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秀区工业体制改革:翻身仅需20年

万秀区工业体制改革:翻身仅需20年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改革工业经营体制改革开放前,万秀区的区属企业多为街道工业,为国有企业服务,根据计划生产配件。1995年,万秀区制定街道经济管理站和居委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在4个街道办事处成立经济管理委员会,发展街道企业1600多家。2006—2010年,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万秀区工业企业全面改制。2008年,万秀区内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辖区华南船舶机械厂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这是广西第一家国家一级企业。

万秀区工业体制改革:翻身仅需20年

(一)改革工业经营体制

改革开放前,万秀区的区属企业多为街道工业,为国有企业服务,根据计划生产配件。1978—1980年,街道社属工厂试行计件工资、超产奖励和“四定”等制度。1981—1985年,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6年,贯彻自治区工业“十二条”和中共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四十二条”精神。1988年,执行中共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区工业的决定》,按照企业所有权与经济权分离的原则,整顿街道工业,对一些经济效益不高、从业人员和生产任务不足的厂组进行转产或停办。同时,推行厂组经济承包责任制,以招标、抵押、合伙、个人、企业承包等形式,向街道经济主管部门实行经济承包、收支挂钩。1989年,推行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和企业内部两级经济承包责任制。

1990年,改革街道工业的经营体制,街道厂(组)全部转制为私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承包或申报破产处置。至此,街道生产厂组不复存在。新办的街道企业统一由万秀区人民政府批办管理。在资金和材料分配上实行“四优先”倾斜政策,在贷款方面重点扶持。1992年,贯彻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发展城镇集体经济的精神,万秀区制定区直街道集体企业经济承包试行办法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实行的六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分级经营承包责任制,将生产任务分别包到各企业。并且,对汽车电器厂等18家企业提供贴息技术改造贷款5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450万元,区本级自有财力贷款346万元,委托贷款330万元,以支持企业发展。同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0018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93年,采取股份、联营、合作、挂靠等多种形式发展生产,工业总产值20038万元,比1992年净增1个亿。1995年,万秀区制定街道经济管理站和居委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在4个街道办事处成立经济管理委员会,发展街道企业1600多家。1996年,实行“抓大放小”,抓好区属企业的改制(组)工作。1998年,实施“三大战略”“六大突破”,以“三个有利于”发展城区经济,先后制定一系列企业改革实施方案,采取出售、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全面放开企业经营权。

2000年,万秀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出现外资、独资、合资、股份制企业。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精神,万秀区的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及民营企业资金收购国有企业产权股权进行改制;由企业内部职工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改制;优化结构、收购、合并对国企进行资产重组转换机制。

2001—2005年,万秀区实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2001年,万秀区先后制定区属企业改制方案,放开搞活集体企业的奖励办法。城区工业发展初具规模,有工业企业9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36亿元,比1978年增长35.90倍。2002年,城区新办企业107家。

2003年,万秀区增辖旺甫镇和城东镇后,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工业生产总值5.40亿元。2004年11月,梧州市蛋白肠衣厂通过产权整体转让后组建中外合资企业——梧州神冠蛋白肠衣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生产胶原蛋白肠衣的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最大的胶原蛋白肠衣研发、生产基地。2005年,万秀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家,新发展私营企业132家。实现生产总值10.30亿元。

2006—2010年,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万秀区工业企业全面改制。2006年,广西桂江造船厂改制为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后改名为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同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第一家整体搬迁入桂投资4.20亿元的梦都美地毯织造项目落户万秀区。2007年,落户万秀区的企业有23家。年末,实现工业总产值22.30亿元,是1978年0.13亿元的171.54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6.3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03亿元。2008年,万秀区内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2010年,万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企业1家、股份有限公司3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1家、港澳台商独资1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16家、私营独资6家、私营股份有限公司2家、外资企业1家、私营合伙企业3家、中外合资经营2家、私人控股企业39家、港澳台商控股企业2家、外商控股企业3家。工业总产值63.13亿元。

2012年,万秀区规模以上企业有53家。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家、集体控股企业1家、私人控股企业44家、港澳台商控股企业1家、外商控股企业4家。林产林化工业企业有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是年,万秀区工业总产值128.86亿元,是1978年1300.51万元的986.23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53亿元,工业增加值39.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65亿元。

2008年4月21日,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为中海油建造的第一艘全回转工作船下水(万秀区委宣传部供图)(www.xing528.com)

(二)工业比重增加

万秀城区工业均是以集体经济为主。1978年,万秀区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建立一批“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定作制、补偿贸易)街道工业。1980—1982年,辖区造船业首次与香港建中樟脑有限公司签订承造950吨舱口驳合同,成为广西第一艘出口民用船舶。1983年,万秀区在广西率先立项开发生产PVC排水管。1985年,首批出口女凉鞋17万双。1987年,全民所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开始实行第一轮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1年,工业开始第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万秀区城区工业生产总值10018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辖区华南船舶机械厂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这是广西第一家国家一级企业。市水运公司沙场出口河沙102万吨,创汇430多万美元,成为广西第一家出口河沙企业。3000吨远洋货轮出口老挝,是广西当时生产吨位最大的船舶。1993年,开始推行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制,采取股份、联营、合作、挂靠等形式发展企业生产。

1998年,实施“两个置换”(国有、集体资产置换给个人或经济组织,解除职工劳动合同,一次性发给经济补偿金,职工就业市场化,企业与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录用职工与企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改革,采取出售、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托管等改革形式,城区企业经营全面放开。

2003年,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企业技改升级,万秀区工业生产总值增长36.30%。规模以上企业由8家增加到14家,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98%以上。2005年,万秀区人民政府实施“一区两廊”(辖区、梧封公路、梧信公路)规划,引进和推动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日用化工、制药、金属制品、林产化工和人造宝石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50亿元,同比增长49.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家,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同比增长93.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200万元,比上年增加1860万元。3000吨级以下各类船舶产品进入海军陆军海警和民用等领域,并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人造胶原蛋白肠衣填补国内空白。先后获国家、省部级“名牌产品”或“优质产品”称号的产品有64个。

2006—2012年,万秀区人民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工业园区、工业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增加工业经济总量。梧州松脂股份有限公司、梧州新华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整体搬迁到万秀区东出口工业园区。2010年,万秀区以大项目、大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大提速。重点推进项目23项,总投资额45.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4亿元。投入资金4600多万元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配套设施,园区工业总产值3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66.70%。

2012年,万秀工业区实施市统筹建设项目32项,完成投资金额20.60亿元。新发展微型企业181家,注册资金4427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74.93亿元,同比增长40.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53亿元,同比增长27.10%;工业增加值39.43亿元,同比增长55.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66亿元,同比增长20%。

万秀区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职工收入增加。1978年,万秀区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584元。1979—1984年,辖区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连续普遍性调整工资。1980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785元,比1978年增长34.42%。1984年,人均年工资收入1028元,首次突破千元,比1978年增长76%。1992年,人均收入2126.18元。1994年3月5日,开始执行每周职工工作44小时制,职工工作之余,从事有酬劳动。199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3.88元。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22267.63元,其中可支配收入20804.70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