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抗日英烈民主魂!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抗日英烈民主魂!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名社会活动家、百岁老人雷洁琼称赞他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他就是姚名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勇赴国难、壮烈殉国的教授。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就此深播于姚名达等学子的心中。在国学院短暂的院史上,留校研究时间最长者为三年,共有三人,姚名达就是其中之一。姚名达在《女子月刊》发表了大量倡言女权运动、宣传抗战救亡的论文。姚名达曾接到特务匿名的恐吓信,他置之不顾,仍继续作文宣传抗日。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抗日英烈民主魂!

他是梁启超先生的得意弟子,现代史学家和目录学家,他所撰写的《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是我国现代目录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他也是一位忠贞爱国的文化战士,又是一位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烈士。著名社会活动家、百岁老人雷洁琼称赞他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他就是姚名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勇赴国难、壮烈殉国的教授。

姚名达,字达人,乳名侠生,号显微,1905年3月16日生,江西兴国县人。祖父姚德源,是以种菜、撑船为业的劳动人民。姚名达父亲姚芳权,字舜生,通经史,工诗文,学问渊博,是光绪年间兴国县学庠生。家中只有几亩薄田,但有几百部经、史、子、集等古籍。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姚名达从小就思想缜密,见解卓越,喜好史学和目录学。

姚名达1923年赣县中学毕业,翌年9月考入南洋公学。1925年9月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先生,治史学和史学史,以“章实斋之史学”为题进行研究。在梁启超这样的大师身边学习,姚名达收获良多。有一年夏天,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们邀请梁启超同游北海。泛舟湖上,清风扑面而来,梁启超即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社会的一分子,你也尽一分子的力,我也尽一分子的力,力就大了,将来无论在政治上,或教育上,或文化上,或社会事业上……乃至其他一切方面,你都可以建设你预期的新事业,造成你理想的新风气,不见得我们的中国就此沉沦下去的。”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就此深播于姚名达等学子的心中。1903年,梁启超蘸血为墨写下了《爱国歌》四章,他以炽热忠贞之心,倾诉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必然富强的信心。导师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姚名达,他不仅在学业上得到进益,更在思想上接受了洗礼。[1]

▲1924—1929年,姚名达先生在上海和北京求学时的照片。

1926年6月,研究生毕业,继续留校研修。1928年6月,经由导师梁启超、陈寅恪、李济、吴宓等人考察,认为及格,授予毕业证书。(按规定,学生在国学研究院时限为一年,成绩优良者可申请留校继续研究。在国学院短暂的院史上,留校研究时间最长者为三年,共有三人,姚名达就是其中之一。)

1929年3月,姚名达离校,南下上海,到商务印书馆受聘任编辑兼特约撰述,参与《万有文库》的编辑。从1931年9月起,同时兼任上海复旦、暨南大学教授。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炸毁商务印书馆。4月初,姚名达同原配夫人黄心勉一起,在上海艰苦创业,开设女子书店,1933年3月创办《女子月刊》——倡导妇女解放,宣传抗日救国,这一举动填补了20世纪30年代我国妇女杂志的空缺,被尊为“中国妇女唯一的良师益友”。从1933年3月8日创刊号发行到1937年7月15日最后一期,每月一期,共计53期,全心全意为妇女运动奔走呼喊,为妇女服务辛勤耕耘。后主编《女子文库》,分妇女问题、女子常识、女子历史等10部丛书,及其他有关妇女问题的书,共计约出版发行100种。姚名达在《女子月刊》发表了大量倡言女权运动、宣传抗战救亡的论文。1937年八一三事变迫使《女子月刊》和女子书店关门歇业,书籍刊物、文献财产遭到劫难。

全国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姚名达举家返回江西,1938年在武宁师范学校任教、1939年在赣州中学任教,其余时间都在家中著述,他下决心要花十年功夫,精心著作一部《中国史学史》和一部史无前例的《中国群众史》,同时又撰写《九一八》《中国战史》稿本等史学丛书。1940年8月,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和成立,校长胡先骕聘请姚名达为研究部研究教授,讲授《中国通史》,后更名为《国史综析》,首创史理学,成立史理学学会。1929年至1940年,著有《章实斋年谱》《邵念鲁年谱》等15部著作,撰写了目录学研究的开山著作——《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还有大量的史学论文,倡言妇女运动、抗战救亡运动的论文。姚名达的前半生可以说就是“为文化而努力”,有宏大的著述志愿“创作永远不巧的中国史学史、人民本位中国通史、中国战史、中国群众史、江西文化史……”而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又义无反顾、慷慨悲壮地为“国难而牺牲了”,以至于他“壮志未酬”,大多数夙愿没有完成。[2]

姚名达很早就密切关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对于日本问题及历代中日关系,研究甚深。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刚刚应聘为复旦大学历史教授的姚名达立刻讲授《中国近百年史》《60年来日本侵略中国史》等课程。主张坚决抗日,发表抗日言论甚多,一再揭露日本大陆政策的阴谋,说明中国决无妥协的途径。每有所论列,便风动一时,当时人称他为“抗日教授”。当时姚名达同时在暨南大学开课,凡二校学生自治会、同乡会、学术研究会等,他经常出席,尤其是各种救国会,积极参与组织活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寇突袭上海吴淞、江湾等地,他不顾自身安危,率领家眷和学生转至租界,积极鼓吹抗战,并襄助校方组织复旦大学支前运输工作队,向法租界各地募捐,募捐得到的罐头及日用品等,运送到前方劳军,士兵欢呼,军心大振。姚名达曾接到特务匿名的恐吓信,他置之不顾,仍继续作文宣传抗日。

1934年,他参加上海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等活动,反对日本政府狂言独占中国华北的“天羽声明”。1935年,在日本制造华北事件,蚕食内蒙、华北,内蒙岌岌可危时,他与上海数百名文化界人士先后联合发表了《我们对于文化运动的意见》《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以唤起民众觉醒,发扬民族正气,争取民族解放。他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震撼中外的一二九爱国运动后,在1936年元旦出版的《女子月刊》特刊上,接连写了《国难的由来和现状》《日本侵略华北的必然性》等五篇文章,洋洋数万言,满怀激情歌颂“这是我国民族解放运动”,竭力赞扬广大青年学生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牺牲精神,说这精神“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闻风丧胆!”,号召“有热血的国民团结起来,反对日本侵略”,“使敌人知道我们民众的力量是不可蔑视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蔑视的,中华民族不是容易欺侮的”。从1934年3月至1937年7月,仅在《女子月刊》他署名的抗日救国专论就有二三十篇。

▲“一·二八”事变中,参与侵华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姚名达和继配夫人巴怡南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于8月5日致函上海《大公报》,“要求政府立即下全国总动员令,用整个民族的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致命的打击”,并带头捐献两枚订婚的金戒指,“为政府备战抗战之用”,“希望每一国民都能自动捐献其所有于国家(无论货币、金银、古董乃至一切财产,整个生命)”。他坚持记录1937年7月7日后的世界大事日记,记载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及军事与战争变化态势,积累翔实的史料。从1939年10月开始别出心裁地编制《抗战史图》,以地图表示抗战形势的变化。除了教学与研究工作外,他竭尽全力,挥笔呐喊,宣传抗战。从1939年5月到1942年5月,三年间发表于《闽侨月刊》、江西《民国日报》和《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等报刊的抗战救亡专论有一二十篇,如《日本南侵的政略与战略》《今年世局的预测》《西南太平洋的民族问题与各民族应有的觉悟》等。他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他号召“把振作民族精神,当作今天的第一要义”,“使人人能激发民族正气,献身疆场,以死卫国”,他科学分析了中日双方形势变化,预测日军自陷武汉后,其战略为攻占重庆,截断西北、西南国际交通线和占取东南半壁三种,并“史理学原理推断敌军必败”,提出动员军民、发挥潜力、积极打击敌人的方法措施。他的这些专论,对宣传持久抗战、增强胜利信心具有重大意义。

▲《女子月刊》书影(www.xing528.com)

1942年5、6月间,日军发动浙赣会战,企图打通浙赣线,侧击粤汉线。在此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姚名达挺身而出,联合学生数人,以安定人心、激励士气为己任,发起组织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在6月12日的成立大会上姚名达教授被选为团长,校长胡先骕被推为名誉团长,通过了宣言、团歌、团章、团员公约等。战地服务团宣言,“凡我后方民众,亟应全体实行动员,竭其人力物力,以协助前方将士,予暴日严重之打击,庶使其不敢轻视我民气,而有所畏忌。此实吾国民人人当前应有之责任也。本校师生,虽分属书生,顾平时既以气节相砥砺,以道义相切磋,当此国家危难之秋,爱国岂敢后人。纵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亦当竭尽绵薄,贡献愚忱,用特组织战地服务团,前往战地服务”,表明了师生为战地服务的决心。战地服务团成立后,还编写了《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特刊》和《通讯》,登载在江西《民国日报》,宣传成立战地服务团的意义,报道前方服务军民的活动消息。6月24日,中正大学隆重举行了战地服务团的出征誓师大会,胡校长向姚团长授予团旗,并发表讲话。

6月25日,团员38人斗志昂扬,冒雨出发,奔赴抗战前线。他们乘坐小火轮,沿赣江而下,先抵吉安,29日到达前方重镇樟树。他们沿途大张旗鼓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慰劳伤兵,赈济灾民,采用召开群众大会、座谈会募捐、街头演讲、张贴标语、绘制漫画、表演歌咏和活报剧、代写书信、赠送慰问金,给难民发放食盐等慰问品,免费治疗疟疾等多种服务方式。他们编写的《战地通讯》在江西《民国日报》连载。他们服务前方、鼓舞人心、激励士气的活动,蜚声赣江两岸。

7月4日,姚名达率战地服务团,到达樟树前线五十八军部驻地桐木桥。在招待军部将领的茶会上,姚名达激昂地演说:“我们全体团员都是抱着牺牲的决心而来的,我们绝不像一般普通慰劳团体,驻在前线的后方。我们是愿意在最前线帮战友们去抢救伤兵等工作。”他还说:“一般人以为,大学生是国家之宝,不应在最前线牺牲,而应留在将来建国之用的。这种见解是错误的,我以为现在能够参加抗战工作的人,将来才能担任建国的工作。”7月5日黄昏时分,战地服务团到达第一野战医院,姚名达带领团员救护、抚慰受伤战士,忙到近半夜。战况突变,军部发来了紧急命令,战地服务团只好随野战医院立即向西面樟树方向撤退。黑夜里,枪炮声中,服务团摸索着退路。6日早晨到汀桥,一部分团员已经分散。四面八方响起了枪炮声,敌人的大部队正沿着我军退却的路线围追堵截,团员饥饿、疲劳、体力不支,只能跟着只有几条枪、带着伤病员的辎重队走。上午,敌机出动,不断在头上低空盘旋,几次俯冲和扫射,队伍被冲散成五六队,随后队伍又被敌骑兵截断,在前面的团附李剑声带着五六个团员,跟上队伍走了。姚名达在五十八军部曾看过军事地图,知道有向新干集结的预案,断定樟树危险,于是决定向西南取路新干或吉水。6日下午,他们在凄风苦雨中行进,傍晚到达离军部预定的一条路线转扎地店下街不远处,摸到半山腰一家孤立的茅屋休息了一夜。

▲国立中正大学校门

7日天亮,军部情报科长指出新干这条路是安全的,但是战地服务团的团员个个疲惫不堪,最不济的还生病发高烧,慢慢地拖着走,大半天也走不到30里,到桑村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姚名达考虑了很久,尽管他清楚走新干这条路是最安全的,但是生病的人走不了30里路了,因此改变了决定,去了15里路远赣江边的石口,再乘船到新干。夕阳西下,姚名达带领着生病团员一行11人走到石口村村外2里地,遇上了张升华,因为天色已晚,且大部分成员已经筋疲力尽,虽然姚名达见此人不像朴实的乡农,但也别无选择,来到张氏大屋。为了安抚住战地服务团的人员,张升华还肯定地说:“鬼子从樟树下来,停在上头15里地。不要紧,明天过江都可以。”他还说自己是船家,可以帮助大家渡江。姚名达与他商量好价钱,决定分两次夜渡赣江。吃过饭张升华就走了,极度疲惫的人们倒头就睡下去了。姚名达心里还是十分疑惑,他提醒大家要警戒,预备不测,并安排了一人值班。深夜里,突然从四周迸发出一阵群狗的狂吠声,不出姚名达所料,张升华就是汉奸,他带着鬼子来了。姚名达挥舞着拳头,吼声像夜空中的霹雳:“真的是日本人来了!我们准备拼命!所有的人都来!来!来!”战地服务团的师生们面对凶恶的日军,用他们的年轻生命和满腔热血,赤手空拳与强敌搏斗。姚明达先毙敌一人并夺枪一支,后中弹身亡,时年37岁。22岁的吴昌达也在这次搏斗中壮烈殉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中正大学成立的报道

1943年3月25日,国民政府颁布褒扬令。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姚名达为革命烈士。中正大学是八年抗战期间创办的唯一的大学,也是唯一组织了战地服务团上前线的大学,服务团团长姚名达是抗战期间唯一与日军搏斗而牺牲的教授。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在纪念姚名达殉国一周年时,曾高度赞扬他“绝学有遗著,千秋有定评”,“英风传石口,大节振江西”。2002年,为纪念姚名达教授殉国60周年,百岁老人雷洁琼亲笔题词:“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注释】

[1]魏莹:《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载《南昌晚报》2014年9月12日第A8版。

[2]姚果源:《浩气壮山河——原国立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纪实》(上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