首页 理论教育 清涧县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清涧县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清涧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利用有限的财力,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事业。教师由生产队推荐,公社批准的高初中毕业生担任,也有全日制小学开办耕读班进行教学。县政府每年为各公社拨专项款1200元,全县发送教材9800套。

清涧县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清涧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利用有限的财力,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事业。

(一)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教育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0年,全县有小学174所,在校学生3986人,公民办教师294人。1953年,清涧创建第一所初级中学——清涧中学,1956年,高中开始招生,同时建立高杰村中学,1957年开始,各公社民办中学相继创建。到1960年,小学校增加为318所,在校学生达到6126名,教师853人。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解决贫下中农和困难群众子女上学难问题,利用生产队窑洞办起耕读小学(半日制小学),至1965年,全县耕读小学上升至80所。教师由生产队推荐,公社批准的高初中毕业生担任,也有全日制小学开办耕读班进行教学。

从1968年开始,在小学设立初中班,欲称“戴帽中学”。1975年,根据毛泽东主席“五七”指示精神,将原折家坪农业中学改为清涧县五七大学,面向全县招生,开设一年制和半年制农技、农机、园林、畜牧等专业班和短期农机操作、驾驶员培训班,实行社来社去,为农村培养紧缺的各类专业技术员1000余人。至1977年,全县公民办中学145所,其中完全中学36所,初级中学108所,农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4481名,中学教职工1012人,专任教师893人。同年,恢复高考制度,当年考入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27人。

1978年全县有完全小学(并附属幼儿班)420所,在校学生2757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4.84%,教职工总数达到896人。各级学校办学设施得到不断改善。

1950年后,县政府文教科专门成立冬学委员会,各区、乡分别设立冬学委员会,当年全县办冬学35所,入学2500人,1952年大办冬学,推行俗称识字班法,1953年有冬学48处,民校28处,识字组46个,参加学习的人数达到1721人。1954年,县政府设立扫盲委员会,遵照“整动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训练教师60人,办冬学60处。1956年,第一届扫盲积极分子大会后,全县开办民校57所,学员2112人。识字组352个,参加识字组的农民10206人,当年有771人脱盲。1957年,农民学员12255人,其中妇女3705人。1958年,经过动员干部、中小学师生,利用暑期深入农村突击扫盲。10月,脱盲率达到90.4%,清涧县宣布实现“无盲县”。1963年10月,清涧县教育局分级举办250余人参加的农村业余教育教师和积极分子训练班。至12月,农村业余学校恢复到44所,成立知识青年业余组学小组37个,共计学员2221人。从1964年起,全县试行重点大队业余学校教导员补贴办法,教导员每月巡回视导一周,财政每日补贴1元,0.8元交生产队,0.2元归教导员,从而调动了生产队和教导员两方面的积极性。至1966年春,全县开办业余学校221所,设各个层次学习班303个,其中扫盲班29个,初小班17个,高小班84个,初高中自学班173个,学员上升到8685人,教导员和兼职教师291人。县政府每年为各公社拨专项款1200元,全县发送教材9800套。至1966年上半年,全县农村业余学校统一教学用书。1967年后,农民文化教育以开办生产队政治夜校,将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由团支部组织实施,学习毛主席语录、读报、唱革命歌曲,作时事政治报告,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科技 新中国成立后,清涧县以农业生产、破除迷信、讲究卫生和计划生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推广、研究工作逐步深入。1953年,县政府和各部门单位编印《科技简报》《为革命种好小麦》《果树栽培技术辅导资料》《中药材种植方法提纲》和《常见慢性疾病防治方法》等方面的资料230余万份。针对各时期生产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科技普及推广要求。特别是1956年后,贯彻毛泽东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对实现科学种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65年11月,县委、县政府作出1966年全县实现小麦亩产上百斤的决定,对普及农业技术提出10条措施。1964年夏历三月三,县委、政府领导和技术员,牵着13头种公畜,在秧歌队配合下,向群众宣传养殖大家畜的新技术。从1952年至1978年,在农业上先后推广清涧白小麦、棉花517号、余米金皇后、白马牙、谷子边区10号,引进冬豌豆、杂交玉米维尔156号、42号,冬小麦代33、红薯农林4号,以及优良速生桑种18科26种;培育出清单1号、2号玉米新品种,延安1号蚕种。工业生产中成功研制山地点种犁、木制手摇水车、黑白生料包球水泥、陕清LS-14型冲突高压水枪预应力水泥电杆等新产品。医疗卫生方面,中草药节育药剂、布氏猪型二号苗间隙免疫预防羊子布氏菌病试验成功,先后完成清涧县土壤、农作物种植资源、草场资源、农业资源以及地名、烈士普查。1978年,全县科学技术推广研究机构16个,科技人员由1949年的15人增加到1978年的366人。科技人员先后发表并印发推广科研论著论文40余篇(部),获地区以上科研成果奖35项。

(二)文化体育事业逐渐发展

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县内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工作活跃。1952年县政府成立文教科,1961年改为文教卫生局。20世纪70年代改为文教局。1953年民众教育馆改称文化馆,1951—1958年,相继成立建立新华书店、《清涧报》社、电影放映队、广播站、人民剧团。1974年,文化馆创办文学刊物《清涧文艺》,县城新辟大型运动场2处,灯光球场1处,各公社成立广播放大站,农村普遍建立俱乐部。文化宣传形式多样,有板报、壁报、报纸、刊物、广播、幻灯、电影、戏剧、秧歌、歌咏活动、故事演讲和各类展览会。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县内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开展,不断丰富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年一度以传统秧歌为主要形式的春节文化娱乐活动逐渐活跃。县文化馆每年编印《春节演唱材料》《秀延歌声》《歌曲》《农村文化》《新窗花》《新歌试唱》《俱乐部》《工农兵诗传单》《宣传画》等,印发乡村,配合春节文化娱乐活动。

清涧县文工团以演出传统秦腔剧为主,适时创作排演眉户、秧歌剧、道情剧。1964年,由县委副书记艾维光领衔编导的大型道情剧《赛畜会》,代表榆林地区在陕西省第二届戏剧创作观摩大会演出,誉满省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播,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和省委领导接见演职人员,并给予很高的评价。20世纪70年代,县文化馆、文工团和地区文工团创作道情剧(曲)目10个。文学创作日益活跃,1958年,掀起群众性诗歌创作活动高潮。1959年,清涧县第一本《诗歌选》编印出版。1963年起,小说、故事作不断在《延河》《陕西文艺》等刊物发表。1975年,文化馆举行革命故事创作学习班后,开展多种形式的故事演讲、赛讲活动,业余作者有30多个故事脚本问世。1965年,县文卫局、文化馆等部门举办业余美术展,有60多位业余作者的79幅美术作品参展,其中农民画38幅。1974年,文化馆《工农兵画页》《清涧农民画》创刊。1971年后,民歌搜集整理工作全面展开,先后有23首传统民歌、21首革命民歌、8首新民歌被编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陕北革命民歌选集》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歌》。(www.xing528.com)

体育 新中国成立后,清涧县开始提倡和重视农村体育事业。20世纪50年代初,篮球发展至农村,1953年乡间篮球场发展到20块。1958年,除学校操场外,全县农村体育场所增加到近百个。职工体育活动主要项目为篮球、排球跳高跳远、拔河、爬山。1958年,县内举行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会,形成职工体育运动高潮。1965年,县级单位第二个体育运动高潮刚刚兴起,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跌入低谷。20世纪70年代逐渐恢复。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推广第一套广播体操,1954年按照国家体委颁布的《准备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后,学校体育按照国家课程规定开设体育课。体育器材逐步增加,体育教学走上正轨。

新中国成立后,县内竞技体育起步。1953年10月,清涧县首届人民体育运动会召开。球类只有篮球、排球,田径项目七项。1958年8月,举办第一届全民运动会,球类增加乒乓球。此后1964、1974、1978年,分别举行二、三、四届全民运动会。比赛项目逐步增加,成绩逐步提高。同时选拔运动员参加省地运动会。武术为清涧代表队强项,1958年,清涧县武术队获地区运动会武术比赛第一名。

(三)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继成立,医疗卫生队伍和设施不断扩大、增加。自1950年7月,清涧县人民卫生院成立。至1978年,县内有县医院、中医院、老区医院县级医院3所,乡镇地段医院5所,卫生院11所,有爱国卫生、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免疫防疫、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机构6个。医疗卫生人员由1950年的15人增长到25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10人,医师44人,医士151人。医疗技术和设备逐步提高和改善。

1951年县内医疗机构设病床6张,1954年开始购进化验设备,1958年中医院购置电针治疗设备。1960年购进县内第一台X光机。到1978年,全县医疗卫生单位总建筑面积1.7万余平方米,病床增长到284张,有救护车1台,X光机4台,手术床6台,有了心电图、B超、显微镜、无影灯、麻醉机、牙科综合治疗等各类医疗设备。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1956年,全县有个体行医(中医)9人,至1963年增加到110人。1969年,遵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农村合作医疗快速发展。1974年,全县有农村合作医疗站(室)433个,占全县生产大队总数的69.06%。其中,实行免费医疗的190个。1976年,全县627个生产大队,办起合作医疗站512个,有“赤脚医生”893人。

1951年,县内始行防疫疫苗接种。1952年春,美国在朝鲜战场和中国东北投放细菌武器,全县出动大批医疗人员,共接种豆苗32345人次,疫苗3435人次。同年,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在境内绝迹。1955年,脊髓灰质炎和白喉等症得到控制。1965年基本消灭了新生儿破伤风麻疹、流脑、痢疾百日咳等发病率大幅下降。1978年省地防疫站布病防治试点验收现场会在清涧召开,确认清涧已达到中央北方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制定的布病控制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