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山历史文化-琅琊王氏家族其他书法家

兰山历史文化-琅琊王氏家族其他书法家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28人的数量已经很可观,但实际上琅琊王氏家族中的书法家远不止这些,如还有王徽之、王凝之、王珉、王敦等。一个家族前后几代人一直致力于书法艺术,且能够取得其他家族所不能超越的成绩,这在为其奠定书法世家地位的同时,也说明家族文化具有传承性。王洽的儿子王珣和王珉也是琅琊王氏家族中有名的书法家。

兰山历史文化-琅琊王氏家族其他书法家

琅琊王氏家族中除了王羲之,还有很多擅长书法且水平很高的家族成员,如唐代武则天时期,王氏家族后人王(即王方庆)将家族先人书法作品整理后献给了武则天,其中包括王导、王珣、王洽、王昙首、王僧绰、王仲宝、王骞、王规、王褒、王献之等共计28人的作品。宋代岳珂将其称作《万岁通天帖》。虽然28人的数量已经很可观,但实际上琅琊王氏家族中的书法家远不止这些,如还有王徽之、王凝之、王珉、王敦等。一个家族前后几代人一直致力于书法艺术,且能够取得其他家族所不能超越的成绩,这在为其奠定书法世家地位的同时,也说明家族文化具有传承性。

(一)王衍及其书法

王衍(256—311),字夷甫,西晋大臣。初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入为中庶子、黄门侍郎,后任中书令司徒、司空等职。王衍从小聪颖,少时为山涛所称赞。他推崇始倡玄学何晏和王弼的立论,擅长谈论明理,多有庄子老子思想的痕迹。其根本思想是“贵无”,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所论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出补元城令时,他“终日清谈”,不问政务。可以说晋代文人喜欢清谈的风气,正是因为王衍的倡导。

王衍还是西晋著名的书法家。就书法而言,王衍擅长行书草书,宋代《宣和书谱》评价他的书法“初非经意,而洒然痛快见于笔下,亦何事双钩、虚掌、八法、回腕哉?其自得于规矩之外,盖真是风尘物表脱去流俗者,不可以常理规之也”[8]。《宣和书谱》有其作品《尊夫人帖》,另传有《麦秋帖》。

(二)王导父子及其书法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王氏家族中的全才。他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书法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擅长草书,代表作品有《省示帖》《改朔帖》。唐代窦臮在《述书赋》中评价他的草书风格为“风棱载蓄,高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9],说明王导的书法不但有风骨,而且呈现出动态美。但《宣和书谱》认为王导的书法就像疏疏落落的树枝,伸展出去又回收枝节,间架结构太密,虽具有一定的秀气,但笔意不足。

王导有王悦、王恬、王劭、王洽、王协及王荟六个儿子,除了在仕途上皆有所作为,王恬、王劭、王荟等在书法艺术上也有所成就。

王恬(344—386),字敬豫,擅长草书、隶书,唐代张怀瓘认为他的书法水平可称为当时第一人。而《宣和书谱》则认为王恬虽然擅长隶书,但其草书更为出众,即便是当时以书法著称的张翼,在评论家眼中也不如王恬,由此可见王恬书法水平之高。然而可惜的是,其作品只见《淳化阁帖》所收录的《得示帖》,其他未见于世。

在王导的儿子中,王洽的书法为世人所了解得最多。王洽(323—358),字敬和,王导第三子,东晋著名书法家。王洽历官散骑中书郎、司徒左长史、建武将军、吴郡内史。因其曾任领军将军一职,故也被称作“王领军”。王洽自幼聪慧好学,多才多艺,尤其在书法艺术方面不苟成见、不囿成法、博采众长、广学博纳,熟悉各种书体,擅长隶书、行书。他曾与王羲之一起研究书体,变章草为今草,因今草韵媚婉转而为时人所仿效、赞赏,故兄弟二人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纪元。王羲之认为王洽的书法水平不比自己低,其后人王僧虔据此指出,王洽的书法变古制今,古今书法唯数王右军、王领军,可见王洽书法水平之高。唐代张怀瓘也在《书断》中指出王洽擅长各种书法,其中又以草书最为出色,其草书笔意潇洒中见风骨,有郢匠成风之势。然而王洽盛年去世,殊为可惜。《淳化阁帖》中收其行草《得告帖》、今草《辱告帖》。

王洽的儿子王珣和王珉也是琅琊王氏家族中有名的书法家。王珣(350—401),字元琳,官至尚书令,擅长草书、行书,时人称其为“草圣”。他的书法作品《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共称“三希”珍品。因为武帝喜欢文献典籍,于是王珣有机会结识当时的名士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人,并凭借自己的文章、文采为晋武帝所喜。王珉(351—388),字季琰,擅长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且水平高于其兄王珣,与王献之齐名,王献之为大令,他为小令。其书法作品有行书《此年帖》《何如帖》,草书《十八日帖》《欲出帖》。

王劭(生卒年不详),字敬伦,王导第五子。王劭为东晋大臣,死后被追赠车骑将军。书法方面,王劭擅长草书,传有刻本《夏节帖》。

王荟(生卒年不详),字敬文,王导第六子。王荟擅长行书、草书,传世作品有《疖肿帖》、摹本《翁尊体贴》。

(三)王廙及其书法

王廙(276—322),字世将,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导的弟弟。王廙多才多艺,好学能文,工书画,晓音律,对射御、博弈、杂艺等也无所不通。其《中兴赋》虽多歌功颂德之语,但辞采温韵,足以宣扬盛美,深得帝王喜爱。且晋明帝司马绍幼年时曾从他为师学习绘画、书法,对他十分尊敬。他去世后,司马绍就像自己的亲朋好友去世一样,哀痛万分。他的遗体从外地运回京都后,司马绍亲自到他家祭拜,拜祭时所用礼仪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此外,司马绍还追赠王廙侍中、骠骑将军等称号,另赠谥号“康”。

对于王廙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历来有很多评价,其中大多赞誉他博学多识,在艺术上造诣精深,称其为“江东书画第一”。其后人王僧虔在《论书》中评价他“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10]。作为西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廙擅长多种字体,其中又以草书、隶书、飞白见长,其书法风格有卫瓘、张芝遗风。尤其他的飞白,更是有上古风范,有雕鹗垂翅静立之势,也有旌旗或卷或舒的动态之美。他的书法代表作有楷书《两表帖》、草书《廿四日帖》《七月十三日帖》《嫂如何帖》等。

(四)王敦及其书法(www.xing528.com)

王敦(266—324),字处仲,与王导同时代,是王导的堂兄。《晋书》本传说王敦“眉目疏朗,性简脱”[11],且精习《左传》,喜欢清谈,从不提及财利。王敦娶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拜驸马都尉,任太子舍人。在官场上,王敦和族弟王导共同辅佐司马睿,获得了威望,并培植起了属于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势力。掌握重兵后,王敦竟然想要把持朝政,所以引起晋元帝司马睿的嫌恶和畏惧。永昌元年(323)闰十一月,司马睿忧愤而死,明帝司马绍继位,王敦阴谋篡位,曾威胁明帝下诏征他入京辅政。最终,王敦之乱被平定,朝廷对王敦剖棺戮尸,悬首示众。虽然王敦在政治上走了弯路,但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如《宣和书谱》认为其书法来源于家族传统,笔势雄健,笔意中见豁达。王敦的书法作品有今草《蜡节帖》,收录于《淳化阁帖》中。

(五)王昙首及其书法

王昙首(394—430),王幼子、王弘之弟,曾为琅琊王大司马属。王昙首为人清廉,与兄弟分家时,只要图书。宋武帝非常欣赏他,甚至对宋文帝说王昙首具有辅相之才,让宋文帝遇事要咨询王昙首。作为一名臣子,能够得到皇帝如此赏识,可见王昙首具有出众的才能。自身的才华以及梁武帝在宋文帝面前的推荐,让王昙首在宋文帝时先后任侍中、太子詹事。《南史·王昙首传》则更为详细地描述了王昙首的品性及特点:富有谋略,平时喜怒不形于色,家庭和睦;注重节俭,即便是家中的富有资产,女眷们也不能将其打造为饰品和小玩意;只接受皇帝赏赐的东西,对别人给予的财物,一概不接受。王昙首清廉的品质获得了朝野的一致尊重。所以,他逝世时,梁文帝哭着说,他的去世是国家的损失。梁文帝追赠王昙首为左光禄大夫,后又追封其为豫宁县侯,并赐谥号“文”。孝武帝即位后,又为其配飨文帝庙庭。

像其他王氏家族成员一样,王昙首的书法水平也很高,《宣和书谱》指出,他的草书虽然不能和古人并驾齐驱,但自成一派。王昙首作为名臣,所行所言千古流传,具有这样品行的名臣,其书法自有可观之处。王昙首传世的草书作品有《余念帖》。

(六)王羲之诸子及其书法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书法成就突出者有二子王凝之、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献之。他们虽为王羲之的儿子,但书法风格与王羲之有所不同,并各自学到了王羲之书法的不同特点。据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晋宋齐人书》所言,王凝之的书法具有王羲之书法的神韵,王操之学到了王羲之书法的笔体,王徽之学到了王羲之书法的笔势,王涣之学到了王羲之书法的外形,王献之则学到了王羲之书法成功的原因。

王凝之(334—399),字叔平,曾任会稽内史,东晋书法名家。其书法有王羲之书法的神韵,黄庭坚《山谷题跋》评价其“字法最密”,但其作品鲜见于世,《淳化阁帖》收有《庾氏女帖》。

王徽之(338—386),字子猷,历任大司马桓温车骑将军、车骑桓冲骑兵参军、黄门侍郎。他擅长楷书、草书,书法以韵见长,水平在王羲之、王献之之间,书法作品有《得信帖》。

王操之(生卒年不详),字子重,历任侍中、尚书、豫章太守,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隶书,其字的形体像王羲之,传世作品有行草《婢女帖》。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在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排行最末,他的书法成就却最高,世人常将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但其书法神韵与王羲之有明显不同,虞龢在《论书表》中评价他“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12]。羊欣与之看法类似,认为王献之的隶书以清新俊逸为主,在风骨及气势上不如王羲之。但也正是这种独有的神韵,让王献之的书法在南朝宋、齐盛行一时,陶弘景称:“比世皆高尚子敬。子敬,元常继以齐名。贵斯式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13]

南朝梁武帝对王羲之父子做了中肯的评价,他认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雄壮间见飘逸,就像正在跳跃天门的龙、在凤阙安卧的老虎,所以历代都奉他为书法界的楷模;而王献之的书法则冠绝当时,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梁代袁昂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与张芝、钟繇并列,认为张芝书法令人叹为观止,钟繇特色鲜明,王羲之则达到了书法的顶端,至于王献之,则在其时代可谓冠绝一时。不同时代的人对书法风格的爱好不同,如晋宋之间,世人看重的是王献之的书法,而王羲之的书法并不为当世所喜,直到南朝齐、梁之后,王羲之的书法才逐渐为世人所喜所贵。

(七)王僧虔及其书法

王僧虔(426—485),南朝宋、齐间著名的书法家,是王昙首的儿子、王珣的孙子、王洽的曾孙、王羲之的族孙,可谓出身名门。王僧虔在宋文帝时,始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后历任御史中丞、吴兴太守、会稽太守、吏部尚书。入齐后,历任侍中、左光禄大夫、湘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简穆”。王僧虔广学博闻,多才多艺,特别擅长书法,其书法作品丰厚淳朴而有气骨,为当世所推崇,并对唐宋书法家产生一定的影响。

王僧虔擅长楷书、行书,他不仅具有较高的书法水平,而且具有很高的书法理论水平,被称为当时书坛第一人。《古今书人优劣评》中,梁武帝萧衍认为王僧虔的书法就像王谢家族其他子弟一样,即便书法水平不是很高,但自带风骨。唐代张怀瓘也认为王僧虔的书法源自王献之,古朴质直,虽然清肃且风味不够,但有自己的风格。王僧虔的书法以《王琰帖》最为著名。王僧虔的书法理论作品主要有《论书》《答齐太祖论书启》《笔意赞》等,他还作有《书赋》一篇。此外,《书林纪事》也载有他的言论和事迹,表现了他的书法风貌。

王僧虔的儿子王慈和王志也具有很高的书法水平。王慈,字伯宝,擅长行书,有正书字帖《御史帖》《陈情帖》传世。王志,字次道,擅长草隶,在梁代被称为“书圣”。另外,王僧虔的孙子王筠书法水平也很高。王筠擅长行书,但是他性格弘厚,不喜欢把自己的才能展示于世,所以他的书法作品鲜见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