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力理论对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的研究

影响力理论对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与学生发展理论不同的是,院校影响力并未对学生心理、情感准备、学习动机等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此研究者指出,院校影响力理论在关注学生特质时,超越了传统的人口、社经背景特征的狭隘内涵界定。

影响力理论对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的研究

毋庸置疑,院校影响力研究极为广泛,它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来证实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Feldman,Newcomb,1969)。以上所探讨的该领域的代表性理论虽然侧重点各异,但也存在着以下的共性与局限(Pascarella,Terenzini,2005;Hurtado,S.,2007)。

其一,相比于学生发展理论,院校影响力理论模型多数基于社会学视角,更为强调学生行为与认知的所处背景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的组织结构、政策、教学课程、服务,与学生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及行为一样,都是影响大学生认知、情感变化的潜在来源。这些社会学层面的理论模型不仅与学生发展理论类似,将学生理解为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将环境理解为重要因素。在理论模型中,环境提供学生改变的各种机会,同样也可能导致学生的某种特定反应。院校环境中的一些潜在规范变量(院校内部或院校间)是社会学模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

其二,院校影响力理论将学生特征视为核心要素之一,学生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学术能力都被视为影响学生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与学生发展理论不同的是,院校影响力并未对学生心理、情感准备、学习动机等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此研究者指出,院校影响力理论在关注学生特质时,超越了传统的人口、社经背景特征的狭隘内涵界定。

其三,既有的院校影响力理论模型只侧重于院校内部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或经历,却忽略外部政治形势、国家财政状况等宏观层面要素、中观层面的院校要素对于学生个体行为所形成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图性或非意图性结果。(www.xing528.com)

其四,既有的院校影响力理论解释框架着眼于高校学生构成中的主流人群或高等教育适龄群体,对于特定的、少数族群学生,并没有依据其特质形成独特的分析框架。

其五,院校影响力理论模型虽然积极尝试打开高等教育过程的暗箱,但在其投入要素中往往忽略了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经济学中教育生产函数对于教育产出的解释框架。教育经济学者从成本效益的分析角度,从资源投入来解释学生学业成就的变化。换言之,教育经济学研究通常利用学校或家庭所投入的资源对学生学业表现所形成的影响,来构建教育生产函数。教育生产函数是研究学生认知性能力决定因素的主要方法,侧重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教育成本、学校经费投入、教师质量和同伴投入等要素与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之间的关联性。为此,在未来拓展院校影响力理论的解释力度时,需要在既有的社会学、心理学的基础上,借鉴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与之形成互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