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文化育人: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

高校文化育人: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离开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其全面自由发展就失去了可实现的基础。大学生“自我构建”是相对于教育者“价值引导”而言的,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的途径来提升自我、塑造新我的过程。

高校文化育人: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

大学生是文化育人的教育对象,即受教育者。文化育人活动的成效最终要在大学生的素质发展中得到体现。在文化育人活动中,大学生是能动的文化主体,其主体性强弱和文化自信水平高低,能够影响他对外在给予的文化价值引导、文化价值客体接受、吸收和转化的程度。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越强,文化自信水平越高,在文化育人活动中,对外在文化价值客体吸收转化得就越好。因此,要提高文化育人实效,必须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发展,主要从大学生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入手。

(一)大学生文化主体性培养

人是文化的主体,具有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文化主体的规定性,体现在文化主体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发生的主客体关系之中。文化主体在与他人和社会关系中表现为自主性,在对象性文化活动中表现为能动性,在与自我关系中表现出超越性。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基础。文化内化与外化是文化育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它作为大学生文化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文化价值客体主体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内化与行为外化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离开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文化价值客体主体化”就没有可实现的基础和动力。因此,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是决定文化育人能否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大学生文化主体性教育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都是教育的主体,都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尊重。无论是教育者的价值引领还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构建,都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完成。因此,在文化育人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主体建设,要从确立主体地位、提升主体认知和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以人为本”,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大学生自身主体性(即本质力量)的体现。离开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其全面自由发展就失去了可实现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学生为本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内在要求。要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出发点,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工作都要坚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教育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是其成长成才的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教育者只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外部因素,起辅助性作用。以学生为本是保障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育人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放下“师道尊严”“填鸭式”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赋予学生永不停息探求知识的生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完善”。(www.xing528.com)

其次,要全面落实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校要抓好顶层设计,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本,合理安排各项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一是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跨学科、跨专业教育,注意各种课程人文精神的融入,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二是要通过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等举措,引导教师建立师生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教育成为师生思维碰撞、相互启发的过程,为学生主体精神的激发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优化教育培养方式,克服传统的教育者“一言堂”“满堂灌”现象,鼓励教育者做导演,把学生推上“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正确塑造自己。四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要鼓励学生多参与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网上评教、后勤服务质量监督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要注意在各项工作中融入学校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感知。五是要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充分发展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强化“价值引导”,提升大学生的主体认知。文化教化是文化育人的基本途径。简言之,就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文化手段向大学生输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观,并被大学生理解接受,内化为己有,乃至外化为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教育者而言就是进行价值引导的过程。它是提升大学生主体认知的基本前提。价值引导应该“建立在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激励与赏识上”。教育者通过外在价值与意义的输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认知需求,开启大学生对自己人生意义与成长追求的思考。在大学生文化主体性建设中,教育者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价值引导:一是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进行思考,在更高远的精神追求层面提升主体觉知,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相统一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明确而具体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而拓展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空间。二是引导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意义和努力方向的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无论一名大学生有多么高远的理想和人生价值追求,大学都注定是为未来人生筑梦、为未来人生奠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认识到在大学中“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会思考和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的重要性,认识到做好大学生活规划的重要性,进而激励大学生拼搏、进取,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三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成长成才规律,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成长成才既有一般规律可循,也有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存在;认识到遵循学校培养计划和教育教学安排非常重要,而结合个人实际,个性化地发展自己也很重要。四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实践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认识到社会发展对他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迫切需要,进而树立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并在扎根实践中成长成才。

第三,强化“自我构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生“自我构建”是相对于教育者“价值引导”而言的,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的途径来提升自我、塑造新我的过程。自我教育也称为自我修养,是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它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独立生活和自我构建三层内涵。其中,自我建构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最终都是为了自我建构。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精神基石,也是与他国文化碰撞交锋时的价值底气,是维护文化安全、彰显文化特性的一道重要思想屏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全球化时代发展赋予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项重要使命。对于高校而言,要增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其中的优秀因子,加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