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郁(1256-1327)与长芗书院

郭郁(1256-1327)与长芗书院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卒于1315年,寿九十余。元贞元年 掾河南省。皇庆元年知浮梁州。延祐七年九月服除,授中顺大夫知高邮府。二年十月授庆元路总管兼劝农事。四年进授嘉议大夫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邓文原,字善之,绵州人。邓文原《送郭文卿赴浮梁知州序》仇远,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人。元大德年间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3]胡长孺,字汲仲,号石塘,婺州永康人。

郭郁(1256-1327)与长芗书院

元贞元年(1295)浮梁县升浮梁州,属饶州路(明洪武元年降为县,属饶州府),隶江浙行省。江浙行省,为元置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所设在杭州路(今浙江省杭州市),简称江浙行省。辖地自两浙以至江西东部,及福建境内,即今江苏与安徽的长江以南、江西鄱阳湖以东及浙江、福建全境。

元代皇庆元年(1312)春三月,郭郁由江浙行中书省都事出守浮梁州。关于郭郁事迹,《元史》不载。《浮梁县志》有传,载名宦列。今据元代邓文原《巴西集》,清代阮元辑录《宛委别藏》之《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编类运使复斋郭公敏行录》二书,略述郭郁为政及其社会交往等事迹如后。

(1)郭郁的为学为政履历

据福州路儒学教授徐东《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述其经历为:

《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书影

郭郁,字文卿,汴(汴梁,今开封)之封丘(今河北新乡市封丘县)人。金末避兵徙大名,因家焉。性姿颖悟,六岁知读书,日记数千言,博通著经子史。学《易》于武林侯先生(即侯克中,字正卿,号艮斋先生,真定人。精研究《易经》,著有《大易通义》一书。宋亡后游历汴梁、浙江杭州,著有《艮斋诗诗集》。卒于1315年,寿九十余。《全元散曲》收其套数两篇,残曲一则)。深明旨要奥,故号“复斋”。诗文尚华藻,辞达而已。居家尽孝敬,刚介独立。年十九,江淮省以如雅辟克充江淮枢密院令史,精明廉敏贤劳几二十年。元贞元年(1295) 掾河南省。大德九年(1306)授承务郎宣徽院都事。十一年承德郎江浙省都事。皇庆元年(1312)知浮梁州。延祐五年(1318)三月授奉政大夫中书检校。八月丁父忧。延祐七年(1320)九月服除,授中顺大夫知高邮府。至治三年(1323)正月授中宪大夫同知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事。泰定元年(1324)十月升亚中大夫佥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事。二年(1325)十月授庆元路总管兼劝农事。四年(1327)进授嘉议大夫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历官四十余年,皆有政绩。

与其同时代的文学家邓文原的著述对郭郁生平亦有记载。据邓文原《巴西集》中《浮梁州重建庙学记》一文记载:

侯名郁,字文卿,喜读书,于易尤研赜,其守浮梁尝新三皇殿,建舟梁,均赋役,汰烦冗,雪滞冤,为政号称廉能云。

《巴西集》中另有《送郭文卿赴浮梁知州序》一文,称郭郁“雅尚儒术”“受《易》于真定侯先生,不间寒暑风雨,每读书至夜分乃寐”“其学如百川东注,不进不止。才猷且将大用,教子弟奕奕有诗礼风。”

(2)郭郁兴学对浮梁的影响

郭郁由江浙行中书省都事出守浮梁州。在浮梁前后六年时间。

郭郁在浮梁历史上有过突出贡献,尤其是其以兴学为要,复建县(州)学、书院,延请名师,在当时影响较大。这一时期的浮梁著名地方教育家吴迂就是郭郁聘请出山,任州学庠师,兼长芗、双溪二书院山长。

徐东《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述,郭郁知浮梁州,“首兴学校,改创州学殿堂廊庑,塑绘圣贤像,设焕然一新,括勘出隐漏田二百余亩,出三十余石,钞一百余缗。不给则又捐己禄米,以供诸生廪膳。厚币礼请明经者师三人。广弟子员百余。每听政退,即率领僚属毕集讲堂,与诸生分序诵经书,立赏试,激昂后进,彬彬邹鲁之风矣。”

对于在浮梁的德政,当时有民谣云:“桃李阴阴六万家,下车民不识州衙。甘棠喜有千年政,美玉终无一点瑕。”(见《编类运使复斋郭公敏行录》提要)(www.xing528.com)

据《编类运使复斋郭公敏行录》提要,援引江西饶州府志,称“(郭)郁知浮梁。聘吴仲迂为后进师,士风丕变,政为江南诸邑最。”

(3)郭郁在浮梁与时人士子间的交往

如前所述,郭郁自幼饱读诗书,又深研《易经》,与江南名士有颇多交往。

邓文原(1265—1328),字善之,绵州(今四川绵阳)人。随其父流寓钱塘,自称巴西。宋末应浙西转运司试中魁选。至元间,行中书省辟为杭州路儒学正,官至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致仕。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众,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传,著有《巴西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邓文原擅行、草书,传世书迹有《临急就章卷》等,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号称“元初三大书法家”,尤以擅章草而闻名。邓文原有《送郭文卿赴浮梁知州序》《浮梁州重建庙学记》述及郭郁事迹。

邓文原《送郭文卿赴浮梁知州序》

仇远(1247—1326),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仇远与郭郁交厚,对其在浮梁兴学为要、政绩卓著颇为满意,作诗称赞说:“中朝外省久知名,上选循良治此城。编户歌谣庆新守,升堂问辨骇诸生。兰舟小作临歧别,竹马悬知甲道迎。从此昌江春水满,与公心事一般清。”[3]

胡长孺(1249—1323),字汲仲,号石塘,婺州永康人。宋咸淳中从外舅徐道隆入蜀,铨试第一名。初授迪功郎。宋亡,退栖永康山中。至元二十五年(1288),拜集贤修撰,与宰相不合,改扬州教授。至大元年(1308)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延祐元年,转两浙都转运盐使,后以病辞,不复入仕,隐居杭州虎林山以终。《元史》有传。胡长孺与郭郁友善。郭郁携年迈父亲一并来浮梁,以尽孝道。胡长孺为此作《寿老致政嘉议郭公序》,称誉其事亲美德。

浮梁当地的儒学士子,如吴迂、姚畴、闵济(长芗书院)、赵镇远(双溪书院)、郑兰玉(长于乐府,荐授山长,升南阳路知事,后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同治《饶州府志》、道光《浮梁县志》有传)等与郭郁多有唱和。姚畴作《知州郭侯德政序》。值郭郁父亲七十大寿时,浮梁士子多有贺寿诗,载于《编类运使复斋郭公敏行录》。

长芗书院直学闵济为郭郁父亲作贺寿诗,诗曰:“郎官官贵拥朱轮,鹤发翁翁七十春。清气中州分月露,祥光南极现星辰。黄花对酒有佳色,元尘挥尘无杂宾。只恐汉庭思用老,商颜还访采芝人。”

郭郁赴浮梁任职,他的老师侯克中(艮斋先生)赠诗以勉励。诗曰:“令下能如草偃风,民归复若水朝东。是非淆乱由多欲,邪正分明本至公。时论已传今胜昔,汝心当以始要终。三年平地为山了,九仞无亏一篑功。”皇庆甲寅年(1314),时任州学师兼长芗书院山长的吴迂将其诗悬挂起来,“传之天下,使凡为师,为弟子,为学,为政者皆有所矜示。”

延祐甲寅年(1314),昌江方希愿将赴京师会试,有感于郭郁兴学之德政,为郭郁作《复斋说》一篇,说“大梁郭侯文卿治昌江之又明年,而与人诵之。百废俱兴,而民不知役,一廉自律而浩然无馁。退以诗书淑士,尤喜《谈易》。揭复斋二大字,榜其燕寝,盖有得于涵养之素。”

对于郭郁在浮梁的德政,时人作《昌江百咏》诗予以称赞。《编类运使复斋郭公敏行录》载四十五首,其中佳句有:“下车先政辟儒宫”“崇儒重道已经年”“昌江学授几多儒,经阁从来属子虚。一旦洋洋弦诵起,不惟教养更储书”“上能好礼下兴仁,解使民间薄俗淳”“整顿昌江百废兴,黄云栖亩岁秋成,从今岁岁秋成望,凡有荒间劝尽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