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横栏镇志:电影、广播、电视第八节成果

中山市横栏镇志:电影、广播、电视第八节成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0年,中山县至公社的广播专线开通,全部利用电话线载波传输广播讯号,使广播时间由原来1小时增至1小时30分。当年横栏公社获评为中山县广播事业先进单位。1986年3月,镇成立广播电视站,实现有线广播到有线电视的转型升级。1986年3月成立横栏镇广播电视站,站址设在长安南路科技大楼内。同年9月4日开始直播市电视台输送来的20多个频道的节目。2003-2005年连续获市电视节目优质传输奖。

中山市横栏镇志:电影、广播、电视第八节成果

一、电影

六、七十年代,分别有8.75毫米及16毫米放映机的流动电影放映队下乡巡回放映,电影队配备2-3人,放映员工资由公社发月薪,片源由中山县电影公司安排调度,有排期和临时供片两种办法。财务结算有场次定组、日定组和片定组三种办法。80年代,流动电影队增至6个。1987年,镇内有2间影剧院,开始有固定的电影放映。每晚放映电影丰富村民的文娱生活。1988年,四沙影剧院开始营业,极大丰富了四沙片村民文化生活。2000年,横栏影剧院竣工并投入使用,不定期放映一些经典电影及有针对性播放教育电影供群众及学生观看。2002年,镇宣传文化部门协助上级组织开展“百部优秀电影下基层”放映活动,免费到各村巡回放映。2003年,协助开展“中山市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千场电影下基层”放映活动。2004年,开展“优秀电影进校园”活动,使全镇6千多名中小学生受到深刻教育。2005年,组织开展优秀电影进社区、进学校、下农村活动,共播放68场次。其中播放禁毒电影16场,播放VCD影碟22场,进学校播放30场,观看群众近10万人次。

二、广播

1958年,成立横栏公社广播站,为农村有线广播。广播站成立初期,站内的机房、播音室、录音室均由办公室改造而成,设备简陋,没有良好的隔音、防震和通风等设施。工作人员2-4人,其行政和业务受县广播站和当地政府双重领导。主要任务是转播省、县的广播节目,自办为公社服务的综合节目,还自办一些农村科普专题节目等,并向中山县人民广播电台(站)提供当地新闻稿件;负责管理所在公社的有线广播,对大队(村)办的小片有线广播开展业务和技术指导。随着广播事业日益发展,广播设备不断增加,播音时间延长,自办节目增多,公社对广播工作日益重视和支持,使广播站技术用房的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1963年,一些生产大队开办大队广播站。1970年,中山县至公社的广播专线开通,全部利用电话线载波传输广播讯号,使广播时间由原来1小时增至1小时30分。初期,广播线路大部分采用木杆支撑,线路质量较差,一遇大风雨就断杆断线,广播中断。后期,逐步改用水泥杆代替,对公社网路进行改造,架通公社至各大队的广播专线,提高传输质量。

1982年,广播站加大对网络的整顿、维护、恢复和发展,入户喇叭由原来的2738户发展到3898户,新架公社至大队专线3.5公里,水泥杆36条;更换公社至各大队专线7.8公里,重新架设大队线12.5公里,整顿维修公社专线2.4公里,大队线1.5公里,全公社135.2公里的线路得到巩固。当年横栏公社获评为中山县广播事业先进单位。

广播站充分发挥传达政令、报道新闻、沟通信息、开展社会教育、提供文化娱乐和服务社会等作用。1984年播出稿件650篇,其中自采自编327篇,各乡、各部门通讯员来稿306篇。另外,录音报道23次,上送市站稿件62篇。办生活节目265期,办科普天地节目52期,办建设精神文明节目46期,录制文艺节目51小时。此外,还开办听众特约文艺节目;把中短篇小说译成方言进行小说联播;还从群众中、书刊上搜集大量民间故事,录成节目内容进行播放。

80年代中后期起,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有线电视、固定电话、手机的大量普及,广播站原有的功能及宣传优势逐步被取代,村级广播站逐步停办。1986年3月,镇成立广播电视站,实现有线广播到有线电视的转型升级。2003年,三沙广播站停办,结束了横栏广播站的历史。(www.xing528.com)

三沙广播站 1963年三沙大队创办,为有线广播站,人员2人,负责资料采集、编写、播音、线路维修、喇叭安装等。每年生产大队(村)都投放专项资金以添置设备及维修线路。广播站每天播音三次,分别在早上5时30分、下午15时30分及晚上20时。每周播放该村生活节目不少于两次,新闻天天播、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事例经常播,还有粤曲流行歌曲、中山民歌、讲故事、广播小品等,深受群众欢迎,以至在横栏群众中流传着“三沙广播站,腊肉耘来饭”(意讲三沙广播站体贴民心,广播节目内容多姿多彩,给村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的这样一句话。大队(村委会)经常利用广播站召开群众广播大会,连续40年从未间断,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多次获评“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三、电视

80年代,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电视机逐步普及,电视公共天线应运而生,随着公用天线联网工程的进行开办有线电视。1986年3月成立横栏镇广播电视站,站址设在长安南路科技大楼内。2001年6月迁至新建的影剧院办公楼,工作环境明显改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播放质量。2001年底,镇政府实行机构改革,广播电视站与文化站合并为宣传文化中心。

90年代初期,广播电视部门在天线系统增加录像、调节器等设备,采用自办电视节目输入天线系统,供用户选择收看。当时,使用的录像设备主要是M7摄像机1台,前端采用简易的调制器,采取1-12频;隔频传输方式转播,网络标准较低。1993年,镇投资40多万元,新增加1台panasonic455,1台sony327摄像机,1套3/4编辑机,1套MVC-3000PS.VI字幕机和特技台等。1995年,投资30万元,更换三沙、四沙、横栏、指南、九顷等11个管理区主干线13公里,用上TV260同轴电缆,采用地理的方法传输信号。并全面还上优质的300MHz领域放大器,前端引进进口设备克期迈1-2临频传输,保持讯号的清晰和稳定。1999年,全面进行网络整改,建造光纤信号网,在中山率先完成全镇光纤网的建设同轴电缆网的省级改造。同年9月4日开始直播市电视台输送来的20多个频道的节目。同时,投资近40万元,添置索尼数字编辑设备1套,播出机1台,摄录枪两台。2002年,投放经费127万元,发展电视网路覆盖小区4处,政治线路35千米,购置器材实施改善网络结构、增加光节点、扩展网络工程。前端增加先进电视会议设备和高端技术数据通信的路由器一台。2003-2005年连续获市电视节目优质传输奖。铺设线路50千米,发展新用户200多户。采集网络用户数据,编制电视用户基数档案,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2005年电视入户率89%。

从1994年始,每年自制一批电教片,其中《好姨》《跨越西江的援助》《中介人冯北海》《还党本色》《烧香拜佛,不如有个好班子》《让事实说话》等电教片荣获市一等奖。《好姨》还荣获省优秀奖并在省出版发行。此外,还编播《横栏有线电视新闻》《横栏今日事》《经济在线》《关注生活》《八面来风》《点滴聚焦》《今日报摘》《公益宣传》《天气预报》《菜篮子价格》等专栏节目。

进入21世纪,广播电视站配合镇党委、政府各个时期中心任务做好宣传工作,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招商引资经济建设法制宣传、安全教育、健康咨询、计划生育、禁毒宣传等。2001年采编的长消息《水乡大嫂迷电脑》分别获2001年度市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和广播新闻奖一等奖。2002年采播的电视新闻《横西村农户“信用贷款”活了经济》,获得该年度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和广播新闻奖二等奖。此外,《体育健身,倡导文明》《水乡明星所》《戴着军功章回乡的女兵》《爱心献功臣,拥军解困难》《电力资源大家珍惜》《2002年8月23日〈横栏新闻〉》《浅谈广告词的写作》等一批新闻、专题、公益广告、新闻编排和论文获市以上奖励。至2005年,共采播新闻3987则,专题报道37篇、自制播放电教片61辑、上送市电视台1180则。

历任广播站电视台负责人有吴润根、杨建华、黄卫国、李雄、梁炎胜、梁锦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