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艺术浸润:传统文化在当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民族艺术浸润:传统文化在当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往往会有一些特有的文化形式幻化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带有这些符号的作品,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也借着动画这种生动的艺术形式愈发绚丽夺目。(一)传统戏剧艺术传统戏剧可谓是民族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这些关注民族民间美术的美术家将自己的绘画风格融入动画作品中,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艺和优雅。

民族艺术浸润:传统文化在当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往往会有一些特有的文化形式幻化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带有这些符号的作品,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早期的国产动画注重对传统民族艺术形式的挖掘和利用,从选题到外在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也借着动画这种生动的艺术形式愈发绚丽夺目。

(一)传统戏剧艺术

传统戏剧可谓是民族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为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它集合了绘画、音乐、传统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达到和谐的统一。1956年的《骄傲的将军》借鉴了传统戏剧的表演形式,尤其是京剧的很多元素,如脸谱式的人物设计、程式化的表演风格、京剧鼓点的背影音乐,这部民族风格的开山之作带着浓郁的京剧韵味。

动画工作者在创作时,除了将传统艺术直接“拿来”之外,十分注重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中国动画影片的集大成者《大闹天宫》将这一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物造型博采众长,汲取了壁画年画,还有古代铜器、漆器等的灵感,使作品带着特定的历史地理风貌。影片开场时帷幕划开的动作设计,是典型的京剧表演程式。剧中台词设计成道白似的对话,丰富了浪漫神话剧的神幻意境

京剧虚拟化、夸张化的表现手法与动画假定性的特征相得益彰,二者相互结合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程式”是京剧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手法,在《三个和尚》中表现得生动传神,在描写挑水的场景时,“没有设置完整的山的背景,也没有表现他在山坡上拾级而上的姿态,而是在一个空白的背景上向左走几步,转一个身;又向右走几步,再转一个身;再向左走几步……这就到了山顶”[1]。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让人对小和尚要做的事情非常清楚,省去了很多铺垫的设计,显得言简意赅,简洁明了。

同时,京剧的脸谱造型也是一种虚拟化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脸谱用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龄,还可以辨别人物的善恶忠奸。这种脸谱化的表演程式已被群众广为接受,将之运用到动画人物的造型中,给人一种熟悉的认同感。

传统戏剧艺术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法,这些有别于西方动画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动画中不仅留下了深刻的民族印记,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美感。这是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心理的创作,在特定时期是很有必要的。

(二)传统美术及造型艺术

老一代的动画师大多是美术老手,所以他们在创作时特别注重造型和构图技巧。从中国早期动画被称为“美术片”这一名称,我们可以看到动画与美术有很多关系。动画曾被称为“会动的画的艺术”。精美动画作品的每张原创画面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不同的绘画风格带来不同的动画效果,如清新优雅的水墨画、细致的装饰画和幽默的民族漫画。在此基础上,老一辈动画师们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中国动画开创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表现方式。

在吸收传统美术的过程中,国产动画在绘画美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最为突出的成就,许多著名美术家都参与了动画作品。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是装饰画大师张光宇、张正宇,水墨动画《牧笛》由国画大师李可染提供了20多幅形态各异的牧牛图,动画短片《三个和尚》邀请了漫画家韩羽设计人物造型,《九色鹿》则由工笔人物画家潘絜兹担纲编剧和美术设计,宽荧幕动画《哪吒闹海》由工艺美术家张仃担任人物造型总设计,等等。这些关注民族民间美术的美术家将自己的绘画风格融入动画作品中,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艺和优雅。

水墨动画将传统国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用单线平涂的动画形式表现水墨画的渲染效果,曾经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通过动画艺术家们的不断尝试,终于试验成功。这一举世无双的创举将中国独有的水墨画搬上了动画荧幕。《小蝌蚪找妈妈》中,灵动流畅的笔触赋予了小蝌蚪细腻丰富的情感,整个画面恬淡清新,充满了中国画的意境和趣味。《牧笛》的角色造型简练而富有情趣,纯朴平实的格调勾画出一份别样的雅致,给观众带来“一次令人神往的美的享受”[2]。《山水情》则铺开了一幅悠远的画卷,在山水之间体味“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

改编自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的《九色鹿》,带着古代佛教绘画风格。动画古朴绚丽的画面,很好地保存了北魏壁画的独特风情。《哪吒闹海》汲取了传统门神画、壁画的素材,采用装饰风格,配以民间画常用的色彩,让人感觉即传统又新鲜。主要人物的色调相互协调,相互衬托,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漫画风格也是动画经常借鉴的一种形式,比如在阿达的《新装的门铃》《超级肥皂》中,用幽默诙谐的漫画笔触绘出极为精简的动画,为动画电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www.xing528.com)

除了传统的绘画艺术,民间剪纸、皮影戏、木偶戏等造型艺术也为动画提供了许多创作灵感。这一时期,动画创作者将这些艺术形式与动画结合起来,诞生了不同的动画片种,如剪纸动画、木偶动画、折纸动画等等。

1958年,在万古蟾的带领下,对剪纸、皮影艺术经过反复研究,制作出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西瓜》,人物形象雕镂得精致优美,再搭配红绿的西瓜造型,颇具民俗风情。1959年创作的《渔童》根据杨柳青年画创作,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剪纸片。《金色的海螺》是根据爱情长诗改编的剪纸片,委婉优美地描写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在人物造型上保持了传统皮影戏和剪纸窗花的特点,并且雕琢了鲜艳的色彩,把古老的民间故事演绎得多彩多姿。

通常的剪纸片采用平面雕镂手法制作,但是将水墨技法融入剪纸艺术中之后,产生了一种新的动画形式——水墨剪纸片。硬直的剪纸边缘轮廓经过拉毛手法之后产生一种毛茸茸的质感,给人一种虚实相间的独特韵味。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水墨剪纸片有《猴子捞月》《鹬蚌相争》等,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技艺的神奇魅力。

木偶表演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早在1953年就拍摄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影响比较大的当属1956年的《神笔》,这部动画自觉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从而在民族化风格上取得创新成就,在国际上也收获不少奖项。1963年根据傣族叙事长诗改编的抒情长片《孔雀公主》,由国画家程十发设计的人物洗练传神、服饰华丽细腻,参照实景设计的背景再现了傣族独特的生活风貌,影片精湛的技巧标志着木偶片的技艺达到了成熟。1979年拍摄的《阿凡提》是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精品木偶动画。

折纸片也是一种新的创新形式。1960年,虞哲光利用民间手工折纸玩具制作动画形象,借鉴木偶片的拍摄方法创造出充满童趣的折纸动画《聪明的鸭子》,尔后又制作了《小鸭呷呷》。这两部折纸片丰富了国产动画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民间造型艺术的魅力。

这些风格各异的绘画技艺和形式多样的造型艺术是动画发展取之不尽的宝藏,借鉴了这些艺术形式的动画作品一经完成就带着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经过传统文化浸润的作品,形成了“中国学派”独特的美学风格。

(三)传统民乐艺术

自从步入有声动画世界之后,声音就成为动画艺术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动画电影“虚拟”和“假定”的本性,使得音乐更加具有自由的发挥空间;而音乐的配置则使得动画更加个性鲜明,气韵生动。我国传统动画通常对白比较少,甚至没有一句人物对话,完全依靠音乐的表现力凸显影片的主题。这一点在水墨动画中表现得尤为出色。水墨动画讲求意境的悠远,配乐可以突出主题,营造氛围等,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国美学独有的意境。

《牧笛》用音乐语言牧童与水牛之间的感情表现得细腻动人,在南方民间音乐曲调的基础上,采用田园诗和抒情曲的表现手法,为影片增色不少,后来甚至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美妙的电影音乐”[3]。贯穿全片的笛声由岭南笛王陆春龄担纲,更是经典至极。优美的画面加上曼妙的笛声,一派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影片的精湛技艺所散发的浓郁民族趣味,与观众在审美情趣上产生情感的共鸣。

同样的,《过猴山》也是一部无对白的动画,配乐显得尤为重要,贯穿全片的音乐幽默诙谐且富有民族特色,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影片的气氛。传统打击拨弹乐器小调与人物动作完美结合,充分展现了猴子的顽皮和老人的机智,两者之间的斗智被表现得妙趣横生。谐趣的主旋律加上特有的鼓点,使角色形象立体丰满,增添了影片的喜剧因素。传统民乐和传统题材的主题相配合,也使得影片的民族风格得以统一。

短片《三个和尚》按照音乐结构组接影片的节奏和动作设计镜头,非常富有“节奏与旋律”的特点,用鲜明生动的人物动作和背景设计展开叙事,推动情节发展。节奏感强烈的配乐,使得高潮跌宕起伏。其中的设计不仅能够区分角色,还赋予了三个和尚鲜明的性格特征。用木鱼、堂鼓、云锣烘托庙宇的环境,渲染佛教淡定的气氛;用排鼓、水鼓的音色太阳下山、落入海中的情景进行夸张的描绘。[4]

音乐延续着语言的作用并使之深刻,甚至蕴含着比语言更加丰富的情绪感染力。我国的国产动画在配乐方面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传统民乐的艺术手法,这使得动画作品中不仅带着浓厚的民族气韵,更因为音乐和画面的相互诠释与映衬,完美地演绎着“视觉的灵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