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体制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研究成果

政府体制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中,政府通过确立政治经济体制、变革高教管理体制、制定相关高教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既发挥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政府体制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研究成果

在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中,政府通过确立政治经济体制、变革高教管理体制、制定相关高教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既发挥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第一,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切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与经济服务成为当时各个部门、行业和领域的首要选择,教育和高等教育也不例外。1950年,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我们的教育也应以工农为主体……我们的中学大学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工农青年开门,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4]。于是,我国高等院校强调以“政治身份”为主,兼顾“学术标准”选拔人才接受高等教育,带来了出身于工人、农民等低收入等级家庭的高等教育文化人口的增长和相应在职人员的增多[5]。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适应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1985年高等院校开始收费培养学生,推行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制度,高等教育逐渐建立起“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的教育筹资体制”[6]。在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以“分数”和“学费”双重标准选拔人才接受高等教育,不少家境贫寒的学生因此而较早放弃学业,造成了出身于农民、工人等低收入等级家庭的社会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第二,高教管理体制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大二公”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取消私立高校,采取国有化办学模式,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由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或行业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高等学校。经费的下达、使用,学校编制,教职工待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材编写,招生计划,毕业生分配等全部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大学成为政府的附属单位[7]。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8]。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进一步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9]。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在调节学科招生比例、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开展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确立内部组织机构、评聘教师和工资分配七个方面享有办学自主权[10]。与此同时,国家1982年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1],各类民办高校迅速兴起。尽管如此,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上仍较多保留着计划体制下的方式方法,高等教育的招生、学制、层次、类型等统管过死,高等院校的自主权力不能有效使用,致使高等教育分流中存在着流域分据、流速过慢、流层和流型流转不畅、流向和流质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等诸多问题。第三,教育发展政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服务于国家建设,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较新中国成立前大幅增加。然而,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政治被提高到第一位,业务被降为次要地位,为政治服务被确立为“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由此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和高等教育规模增幅的减缓[12]。邓小平于1977年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到重点中学和大学”[13]。从此,我国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确定为新时期的教育发展方针。在这一方针及其相关政策指导下,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是,由于国力有限、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失衡、起点较低等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仍然较小,高等教育文化人口比例仍旧偏低。第四,就业分配政策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学生考上大学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开始面向市场,尝试自身与市场的双向择业。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政策还不尽完善,高等教育流向中人才专业错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在提高就业率、充分就业的思想指导下,政府还没有形成比较健全的按照学科专业进行就业分配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加上对口专业岗位有限,不同行业领域的工资和待遇又相差悬殊,不少高校毕业生放弃所学专业而选择了薪酬较好的职位。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在当前就业分配政策条件下,除了专业技术岗位对高校毕业生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要求较为严格外,企事业管理干部、行政管理干部、职员和工人等岗位对高校毕业生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要求都比较宽泛,这为高等教育人才专业错位提供了可能。(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