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极富历史文化的兰山王氏名贤家族

极富历史文化的兰山王氏名贤家族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兰山琅琊王氏家族除了在书法艺术方面成就突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有所成就。王祥这种讲究礼仪、时刻维护晋王声名的行为,是被晋王看重的原因之一。王览和王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虽然他的母亲朱氏经常虐待王祥,但他与王祥兄弟情深。应该说,正是王览这种爱戴王祥的行为,帮助王祥逃脱了朱氏的虐待与毒害。据《晋书·王导传》记载,在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时,王导就和他关系非常好。

极富历史文化的兰山王氏名贤家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兰山琅琊王氏家族除了在书法艺术方面成就突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有所成就。

(一)王祥

王祥(185—269),字休徵,三国曹魏及西晋时的大臣。王祥的曾祖为汉代谏议大夫王吉,祖父为青州刺史王仁,父亲为王融。王祥早年不曾为官,和母亲、弟弟隐居近三十年。50多岁时,当时的徐州刺史吕虔邀请他为官,但是王祥坚决推辞,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极力劝说,并为他把牛车都准备好了,王祥才不得不接受吕虔的邀请。纵观王祥一生,虽然他曾隐居多年,但其令名在世,故其仕途经历也很丰富。他先是被推荐为秀才,后又被任命为温州县令,升迁至大司农。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王祥为其出谋划策,被封为关内侯,拜光禄勋,又转为司隶校尉。后来跟着征讨毌丘俭,获得增邑四百户,迁太常,封万岁亭侯。武帝司马炎即位,王祥拜为太保,晋爵为公。不久,王祥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辞职,武帝不许。但由于王祥坚持辞官回乡,武帝只得下诏同意其以睢陵公的身份逊位,地位和太保、太傅一样,在三司之上,俸禄赏赐与辞官前一样。

王祥以孝为世人所知,而他的孝主要表现在他对待继母的态度上。王祥幼年时母亲去世,继母朱氏对待王祥非常苛刻,常在王祥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如此多次之后,王祥父亲不再喜欢王祥,经常让王祥打扫牛栏。王祥在父母面前却更加的恭顺、谦谨,每逢父母身体不适,王祥总是衣不解带地照顾他们,所有的汤药一定自己试过冷热之后才给父母喝。朱氏未被感动,还想害王祥,王祥却从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地孝顺她。天寒冰冻时,继母想吃鲜鱼,王祥便脱下自己的外衣,躺在冰块上,以身体的热度融化冰块化后,有两条鲤鱼主动跳出,王祥便拿着鲤鱼回家为朱氏熬汤喝。朱氏后来又想吃烤黄雀,于是王祥设网逮黄雀,满足了继母朱氏的愿望。虽然这两件事都有神话元素在里面,却深刻地反映出王祥是一个至孝的人。另外,王祥抱丹柰树哭泣的故事,也说明了他对继母的孝顺。

尽管王祥对继母朱氏如此孝顺,也没有令朱氏感动。朱氏有一次半夜拿刀杀王祥却未得逞,王祥知道她遗憾不已,于是跪到朱氏面前请求朱氏杀了自己。从此之后,朱氏才彻底被王祥感动,幡然醒悟,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般对待王祥。

王祥不但至孝,而且在官场中能够始终坚守高洁品格,从不趋炎附势。晋武帝司马炎为相国及晋王时,王祥与荀前往拜见,荀对王祥说司马炎身份尊贵,何曾都已经向其表示自己的敬意,他们现在也应该对其行跪拜礼才对。王祥表示司马炎身份的确尊贵,但他是魏国的宰相,而自己是魏国的三公,三公和王侯之间仅有一个品级的差别而已,而上朝时礼仪都是一样的。所以,没有朝廷的三公轻易跪拜别人的道理!若真的跪拜了司马炎,一定会给魏国的声望带来不好的影响,进而败坏司马炎的德行。君子以礼节爱护别人,所以他不会跪拜司马炎。见到司马炎后,荀行跪拜礼,王祥独自施以长揖礼。王祥这种讲究礼仪、时刻维护晋王声名的行为,是被晋王看重的原因之一。

与孝行、为官之德相呼应的,是王祥的节俭。他曾留遗言给其子孙要求薄葬,指出死亡是自然之道,说自己已经活了85岁,即便是死去,也没有遗憾了。又说自己在末世出生,由于多次被举荐,才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一生并没有辅佐帝王的功劳,朝廷对他的恩遇,他死后也无法报答,所以他死了之后,子孙只需给他洗手洗脚,不用给他洗发洗身,也不要用新的绸布缠裹他的身体,把他平时穿的旧衣服洗干净后给他穿上即可;至于皇帝赐给他的各种物品,都不能作为随葬品;不可用砖石为他砌坟,也不要坟堆,墓穴深两丈即可,椁不宜过大,只要能放进棺材就可以;不要设灵堂、大摆宴席、放置书箱镜奁等物品,只需在棺材前放上床榻,上面放上干饭、干肉各一盘、薄酒一杯,作为早、晚两次祭奠时的祭品;家里所有人都不能为他送葬,一周年和两周年忌日时,只可用牛作为祭品。并且一再叮嘱,要求子孙牢记且遵守他的遗命。

图3-3 王祥卧冰处

(二)王览

王览(206—278),字玄通,与王祥同父异母,生有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等六个儿子,是东晋名臣王导的祖父。王览曾先后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立五等爵位后,被封即丘子,食邑六百户。泰始末,除弘训少府,职省,转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

王览和王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虽然他的母亲朱氏经常虐待王祥,但他与王祥兄弟情深。童年时,每当看见母亲鞭打王祥,王览就会抱住王祥哭泣。少年时,王览经常劝解母亲不要虐待王祥,朱氏也因此略有收敛。后来,每当朱氏对王祥提出不合理要求,王览总是和王祥一起去完成。当朱氏虐待王祥妻子时,王览的妻子就会紧紧跟随王祥的妻子,与之一起承受。王祥父亲死后,王祥的名声逐渐为世人所知,朱氏嫉恨王祥,担心他影响自己儿子的前程,于是打算用毒酒毒死王祥。王览知道后,直接拿起毒酒要喝。王祥怀疑有毒,就与之争酒。也正是从此之后,每当朱氏赐吃的东西给王祥,王览都要先尝一下,朱氏怕伤到王览,加之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于是停止了用毒加害王祥的行为。应该说,正是王览这种爱戴王祥的行为,帮助王祥逃脱了朱氏的虐待与毒害。他们兄弟友爱的故事也永载史册,为后人所敬佩、学习

(三)王导

王导(276—339),字茂弘,晋元帝司马睿时期的重要谋士,对东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晋元帝时,王导担任丞相一职;晋明帝、晋成帝时,又先后担任司徒、太傅,称得上是东晋数一数二的政治家。司马睿称帝时,邀王导和他坐在一起受百官朝拜,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导去世后,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赠谥号“文献”。

王导对东晋王朝的贡献,早在东晋建立之前就已经开始。据《晋书·王导传》记载,在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时,王导就和他关系非常好。当时,天下已经陷入混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导对司马睿倾心相交,司马睿同样非常器重他,把他看作自己的好朋友。特殊的社会背景兼两人的密切关系,使得王导在司马睿面前能够直言,所以早在司马睿身处洛阳时,王导就一直劝他到封地去。后来,司马睿任命王导为安东司马。凡是军国大事,王导都积极筹划,为其出谋划策。由此可见,当时的王导已经成为司马睿权力集团中的核心人物。(www.xing528.com)

王导政治立场坚定,全心全意辅佐东晋皇帝,因此在自己的族兄王敦谋反时,他坚决站到了皇帝这一边。面对王敦率领军队攻打东晋王朝、所有人都惊恐害怕的严峻形势,王导并没有失去判断力。他在王敦生病的时候,抓住时机,率领族内子弟做出一副哀痛万分、王敦病重不可医治的样子,使人误以为王敦必死无疑。东晋士兵于是士气大涨,在和王敦率领的叛军作战时英勇奋发,为东晋王朝最终战胜王敦叛军提供了契机。其实,王敦叛乱之初,王导就率领自己家族内的堂兄、堂弟、儿子、侄子等二十余人,每天早上到朝廷外面等着晋元帝降罪。王导这种不以同晋元帝交好为凭恃,当家族中有人叛乱时又主动请求晋元帝降罪的行为,在解除晋元帝怀疑的同时,自然也赢得了晋元帝的信任。

王导的经济才能超群。苏峻叛乱后,国库空虚,财政吃紧,王导提出了利用名人效应销售国库内积压丝绸的方法,以至于当时的士人都纷纷以穿用丝绸制成的衣服为荣,最终这批丝绸的价格也逐渐攀升,王导让负责的人乘机卖掉,每匹丝绸甚至卖到了一金。

王导不但政治才能、经济才能突出,其文学才能、书法水平也很高。王导年轻时就跟从钟繇、卫瓘学习书法,比较擅长行书草书清代王夫之曾高度评价王导:“内戢强臣,外御狄患,暇则从容谈说,自托风流。”[14]

王导的人品也非常高洁。当洛阳被攻破、中州人避难江南时,王导以敏锐的政治视角,劝说晋元帝接纳贤人君子,同他们共商国是。而当荆州扬州等地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富足时,王导并没有安逸地享受生活,而是认为治理政务最要紧的是清静有为,于是他经常劝晋元帝克己厉节,同时辅助晋元帝治理国家,可见王导对晋元帝有着始终如一的臣子之心。王导劝导晋元帝节俭寡欲,他自己也是如此,作为辅佐东晋三代皇帝的权臣,王导并不讲究穿着,家中也没有储粮。

王导对东晋的教育也很关心。东晋建立初期无暇设立学校,于是王导上书晋元帝,指出社会风俗清正、民风朴实的根本在于使人伦符合正统;而要想让人们懂得人伦,就要设立学校。他还指出,如果晋元帝能够按照前人的方法,令朝廷大臣的子弟入学,选择既有渊博知识又懂礼仪的士子为师教授他们的话,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俗很快就能形成。所以说,东晋的教育事业能够及时兴起并发展,正得益于王导的这次上书。

(四)王准之

王准之(378—433),字元曾,曾祖父王彪之,祖父王临之,父亲王讷之。王准之先后任刘宋王朝桓玄大将军行参军尚书祠部郎、丹阳丞等,后被封为都亭侯。王准之精通《礼》《传》,并撰写《仪注》,这都得益于他的曾祖父王彪之。王彪之博闻多识,熟悉朝廷礼仪,熟谙江左旧事,所录规仪藏于青箱,王氏家族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

(五)王弘

王弘(379—432),字休元,幼年即好学,以清悟为世人所知。20岁时,被会稽王司马道子辟为骠骑参军主簿,历任镇军谘议参军、太尉左长史、尚书仆射、彭城太守。王弘为人大方,其父王珣喜欢集财,产业遍及国内,等他去世后,王弘把所有的债券都烧掉,将之前别人欠的债一笔勾销;至于父亲留下来的其他产业,他都给了自己的弟弟。魏晋南北朝时期,“王、谢子弟,浮华矜躁,服用奢淫,而能仍世贵显者,盖其门风孝友,有过他氏,马粪乌衣,自相师友,家庭之际,雍睦可亲。谢密、王微,尤为眉目,三代两汉,如两人者,亦不多得,读其佳传,为之叹想”[15]。这种即便如此奢侈,家风仍比当时其他家族强的现象,充分说明琅琊王氏的优良家风具有深刻影响。

(六)王韶之

王韶之(380—435),字休泰,曾祖父王廙,祖父王羡之,父亲王伟之。王韶之根据父亲抄写的诏命表奏,撰写了《晋安帝阳秋》,朝廷因此授他为著作佐郎,后迁尚书祠部郎。后又担任刘宋朝的侍中、祠部尚书、吴兴太守等职。

(七)王僧绰

王僧绰(423—453),王昙首之子,幼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熟识他的人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能位极人臣。王僧绰不但聪明过人,而且非常好学,对朝廷所有的政策法律都非常熟悉。王僧绰在仕途上也有所作为,袭封豫章县侯,娶宋文帝长女东阳献公主。初为江夏王义恭司徒参军,后又为尚书吏部郎,掌管天下人才的选举。其识人能力非凡,分配官职时能够人尽其才。虽然王僧绰能力超群且身居高位,但他为人很是内敛沉稳,从不恃才自傲。

(八)王肃

王肃(464—501),字恭懿,初仕南朝齐武帝萧赜,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其父为齐武帝所杀后,王肃逃往北魏,被魏孝文帝任命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等。王肃之所以成为北魏名臣,是因为他不但帮助北魏制定了典章礼仪制度,而且在北魏改革官制,《魏书·王肃传》指出:“自晋氏丧乱,礼乐崩亡,孝文虽厘革制度,变更风俗,其间朴略,未能淳也。肃明练旧事,虚心受委,朝仪国典,咸自肃出。”[16]因其为北魏做出了突出贡献,故其死后,宣武帝元恪为其举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