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丽乡村:规划施工新技术

美丽乡村:规划施工新技术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乡村生态文化的规划,把文明乡风培育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在乡村建设生态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墙、文化橱窗,展示和宣传文化知识、文明礼仪、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良好的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新的任务。

美丽乡村:规划施工新技术

建设美丽乡村,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

1.推进旧村改造。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对村中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心村和居住零星分散的单家独户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使美丽乡村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创建目标。

2.改造危旧房屋。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

3.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根据乡村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村镇级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布局,逐步提高乡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发展目标。

4.提高生态景观。根据各村绿化现状,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道路沿线、沿河两侧、闲地游园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并且在经济发展的乡村,鼓励农户进行庭院绿化,屋顶墙体绿化,形成平面立面交叉的绿化体系。

5.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和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利用村内空闲地铺石筑径,塑造园艺景观,建设集村民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小广场,并配套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并且在乡村路灯、游园等场所,安装太阳能照明灯,实现乡村的亮化目标。

6.加强防灾减灾。在山区及河流区域的乡村,要提高对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河水泛滥、泥石流自然灾害的防御力度。乡村中应按规定设置消防设施,加强减灾防灾能力建设。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

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和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门前街道上的所有厕所一律入户,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生活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各村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亡的牲畜家禽乱投乱扔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www.xing528.com)

4.整治广告、路牌、门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和复绿,建设乡村小游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和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和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可以发展人文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集中治理污染,严格对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的水源进行保护。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

1.培育文明乡风。按照乡村生态文化的规划,把文明乡风培育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在乡村建设生态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墙、文化橱窗,展示和宣传文化知识、文明礼仪、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良好的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2.创建特色文化村。编制特色文化乡村的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3.引导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m视野范围内和村庄第一重山的坟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4.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在这些古村落中,积聚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新的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最珍贵的财富。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有物证,是乡村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源泉。所以,在对乡村文化建设进行规划时,也要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内容进行规划。规划时,就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挖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且多手段、全方位、广角度地注入文化元素,使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巧妙地结合,搞好文化、物化和民俗演绎,使潜在的文化资源成为可供大众分享的文化产品,保护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