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妙善公主:女性观音的文本叙事

妙善公主:女性观音的文本叙事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音女性形象的生成机制除了在大量的造像上出现外,还表现在文本叙事和民间叙事之中。其中在各个地域广为流传的妙善公主的传说是观音女性化的标志性的记载。妙善公主的传说我认为是中国观音的本生传说。妙善公主的传说在我国各地广泛传播,民间尚存有各种手抄本。缘起论追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因,因缘和合而生,互为因果。另一方面,它又完全本土化、世俗化了,妙善公主完成了女性观音的形象的塑造。

妙善公主:女性观音的文本叙事

魏晋南北朝初见端倪之后,至于隋唐以至于宋代,从宋以至于明清,以至于今,观音的造像持续地多样地呈现女性形象。观音女性形象的生成机制除了在大量的造像上出现外,还表现在文本叙事和民间叙事之中。其中在各个地域广为流传的妙善公主的传说是观音女性化的标志性的记载。

妙善公主的传说我认为是中国观音的本生传说。妙善公主的传说在我国各地广泛传播,民间尚存有各种手抄本。现存于河南平顶山的《大悲菩萨传》碑文记载得甚详。这篇宋碑是唐代道宣律师揭示传世、蒋之奇润色、蔡京书丹的关于观音本生故事的传说,是记载妙善传说的经典文本。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妙善传说的文本。[8]《大悲菩萨传》描述了观音的诞生,而后由俗身得道修成正果成为观音菩萨的这一艰难的历程。妙善公主传说以文本叙事,是中国佛教传说,其叙事线索与佛经所说的价值观道德观、理想观相契合。

其一,妙善誓志皈依佛教,而拒绝俗世结婚生子的人生轨迹。她说:“儿誓不嫁,□□世人坠于此苦,若欲免者,有佛门志愿出家□修行得果……”[9]佛教认为,一是人生易老;二是人老易病;三是人生无常。这就是“五取蕴苦”。[10]妙善离世出家是其接受了佛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结果。《佛说无量寿经》中说:“彼佛国(指西方极乐世界)中……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世界。……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生彼佛国。”[11]妙善的理想境界即是佛教观音经典中描述的境界。

其二,妙善公主持佛教的人生理念,也完全以实践佛教的修行为终极目标。她在山顶“葺宇修行,草衣木食,莫□知已三年矣”。她在人间修行的目的是把众生度到西方的极乐世界。为了皈依佛教,她离开家庭父母,直面父母的指责和姐妹的规劝。佛教讲究因果论、缘起论。缘起论追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因,因缘和合而生,互为因果。因果论重在劝人畏因,妙庄王的病是由于前世造孽,迫害皈依佛教的妙善,以致疾病遍于肤体,众莫能救。妙善公主作为中国观音起源的原型是与佛教的哲理相契合的,但是中国观音的起源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

其三,妙善公主秉承大乘佛教的理念。印度佛教认为,观音是远古时代的一佛,名叫正法明如来,因见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苦难深重,所以投身人世救苦救难。[12]“死后往生净土的阿弥陀佛信仰,生前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信仰,构成了大乘佛教他力易行道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充分地把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悲愿精神,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我想这也是大乘佛教在一般民众中最具吸引力之处。”[13](www.xing528.com)

妙善公主文本的叙述一方面在内容上完全遵循佛教的原理,与佛经的论道一致。另一方面,它又完全本土化、世俗化了,妙善公主完成了女性观音的形象的塑造。妙善的故事固然可以从《妙法莲花经》中找到依据,是佛教观音的隐喻,但是一个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不会全盘接受,必然会用自己原有的本土文化改变它,中国民众接受了舶来的观音文化,同时也改造了观音文化,妙善的传说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因子。

其一,观音的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婆罗门教有关双马童神的记载,也脱离了阿弥陀佛之子的名分,成了庄王的公主(一说为妙庄王,一说为楚庄王,尚需考证)。她诞生于凡间,食人间烟火,她有家庭即父母姐妹亲族,她名为妙善,其姐妙音、妙颜,完全是按照中国的起名方式排序的。她“志求出家修行学道成佛菩提,报父母恩,拔众生苦”。故事作者从《法华经》借用“妙音”,且从其他文献取用“妙颜”“妙善”等名字,借此法组成一个“中国式”的“妙”氏家族(虽然运用了杜撰的文字学)。他又让故事中的菩萨牺牲自己的双手双眼,使得她最后能够化身为香山著名的大悲观音像。[14]

其二,妙善传说的产生与儒家的孝亲观念天衣无缝地弥合在一起。碑文记载,妙善说服父亲发心归向三宝[15],“上报王恩”,“以刀自抉两眼,复令使臣断其两手”给父亲治病。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社会就存在以儒家为代表的血缘第一、家庭本位的道德观念。孝亲观是这种基本理论道德观念的核心。《孝经》把孝行提高到人生最高行为标准的地位。佛教具有慈悲观,把世界万物视为我的同类的平等观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孝慈观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治国方略有很大的区别。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佛教相信六道轮回,怨亲平等,无分亲疏,一切众生在六道中互为父子,与儒家把血缘关系置于至上的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其伦理道德观与宗法思想为佛教所认同和摄取,由此成为中国佛教道德的主要特征”[16],妙善公主的善行体现了这个特征。

其三,碑文《香山大悲菩萨传》描述了妙善公主显化为千手千眼大悲观音的历程,显示了中国本土的观音特色。当王与夫人发愿祈祷天地神灵使得其亲生女儿枯眼复明、断臂重生的时候,妙善公主忽然不见,只听得:“天地震动,光明晃耀,祥云周覆,天乐发响,(乃)见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端严,光明晃耀,巍巍堂堂如星中月。”[17]关于千手千眼观音的来历,佛教有两种说法,一是印度的去毗婆尸佛曾经现出千手千眼大降魔身:“于千手千眼中各显化出一佛,不同贤劫千佛等出现故。世尊,菩萨降魔身中此身为最为上。”[18]另一说法是观音“即发誓言,若我将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誓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19]这一情节把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悲愿精神,发挥到极致,又符合中国的传统道德,这篇记载完成了观音女性化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