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惩治贪官,剥皮实草,明末大变局

惩治贪官,剥皮实草,明末大变局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元璋下诏,一切贪污案皆要根据线索逐层详查,直至将案情完全查清,把贪污者彻底肃清。除了查处窝案,朱元璋惩治贪官的另一个特色便是施行“剥皮实草”等残酷的刑罚。到了后期,朱元璋发现贪官日益增多,便直接下诏,凡是贪污者,不管贪污多少、情节轻重,统统处死。在惩治贪污方面,朱元璋向来声势猛烈、果敢迅速。朱元璋接到告发,下令逮捕他们,令法司拷讯。

惩治贪官,剥皮实草,明末大变局

朱元璋年轻时讨过饭,当过和尚,亲眼看到各地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元朝朝廷放任不管,弄得民怨沸腾,到处揭竿而起。他深深懂得“官逼民反”的道理。他从元朝的灭亡中总结出一条经验,他说:“元朝因宽容放纵贪官污吏,把江山丢掉了,如今我得了天下,若不用严刑峻法便不足以矫正积弊!”

在朱元璋看来,平民求的是安居乐业,饱餐无疾,而知识分子的欲望就多得多,他们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升官发财,光耀门楣,真正胸怀天下、刚正不阿的官吏是少之又少啊。所以,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对政府的财政把控严谨,他以为掌控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就可避免官员们贪污。他惩治贪官有两大独特的方法:一是查处窝案,一是施行酷刑

朱元璋规定,每年各府必须把财政收支账目上报给布政司,然后布政司上报给户部,一级一级上报,直到户部审核合格,同意报销,整个过程才算结束。如果万一有数字对不上,那整个报销册便作无效处理。各布政司还得重新填写,然后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能生效。各布政司离京城路途遥远,近的也有千里上下,一个来回就得几个月。

为了达到户部的要求,同时又能免去来回奔波之苦,各布政司官吏在来京时身上都带着盖过官印的空白文册。万一有什么地方不合格,他们就在这些空白文册上随时填写改正。对于这种情况,户部也很清楚,在他们看来这样做双方都省了不少麻烦,合情合理。

洪武十五年(1382),户部官员和地方官府相互勾结,先在空白报表上盖印,然后再私自填上不实的支出数额,以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即刻下令处死了各地衙门中掌印的所有长官;对副长官则杖刑一百,并发配边疆。朱元璋下诏,一切贪污案皆要根据线索逐层详查,直至将案情完全查清,把贪污者彻底肃清。

除了查处窝案,朱元璋惩治贪官的另一个特色便是施行“剥皮实草”等残酷的刑罚。实际上,在《大明律》中已有很多惩贪的规则,可朱元璋还是亲自编撰了《大诰》,并使其效力在《大明律》之上。

《大诰》里规定,凡是贪赃六十两银子以上的,都要被处以剥皮实草的刑罚。每个府、州、县及区所衙门左边的土地庙便是执行刑罚的地方,人们称之为“剥皮庙”或“皮场庙”。执行者将贪污的官吏押至那里后,先将犯官头颅砍下挂于旗杆上向众人展示;然后再将人皮剥下,用稻草塞满之;最后,将头颅放进皮场庙里,将人皮草人儿摆在衙门公座的一旁。

按照规定,新官吏上任的第一天要去皮场庙实地观看,并在里面休息一晚,以接受警示。此外,还有墨面文身、挑筋、挑膝盖、剁指、抽肠、割鼻子、阉割、凌迟、族诛等三十余种残酷的刑罚。到了后期,朱元璋发现贪官日益增多,便直接下诏,凡是贪污者,不管贪污多少、情节轻重,统统处死。

在惩治贪污方面,朱元璋向来声势猛烈、果敢迅速。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李或、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及胡益、王道享等人勾结舞弊、吞盗官粮事件。朱元璋接到告发,下令逮捕他们,令法司拷讯。因事情牵连到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于是将赵瑁等人弃市。最后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郭桓等数百人都处以死刑,追赃粮七百万石。“犯人”的供词牵涉到各布政使司官吏,入狱被杀者又有几万人。追赃又牵涉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大地主和中等以上的地主,地主们破产的不计其数。总的来说,郭桓的罪状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收受地方钱钞。郭桓等人在收受浙西地区的秋粮时,应合上仓450万石。但郭桓只上缴60万石上仓、钞80万锭入库,按照当时来计算,可抵两百万石,余有190万石未曾上仓,郭桓等人收受浙西等府钞50万贯,致使府、州、县官黄文通等通同刁顽共同作弊。

二是分受夏税秋粮,归己所有。应天等五府州县有数十万亩没官田地夏税秋粮,官吏张钦等通同作弊,并无一粒上仓,与郭桓等尽行分受。

总共算来,郭桓等人侵盗官粮约700万石。其所盗仓粮,“以军卫言之,三年所积卖空”。

案件定罪后,三吴一带、浙东西帅区的一些富豪名门多受牵连。其案件株连人之广,打击面之大,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许多地主和官僚纷纷上告,表示不满和恐慌。他们当然不敢申诉买卖官粮这一严重犯法行为是应该的、合法的,而是指斥、攻击、告发处理这起案件的御史和法官,并说“朝廷罪人,玉石不分”。于是一时间舆论沸腾,情势严重。朱元璋也觉得这个矛盾如继续发展下去,对自己的统治十分不利,于是下诏分析郭桓等人的罪状,一面又将原审法官右审刑吴庸等人处以磔刑,以平息众怨。并下令:“朕诏有司除奸,顾复生奸扰吾民,今后有如此者遇赦不宥!”以此缓解同地主官僚的矛盾。(www.xing528.com)

在治理贪污时,朱元璋更是从不避讳官高势大者和自己的亲眷,就算职位再高、与他的关系再亲近,他也绝对不会曲意纵容。

华云龙是开国元勋,只因为在北平私自占用了元朝丞相的居所,就被免了职;朱元璋的三女婿(即安庆公主的丈夫欧阳伦),不顾朝廷禁令私自倒卖茶叶且贪赃纳贿,他家的奴仆周保还指使地方官员从民间征调来数十辆车子,帮助其主子私自运送茶叶。后来此事被一个小官揭发,朱元璋执意依据国法处死了欧阳伦,杀死了周保,并下了一道通敕令,遣人给那个揭发此事的小官送去,称赞了他不畏权势的精神。

朱元璋为了彻底整治当时混乱的财务状况,用心总结经验教训,施行了一套新的管理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在做钱粮等财务记录时,把汉字里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分别改写成“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这项措施在封堵财务管理漏洞方面的确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记录金额使用大写数字的先河。

后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渐渐把“陌、阡”两个字改写成“佰、仟”。直到现在,这些金额大写字还被应用于财务往来中。

朱元璋除了严惩贪官外,还很重视嘉奖廉洁的官吏,以匡扶正气、压制邪佞。

清正廉洁济宁知府方克勤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某年夏季土地干早,农民们正抓紧时间抗早种庄稼,但当地的官军却要把农民征去修城,方克勤忙恳求中书省将此项徭役取消了。他在济宁为官三年,使得“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可他却生活得清寒贫苦、俭省朴实。他的一件布袍穿了十年都没换新的,而且一天仅一餐有肉。三年之后,方克勤入宫朝见皇帝,朱元璋为了表扬其廉洁,专门赐宴给他。

著名的秀才罗复仁是弘文馆的学士,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行时,看到罗复仁的住所很破旧,不禁慨叹道:“好秀才怎么能在这么破旧的房子里住呢?”即刻将一座新房子赐给了他。

历经二三十年的治理,明朝官场之风渐渐变好,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日益清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也随之得到发展。

“空印案”和“郭桓案”这两起整治贪污的案件,在封建社会里,虽然说不能完全杜绝贪官污吏,但它对安定社会秩序、澄清吏治,毕竟起了一定作用,确实为贪赃枉法之人敲响了警钟。

但这两起大案打击面过大,也冤杀了不少好人,因为朱元璋定案时没有证据,只是凭自己的怀疑就定罪。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空印案”纯属是个捕风捉影、定性错误的案件。

在案发的时候,湖广按察使佥事郑士元受到牵连,其弟郑士利曾上书为之鸣冤,朱元璋没有听其申诉,把他和郑士元都罚到江浦去做苦工。被处死的清官方克勤,就是后来建文朝大臣方孝孺的父亲老百姓歌颂他是“我民父母”。前面提到的郑士元,不但刚直而且有才学。任职期间,荆、襄卫所军队掳掠妇女,官吏都不敢过问,他找到卫所军官,叫他们把掳掠的妇女全都释放。安陆有冤狱,他冒着触怒御史台的风险,替他们上书平反。这两位能干的清官,都因“空印案”被牵连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