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黔城镇:龙标古城,洪江市的历史遗迹

黔城镇:龙标古城,洪江市的历史遗迹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标古城,是曾经的黔阳县城,如今的洪江市治黔城镇。自汉唐以来,汉人陆续来到这一方土地,古城便是他们的落脚地。黔阳古城以洪江为依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古城三面环水,五座城门现今仍保存四座。龙标古城之魂,就凝聚在沅水和水交汇处的芙蓉楼。小山上的玉壶亭,是龙标人对“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诠释。

黔城镇:龙标古城,洪江市的历史遗迹

龙标古城,是曾经的黔阳县城,如今的洪江市治黔城镇。早在汉高祖五年(前202)这里便设立了谭成县,唐代,曾易名龙标县,置巫州、潭阳郡。宋元丰三年(1080)始置黔阳县。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一直是黔阳县治所在地。一座历经二千二百多年的古城,见证了五溪大地的历史沧桑。

古城位于潕溪(今称水)与沅水的交汇处。它上游的托口,则有樠溪(今称渠水)和清水江在那里汇合。上游是大片的少数民族地区,地缘政治地位便显得尤为重要。

汉唐以来,汉人陆续来到这一方土地,古城便是他们的落脚地。以唐时贬谪到此的王昌龄最为有名,他的好友李白诗作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佳句,使得“龙标”的知名度倍增。

清康熙年间,安徽霍邱人张扶翼来此任知县。他一张不足两百字的《谕民种桐》告示,得到县人广泛响应。种桐之风迅速蔓延到邻近湘黔两省的广大地域,从而促成下游的桐油集散地洪江大都会的形成,造就了一方土地三百多年的经济繁荣。黔阳古城以洪江为依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www.xing528.com)

黔阳的发展,与后起的商业都会洪江不同,它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的。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身的古老城池,虽是历经劫难,却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得到完好的保存。古城三面环水,五座城门现今仍保存四座。纵横交错的青石街巷,有“九街十八巷”之说,呈现出古老都会的格局。县衙的建筑物虽然年久颓圯,透过仅存遗址和残墙,却隐约可见逝去的威严。钟鼓楼的晨钟暮鼓依然飘荡在龙标山上,仿佛在回味昔日的辉煌。文庙的龙门丹墀仿佛传来祭孔的钟磬声,叹息与它相对应的武庙只剩下一块空坪。旧时的书院,已经为当今的学校替代,只留下宝山书院和龙标书院两块石碑,伴随着学子的琅琅书声。以农为本的黔阳县城,古老的先农坛里,仿佛还飘散着当年县太爷为子民祈求丰稔的香烟。为了防止蝗灾的发生,书院街还曾建有一座蝗神刘猛将军庙,只可惜已经踪迹难觅。河街是会馆林立的所在,保存完好的万寿宫,以它冲天的立柱,显示着江西客商的财大气粗。太平宫傲然屹立,体现了宝庆工匠的倔强。沿江而立的河神杨公庙,俯视着沅水滚滚的江流,却已经很难见到江中船排的踪影。曾遍布古城的王家、唐家、向家、冯家祠堂,唯有冯家祠堂的戏台上,还不时响起高腔戏的锣鼓。只有那林立的商铺、歇店,重现了昔日繁华的南正街,一茬又一茬地接待着影视剧组。中国,已经很难见到这样原汁原味的古街了。

一个城市是有魂魄的。龙标古城之魂,就凝聚在沅水和水交汇处的芙蓉楼。诗家天子王昌龄贬谪到龙标,他“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里的蛮女慕名乞诗,诗人欣然命笔,留下了千古佳话。小山上的玉壶亭,是龙标人对“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诠释。屹立江边的送客亭,仿佛还留有诗人送客的身影。同在唐代,陪王伴驾达六十年的宦官高力士,也因受陷害流放到此。见乡人荠多而不食,留下《咏荠》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后辑入《全唐诗》。此地民间将荠菜称为地菜。如今黔城人过“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便是来源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