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学业参与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学业参与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发现可归纳如下:第一,学生个体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和投入,对于其学业成就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情境中,特别针对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取向,本研究基于外部约束性和发生场域,尝试将学生学业参与行为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建构了规则性参与、过程性参与规则性参与、自主性参与三个理论概念,并在实证层面验证了三类不同模式的学业参与对于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作用。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学业参与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本章在建构中国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业参与行为的理论分析维度的基础之上,运用相关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在课外学习时间投入层面,中、美、日三国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同特征,并且深入考察不同维度学业参与行为对于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的影响作用,以及“院校教学实践—学生学业参与—学业成就”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可归纳如下:

第一,学生个体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和投入,对于其学业成就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学生课外学习投入的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的高校学生在课外学习时间明显低于美国学生,其学习时间表现出高课内投入/低课外投入的特征。

究其原因,上述学生的学业投入取向与各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考察美国高校教育,不能忽视杜威(Dewey)教育哲学在其中的影响和渗透。杜威教育思想认为,校园生活能够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和构建自己的世界,有助于其实现学术成功,相反,被动的参与则会妨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技能的形成(Dewey,1916)。为此杜威之后的教育改革者强调,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交流和主动学习都可以促进有意识的接受学习(Brint,Cantwell,2010)。同样在齐克林和甘姆森所强调的“良好本科教育实践的七大原则”中,也可以看到美国高校强调学生在学习任务中的时间投入,而其中频繁而高强度的课后作业和自主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东亚地区,深受德国大学洪堡理念影响的日本大学中,学生的学习模式被定义为自主型学习,而教师则是通过自身努力探究学术的行为,对学生形成无形影响,从而间接地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这与美国大学的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管御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金子元久,2017)。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却遭遇了挑战,特别是随着未来发展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淡化的学生群体的增加,这种自主性学习模式在现实中出现了空洞化特征。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制,由于长期以来受中国教育传统和苏联教育模式影响,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一致,我国高校教学方式基本属于“传授—接受”模式,教师重视在课堂内的单向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课堂外参与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学生学业参与行为具有动态、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特征。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情境中,特别针对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取向,本研究基于外部约束性和发生场域,尝试将学生学业参与行为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建构了规则性参与、过程性参与规则性参与、自主性参与三个理论概念,并在实证层面验证了三类不同模式的学业参与对于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作用。(www.xing528.com)

具体而言,学生在教学环节中,虽然遵守课堂基本规则或相关课程基本要求的规则性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但该参与模式作用性更为显著地体现在其对于学业成绩合格(课程及格)的影响中。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各教学环节,与教师形成有效互动的过程性参与规则性参与,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业合格,更重要的是这种参与能够对学生的信息沟通等通用可迁移性能力,即核心能力的塑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三类参与模式中,对于学生学业成就影响作用最大的是,学生在课堂外利用各项学习资源主动学习的自主性参与。其作用性在学业成绩合格、专业素养、核心能力均有所体现,并且其影响效应甚至高于高校教学实践的影响作用。

第三,高校教学实践中不同教学模式的引入和校园内学术支持环境优化,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同时能够对学生的学业参与行为形成有效影响,并由此间接促进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还是学生的学业参与行为模式,高校课堂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中引入互动要素、提供案例讨论,并且为学生提供完成独立研究陈述的互动型教学模式。同时,院校学术环境的优化虽然在学业成绩合格方面并不具有显著影响,但对于学生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