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虚无主义:内涵与特征简析

历史虚无主义:内涵与特征简析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虚无主义主要是指盲目否定一切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错误思想。(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征1.内容上的全盘否定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要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9]鉴于此,历史虚无主义在

历史虚无主义:内涵与特征简析

(一)从虚无主义到历史虚无主义

1.虚无主义

虚者,虚构臆造也;无者,抹杀消除也。虚无,在老子的思想中就曾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中所提到的虚和无是与其对立面相伴而生的,说天地万物之间是虚空的,但万物却在这虚空中蓬勃生长。可见这个“虚”含有无穷的创造因子。而“无”,则指的是空间和事物看不见的特性。从《老子》对“虚”与“无”的精要解读,可以看出老子内心中积蓄待发的精神,也可以看出他对生命深度的内在凝练,期望人们发展主体精神空间。

虚无主义最初来源于拉丁文,其在古希腊的怀疑主义那里就已经出现,而最先印证这一思想的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柏拉图,他认为,存在就是永远存在,对应虚无。《理想国》中所阐述的西方史学界典型的唯心主义论断被后世认为是西方哲学史的开端,并被众多空想主义者所追捧。虚无主义最早使用是在雅科比的《给费希特的信》中,之后尼采海德格尔的思想中也都曾经出现过虚无主义。俄国的有识之士用虚无主义批判其国内腐朽没落的农奴制思想,正如屠格涅夫《父与子》小说写到的一样。如今,虚无主义主要是指盲目否定一切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错误思想。

2.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不是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而是凭借‘新奇大胆’的想象肆意歪曲、否定历史,混淆历史的支流与主流、现象与本质。”[4]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是以虚无主义思想和态度来看待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它否认历史的规律性,孤立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来否定整个历史过程,以此抹杀民族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种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相违背的唯心主义价值观

在国际范围内,其主要的表现集中在苏联,具体表现为对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的否定、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否定、对斯大林的否定以及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夸大,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

而在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指某些人打着反思历史的名义,对某一阶段的历史进行片面的、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想的解读,肆意地歪曲历史,遮蔽历史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做出虚假的和错误的结论。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否定我们的指导思想、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是整个中华文明。它另一个表现就是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后现代的消费社会里,到处充斥着娱乐化的倾向,一些低俗文化为了博得眼球而肆意地夸大,以至于我们的荧屏当中出现了众多关于历史的戏说、穿越、夸大和搞笑的题材作品,歪曲着人们对于真实历史的认知。特别是以抗战为题材的“抗战神剧”,将我们那段可歌可泣的浴血抗战拍成了金庸式的武侠大片或荒诞滑稽的搞笑片,严重地歪曲着青少年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征(www.xing528.com)

1.内容上的全盘否定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要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洋务运动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向西方学习,多少还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的问题上坚持了辩证的观点。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的倡导者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的否定,主张全盘西化论,他们以一种虚无和轻蔑的态度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陈序经认为:“西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都比中国的好。就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上,我们也不及洋人的讲究。”[5]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保留下来的生活方式的轻视和对于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胡适也曾说过:“今后中国文化的出路,唯有努力去跑彻底西化的途径。”[6]但有人说,胡适不应该是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因为他曾经在五四时期提出过:“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貌似是在为了传统文化而做出自己的努力。但是,他“整理国故,只是研究历史而已,只是为了学术而作功夫”“从无发扬民族感情的作用”[7]。并且,当国故“与欧美文化接触之后”“叫我们相形见绌之下太难看了。这些东方文明的罪孽才逐渐崩溃的”。[8]足以看出他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彻头彻尾地失去了信心,他们将西方文化当作是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认为中华民族事事不如别人,处处不如别人,只有彻底地割断与历史的联系,实行全盘的西化,才是救中国于水火的可行之路,这必然将自己推向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归之路。

2.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唯物史观,是将唯物论与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和动力,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历史虚无主义则将这个有机的整体肢解掉了,碎片化地去看待人类历史的某一个阶段,不能站在人类社会的整体脉络上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某一个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与历史唯物主义背道而驰,主要是其在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即形而上学。例如,它在看待中国历史文化的问题上,只是片面地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就误认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阻碍中国历史向前发展的障碍。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并没有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辩证思维方式背道而驰。

3.传播方式上的迷惑性

起初,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以“学术研究”的面目示人,打着研究历史、重评历史的幌子去解构已有的历史事实,企图颠覆客观存在的历史,从而达到为历史翻案,迷惑大众的目的。然而发展到今天,虽然以前的传播方式仍然存在,但是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播方式,而且更加具有迷惑性。

当今是一个信息社会,一切的信息传播都需要借助媒介来完成,特别是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而且,在这样一个以“娱乐至上”为主的后现代社会里,“与此前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一种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是一种‘类像’文化。”[9]鉴于此,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上出现了电视媒体这一方式,主要对已有的历史事实进行戏说、夸大和搞笑,在满足人们感官娱乐欲望的同时,肆意地歪曲着历史,传播着错误的价值观念,迷惑大众,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例如:在当今的荧屏上出现了众多以抗日为题材的“抗日神剧”,将那段可歌可泣的十四年抗战,演绎成了“金庸式”的武侠小说,手撕鬼子,箭杀日本兵,甚至自行车都能拦火车,英雄人物飞檐走壁、无所不能。一幕幕的雷人镜头在博大众一乐的同时也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抛在了脑后,传播着一种错误的虚构历史,殊不知当年的日本侵略者是非常强悍、不可一世的,中国军队在战场上付出了惨重代价,中国人民饱受日寇蹂躏之苦。如此的戏说和夸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和传播。媒体的责任意识何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