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服务行业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服务行业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地方高校中有不少高校掌握着领先于行业内的科研技术,也有些地方高校迎合本地市场需要而从事本地重要行业的技术攻关,开发科研成果并将其产业化,带动本行业的发展和服务于行业科技进步。浙江工业大学的技术转移为当地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了装备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服务行业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

在地方高校中有不少高校掌握着领先于行业内的科研技术,也有些地方高校迎合本地市场需要而从事本地重要行业的技术攻关,开发科研成果并将其产业化,带动本行业的发展和服务于行业科技进步。

行业特色高校在制订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国家部委在制订本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时,参考的建议书大都来自行业高校。其原因在于高校具有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渗透以及数量巨大、源源不断脱颖而出的创新人才,使其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行业高校利用特殊的企业背景,能够无私地、全心全意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服务。例如:北京科技大学在解决冶金行业诸如高炉喷煤、连铸连轧、汽车板生产、新一代钢铁材料研究等共性关键技术中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成果,有100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三大奖”。以北京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宽带轧钢机变接触长度支持辗与板形研究”,解决了武钢宝钢等大型国有企业宽板带轧制中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还有中国石油大学2019年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中国复杂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解决了我国尤其是西部复杂地区的油气勘探难题,大大提高了油气勘探成功率。

位于我国重要的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的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地方高校。安徽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其开发的科研技术与当地的煤矿企业紧密联系。被誉为“中国能源之都”的淮南市有十几家煤矿企业,安徽理工大学结合当地的这一特点,与当地众多煤炭企业合作,开发出了“煤层厚度探测仪”“KDY-1矿井地震仪”“GJY-1工程检测仪的研究”“特殊地层条件下井壁破裂的机理与防治技术”“松软低透性高瓦斯突出煤层定向爆破增透技术”“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动力学演化的基础研究”“基于GIS的矿井巷道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的研究”“淮南矿区特厚表土层冻结法凿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高瓦斯‘三软’厚煤层倾斜长壁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研究”“综放开采三维矿压场研究及工程应用”等项目。这些技术成果被转移到当地的煤矿企业,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煤炭行业的技术进步。该校还通过与淮南矿业集团合作,共同开发的“复杂特困条件下高瓦斯煤层群瓦斯抽放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项目不仅在2014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更重要的是这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合作项目的形式,使得开发出的技术成果直接转移到企业,由企业将科学技术产业化,最终实现煤炭行业的科技进步。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工业企业上万家,制造装备行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浙江工业大学依靠自身的研发实力,通过科研攻关,“开发出一系列激光强化与再制造专用材料、工艺方法及专用装备,大量应用于轮机装备、工模具及化工装备领域的关键部件,并将这些科研成果转移到当地的装备制造业工业企业”。浙江工业大学的技术转移为当地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了装备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www.xing528.com)

在“十三五”期间,长江大学强化了校企合作,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及其下属石油企业、研究院所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为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技术转移,每年都要组织较大规模的科技成果推介会,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截至2020年底,该校与三大石油企业及其下属油田40家单位、湖北福娃集团、正大集团、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十三五”期间校企合作累计总经费达到5.58亿。该校教授主持完成的“渗透率梯度仪的研制与应用”率先在我国建立一整套用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层保护新的评价手段、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相关理论与数学模型研究,已在江汉、江苏、大庆、大港、吉林、中原、南方勘探公司、克拉玛依、塔里木等多个油田单位普遍推广应用,并且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540-2020“钻井液完井液损害油层室内评价方法”,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该校专家与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研究的“化学固壁与保护油气储层的钻井液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标志着我国稳定井壁钻井液技术实现了从物理封堵方法向物理化学封堵方法的重大转变,储层保护技术实现了从有选择性的物理暂堵方法向非选择性的物理化学封堵方法的重大转变,解决了以往钻长裸眼多套压力层系时易发生的井壁坍塌、漏失、卡钻和储层损害等共同制约勘探开发速度、严重损害油气储层的主要技术瓶颈,实现了稳定井壁与保护油气储层技术一体化,全方位体现了我国在稳定井壁、防漏堵漏、储层保护技术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变化和技术进步。该项目已在新疆、辽河、吉林、大港等油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推广应用6621口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59.8亿元人民币,在复杂地层钻井效果更加显著,全面提升了我国钻井液和储层保护技术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并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该校教授主持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难采高凝油和稠油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提出了高凝油和稠油注空气低温氧化采油技术,确定了高凝油、稠油与空气发生低温氧化反应的条件并计算了反应过程的热焙,测定了空气与高凝油、稠油低温氧化反应前后族组成的变化。该成果形成了一套难采高凝油和稠油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的特色技术,已在辽河油田、河南油田和江汉油田等稠油区块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超大位移水平井群油田开发关键技术”首次形成了适合于超大位移水平井群油田开发的钻井液、固井水泥浆、油层钻开液、破胶液、完井液的综合配套技术。该研究成果已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等公司得到了广泛应用。“变形介质油气藏工程实用软件开发与应用”首次成功开发能解释自喷井流动期井底压力上升与流动期井底压力曲线呈“山形”的测试资料的非常规解释软件;首次成功开发利用测试资料评价油气层损害与保护效果的储层非均匀损害试井定量评价软件;首次成功开发基于煤层气吸附、解吸、扩散与煤层变形、低渗非达西渗流特点及井筒内的摩擦、加速损失影响的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数值模拟软件;成功研制能有效模拟绝对渗透率变化的动态地质模型低渗非达西渗流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成功研制能模拟抽汲井生产过程与产能的预测软件。该成果在沁水盆地的樊庄煤层气区块及江汉、塔里木、克拉玛依、胜利等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很大经济效益。

哈尔滨工程大学(原船舶工程大学)在动力定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装备在胜利油田“浅海海底管线电缆检测与维修装置”上的智能综合操纵和动力定位系统显控台IODP-1,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单运载器的多级动力定位技术(MC-DPS)。多运载器的协调动力定位技术(CCDPS),该装置的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海洋作用中关于动力定位的能力,为船舶等行业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