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溪漫话:从歇店到牙行

五溪漫话:从歇店到牙行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凡建有木市的码头,歇店是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造成伤亡。牙行业者需按规定向官衙领取行帖,名为“牙帖”。牙行每年向官衙缴纳的牙帖税银,谓之“牙税”。较之早年的歇店,牙行由于有官衙的介入,商业经营更趋于规范,属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产物。本地的山客和来自外地的水客,就是在这样的“木牙”中进行交易。从歇店到牙行,五溪地域的木材市场日趋走向成熟。

五溪漫话:从歇店到牙行

明代,沅水上游的黔阳县托口镇,是当时湘黔边境一带最繁华的商业口岸。清水江和渠水在这里交汇。来自沅水上游的大量木材,在这里集散。而时至今日,托口古镇早已经淹没在托口水电站清江湖的水下。若你来这探古寻幽,岸边的老人会告诉你,这湖水下面,曾有一座座木材码头,停泊着数不清的木排;曾有一条条铺着青石板、建有窨子屋的街道;街道上,是一家挨着一家的歇店,一宗宗木材交易,就是在这些歇店中进行。

歇店,即现今所称的伙铺、旅社客栈。在当时,凡木材买卖双方的交易,均需由歇店的老板作为中介。生意做成以后,要按照成交的金额,从每两白银中提取四分,交给店主,作为买卖双方住宿、伙食、木材看管和起运扎排的费用。当时,凡建有木市的码头,歇店是有利可图的行业。明代末叶,托口由于木市的繁荣,歇店业是非常兴旺的。到了清初,情况发生变化。康熙五年(1666)《黔阳县志》载:“托市上通天柱,为峒木所必由,明时木商皆集于此,以与苗市。兵燹后,市移天柱之远口司。”明末的一场战火,摧毁了托口木市。随着木市西移贵州,托口的歇店业衰败了。

木市西移天柱县远口司以后,远口司所辖的王寨、茅坪、挂治三地,由于歇店业丰厚的利润,而争开木市。未几,王寨的王姓、茅坪的龙姓、挂治的文姓人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后经官衙调停,达成协议,三处按年轮值,以分享利益。值年者,称为“当江”。到了雍正九年(1731),沿江一个叫坌处的码头,提出要与挂治分享开歇店的权利,遭到挂治方面的拒绝。于是,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造成伤亡。又是通过官衙的再三调停,挂治文家做出让步,使坌处也能分享到开歇店带来的利益,事情才得到了结。刻有官衙调停文书的石碑,至今仍然保留在清水江的岸边。(www.xing528.com)

就在清水江沿岸几个小码头,为争开歇店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托口下游的洪江,由于桐油产业的兴起,凭借天时地利,成为沅水上游一个新兴的口岸。洪江与托口相比较,它增加了水和巫水的汇入,有更多的木材资源提供给市场。加之它拥有青山脚、回龙寺、萝卜湾等处深潭,也是木排停靠、加工编扎的天然良港。洪江木市,应运而生,没有多久便成为沅水上游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有一种称为“牙行”的行号,处于供给与需求二者之间,代客买卖货物,交互说合,收取佣金。牙行业者需按规定向官衙领取行帖,名为“牙帖”。牙行每年向官衙缴纳的牙帖税银,谓之“牙税”。较之早年的歇店,牙行由于有官衙的介入,商业经营更趋于规范,属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产物。洪江的木业牙行(俗称为“木牙”),随着木市的兴起而诞生。本地的山客和来自外地的水客,就是在这样的“木牙”中进行交易。清中叶以后,洪江的“木牙”,一直保持在二十五家左右。当时,洪江属会同。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会同县志》中,即载有当时洪江竹木牙税的税额,每帖为银九钱二分。在同一时期,除了洪江以外,在沅水中上游的其他口岸,如托口、靖州、浦市等地,也都出现了“木牙”。从歇店到牙行,五溪地域的木材市场日趋走向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