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斯本检核表法:赢在校园的设问型创新技法

奥斯本检核表法:赢在校园的设问型创新技法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创造学家已经总结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设问型技法,如奥斯本检核表法、5W1H法、和田十二法等。自奥斯本的检核表法诞生以来,相继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设问型技法。运用本技法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设问型技法被誉为“创造技法之母”。

奥斯本检核表法:赢在校园的设问型创新技法

发明、创造、创新的关键是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问法就是对任何事物都多问几个为什么。经验证明,能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就等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巧妙地设问可以启发想象、开阔思路、引导创新。

设问型技法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张提问的单子,针对所需解决的问题逐项对照检查,以期从各个角度较为系统周密地进行思考,探求较好的创新方案。目前,创造学家已经总结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设问型技法,如奥斯本检核表法、5W1H法、和田十二法等。

自奥斯本的检核表法诞生以来,相继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设问型技法。这些方法几乎适用于各种类型与场合的创造活动,它能够帮助人们突破思维与心理上的障碍,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创新思路,从而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运用本技法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设问型技法被誉为“创造技法之母”。

设问型技法对于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技术上的小发明和小革新是非常适合的,也可以与智力激励法等其他技法联合运用。具体应用时,如用于管理方面,则要注意明确问题的性质、程度、范围、目的、理由、场所、责任等;用于技术问题方面,则要注意明确产品的材料、结构、功能、工艺过程等。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对此法进行适当调整。使用设问型技法时,一定要坚持实践,养成善于提问思考的习惯,使原来封闭式、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创造力的开发。

当然,设问型技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比较强调创造发明主体心理素质的改变,借助克服心理障碍,产生更多的思路,而忽略对技术对象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所以,在使用本技法解决较复杂的技术发明问题时,仅能提供一个大概的思路,还需进一步与技术方法结合,才能完成有实际价值的发明。

(一)奥斯本检核表法

奥斯本检核表法是以该技法的发明者、美国创新技法和创新过程之父奥斯本命名的,该方法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象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在众多创造技法中,这种方法是一种效果比较理想的技法。由于突出的效果,它被誉为“创造之母”。人们运用这种方法,产生了很多杰出创意,以及无数发明创造。

奥斯本检核表法主要面对9组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这些问题是奥斯本在研究和总结大量近现代科学发现、发明、创造事例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对于任何领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是适用的。

奥斯本检核表法原有75个问题,最终可归纳为9个方面,如表3-1所示。

表3-1 奥斯本检核表法

1.能否他用

现有的东西(如发明、材料、方法等)保持原状不变的情况下,能否扩大用途?稍加改变,有无别的用途?人们从事创造活动时,往往沿着这样两条途径:一种是当某个目标确定后,沿着从目标到方法的途径,根据目标找出达到目标的方法。另一种则与此相反,首先发现一种事实,然后想象这一事实能起什么作用,即从方法入手将思维引向目标。后一种方法是人们最常用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方法将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

某个东西还能有其他什么用途?还能用其他什么方法使用它?这能使我们的想象活跃起来。当我们拥有某种材料,为扩大它的用途,打开它的市场,就必须善于进行这种思考。德国有人想出了300种利用花生的实用方法,仅仅用于烹调,就有100多种方法。橡胶有什么用处?有家公司提出了成千上万种设想,如用它制成床毯、浴盆、人行道边饰、衣夹、鸟笼、门扶手、棺材、墓碑等。炉渣有什么用处?废料有什么用处?边角料有什么用处?……当人们将自己的想象投入这条广阔的“高速公路”上,就会以丰富的想象力产生出更多的设想。

2.能否借用

能否借用别处的经验或发明?外界有无相似的想法,能否借鉴?过去有无类似的东西,有什么东西可供模仿?谁的东西可供模仿?现有的发明能否引入其他的创造性设想之中?当伦琴发现X射线时,并没有预见到这种射线的任何用途。因而当他发现这项发现具有广泛用途时,他感到吃惊。通过联想借鉴,现在人们不仅用X射线来治疗疾病,外科医生还用它来观察人体的内部情况。同样,电灯在开始时只用来照明,后来,人们改进了光线的波长,发明了紫外线灯红外线加热灯、灭菌灯等。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不仅表现在某些科学技术难题的突破上,也表现在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上。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必将随着它的越来越多的新应用而显示其生命力。

3.能否改变

现有的东西是否可以做某些改变?改变一下会怎么样?可否改变一下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是否可改变一下型号、模具、运动形式?……改变之后,效果又将如何?譬如汽车,有时改变一下车身的颜色,就会增加汽车的美感,从而增加销售量。又如面包,给它裹上一层芳香的包装,就能提高嗅觉诱力。而滚柱轴承改成滚珠轴承,就是改变形状的结果。

4.能否扩大

现有的东西能否扩大使用范围?能不能增加一些东西?能否添加部件,拉长时间,增加长度,提高强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价值,加快转速?……在自我发问的技巧中,研究“再多些”与“再少些”这类有关联的成分,能给想象提供大量的构思设想。使用加法和乘法,便可能使人们扩大探索的领域。“为什么不用更大的包装呢?”——橡胶工厂大量使用的黏合剂通常装在一加仑的马口铁桶中出售马口铁桶使用后便被扔掉。有位工人建议黏合剂装在五十加仑的容器内,容器可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马口铁。“能使之加固吗?”——织袜厂通过加固袜头和袜跟,使袜子的销售量大增。“能改变一下成分吗?”——牙膏中加入某种配料,成了具有某种附加功能的牙膏。

5.能否缩小

缩小一些怎么样?现在的东西能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降低高度,压缩、变薄?……能否省略,能否进一步细分?……前面一条沿着“借助于扩大”“借助于增加”而通往新设想的渠道,这一条则是沿着“借助于缩小”“借助于省略或分解”的途径来寻找新设想。袖珍式收音机微型计算机、折叠伞等就是缩小的产物。没有内胎的轮胎,尽可能删去细节的漫画,就是省略的结果。

6.能否替代

可否由别的东西代替?用别的材料、零件代替,用别的方法、工艺代替,用别的能源代替?可否选取其他地点?如在气体中用液压传动来替代金属齿轮,又如用充氩气的办法来代替电灯泡中的真空,使钨丝灯泡提高亮度。通过取代、替换的途径也可以为想象提供广阔的探索领域。

7.能否调整

能否更换一下先后顺序?可否调换元件、部件?是否可用其他型号?可否改成另一种安排方式?原因与结果能否对换位置?能否变换一下日程?……更换一下,会怎么样?重新安排通常会带来很多的创造性设想。飞机诞生的初期,螺旋桨安排在头部,后来,将它装到了顶部,成了直升机,喷气式飞机则把它安装在尾部,说明通过重新安排可以产生种种创造性设想。商店柜台的重新安排,营业时间的合理调整,电视节目的顺序安排,机器设备的布局调整等,都有可能导致更好的结果。

8.能否颠倒

通过对比也能成为萌发想象的宝贵源泉,可以启发人的思路。倒过来会怎么样?上下是否可以倒过来?左右、前后是否可以对换位置?里外可否倒换?正反是否可以倒换?可否用否定代替肯定?……这是一种反向思维的方法,它在创造活动中是一种颇为常见和有用的思维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人就曾运用这种“颠倒”的设想建造舰船,建造速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9.能否组合

组合起来怎么样?能否装配成一个系统?能否把目的进行组合?能否将各种想法进行综合?能否把各种部件进行组合?等等。例如把铅笔和橡皮组合在一起成为带橡皮的铅笔,把几种部件组合在一起变成组合机床,把几种金属组合在一起变成性能不同的合金,把几种材料组合在一起制成复合材料,把几家企业组合在一起构成横向联合。

(二)5W1H法

5W1H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技法。5W1H法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它们反映的是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往往能够得出比较完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结果。

1.实施程序

①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从6个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这六方面问题分别是: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做(How)。

②将发现的疑点、难点列出。

③讨论分析,寻找改进措施。

如果现行的方法或产品经此检查基本满意,则认为该方法或产品可取;若其中某些点的答复有问题,则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如果某方面有独到的优点,则应借此扩大产品的效用。

2.问题提示

根据问题的性质不同,5W1H法设问检查的内容也不同。例如:

①为什么(Why):为什么发光?为什么漆成红色?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为什么不用机械代替人力?为什么产品制造的环节这么多?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做什么(What):条件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功能是什么?规范是什么?要素是什么?与什么有关系?

③何人(Who):谁来办合适?谁会生产?谁可以办?谁不宜加入?谁是顾客?谁支持?谁被忽略了?谁是决策人?谁会受益?

④何时(When):何时完成?何时安装?何时销售?何时产量最高?何时是最佳营业时间?何时工作人员容易疲劳?何时完成最为时宜?需要几天才算合理?

⑤何地(Where):何地最适宜某物生长?何处生产最经济?从何处去买?卖到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作销售点?安装在哪里最恰当?何地有资源?

⑥如何做(How):如何做最省力?如何做最快?如何做效率最高?如何改进?怎样得到?怎样避免失败?怎样求发展?怎样扩大销路?怎样提高效率?怎样改善外观?怎样使产品用起来更方便?

对于最后一问How,有时可扩展为两个问题:如何做(How to)与多少(How much),此即5W2H法。

⑦多少(How much):功能如何?效果如何?利弊如何?安全性如何?销售额如何?成本多少?输出功率多少?效率多高?尺寸多少?重量多少?

3.创新示例

(1)在管理方面的应用

某航空公司在机场候机室二楼设小卖部,生意相当惨淡。公司经理用5W1H法检查问题何在,结果发现Who、 Where及When三方面都存在问题。

①谁是顾客?机场小卖部应当把出入境的旅客当主要顾客才对,而这些客人不需要上楼。在二楼逗留的大部分是送客或接客的人,他们完全可以在市内大商场里买东西,不必到机场来买。

②小卖部设置在何处?原来旅客出入境的路线,都是经海关检查后,直接从楼左、右侧走了,根本不需走二楼。小卖部的位置没有设在旅客的必经之路。

③顾客何时来购物?出境旅客只有当行李到海关检查交付航空公司后,才有闲情光顾小卖部。而原来机场安排旅客临上机前才能将行李交运,这样就从时间上限制了旅客。

由此可见,小卖部生意不佳的原因是:未把旅客当主顾,小卖部的位置偏离了旅客的必经路线,旅客没有购物的时间。

针对以上三点,公司研究后提出改进措施,把乘客当主顾,充实旅行用品和纪念品,以满足乘客的消费需要;将出入境乘客的海关检查线路改为必经小卖部,增加乘客光顾小卖部的机会;让乘客随时可以把行李交给航空公司,使之“无箱一身轻”,便有了购物的时间和心情。经此调整后,小卖部的生意果然兴隆起来了。(www.xing528.com)

(2)在生产中的应用

下面以人工养殖珍珠技术为例加以说明。

在人工开始养殖珍珠时,贝的成珠率低,甚至容易死掉。应用5W1H法可以将问题缩小到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加以研究解决。

①What:放什么东西贝不容易死掉?放砂子不行,改用裹着贝肉的贝壳碎粒行否?

②When:什么季节在贝里放东西最容易成功?贝长到多大时适宜殖珠?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放最有利?

③Where:殖贝的位置选何处为好?

④ How to:如何使贝张开口?放进异物后如何养护?

针对以上每一个问题,拟订各种可行方案,经分别试验鉴定后,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法。

(三)和田十二法

和田十二法又称为聪明十二法、十二口诀法,是我国上海创造协会研究员许立言、张福奎和上海市和田路小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奥斯本检核表法和其他技法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的思维创新方法。1991年,上海创造协会将这一方法正式命名为“和田十二法”。这种方法表述简洁,共12句话,36个字,如表3-2所示。它有助于潜能开发和实际运用,缩短发明的孕育过程。该法已被日本创造学会和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承认,并译成日文、英文,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和使用。

我们依据这十二个口诀进行核对和思考,就能从中得到启发,诱发人们的创造性设想。

表3-2 和田十二法

现将和田十二法简述如下:

1.加一加

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或把这件东西与其他什么东西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

把这件东西加大、加长、加高、加宽会怎样?这里的“加一加”是为了创新思维而“加一加”。如美国商人用0.2美元从我国购买一种工艺草帽,添加一条花边帽带,再加上定型,结果在市场上十分畅销,价格也翻了近百倍。

2.减一减

将原来物品减少、减短、减窄、减轻、减薄等,设想能变成什么新东西?将原来的操作减慢、减时、减次、减序等,又会有什么效果?人们用“减一减”的方法发明创造了许多新的东西。例如将上衣减去袖子,就成了马夹;一封信件通常由信纸、信封和邮票三件物品组成,用“减一减”的创新思维方法,使三件变成了一件明信片;普通眼镜将镜片减薄、减小、去镜架,就变成了隐形眼镜;等等。

拖鞋就是在普通鞋子的基础上减一减,减成简单的方式,便于在房间里穿。

台湾少年于实明见爸爸装门扣时要拧六颗螺丝钉,觉得很麻烦。他想减少螺丝钉的数目,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将锁扣的两个边条弯成卷朝下,只要在中间拧上颗螺钉便可固定。这样的门扣只要两颗螺钉便固定住了。

3.扩一扩

将原有物品放大、扩展,会有什么变化?例如“投影”放大,即为扩一扩得到的效果;有一个中学生雨天与人合用一把雨伞,结果两人都淋湿了一边肩膀。他想到了“扩一扩”,就设计出了一把“情侣伞”——将伞面积扩大,并呈椭圆形,结果这种伞在市场上很畅销。

将太阳帽扩一扩,使其帽檐扩大到足够母子二人遮阳使用。

最初的台式风扇是放在桌子上的,如果没有桌子那怎么扇呢?于是便出现了落地风扇。

空调原来是装到窗户上的,接着扩一扩,变成分体式;再扩一下,变成了柜式机;再扩大一下变成了中央空调。

4.变一变

“变一变”就是改变原有事物的形状、尺寸颜色、滋味、浓度、密度、顺序场合、时间、对象、方式、音响等,形成新的物品。

美国牙医明娜·杜尔斯发现儿童不爱刷牙的原因是讨厌牙膏中的薄荷味。于是她运用“变一变”原理进行创意,在牙膏中减少薄荷,加上糖浆和果汁,改变了牙膏的口味。

5.改一改

“改一改”就是从现有事物入手,发现该事物的不足之处,如不安全、不方便、不美观的地方,然后针对这些不足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导致创新。“改”与“变”的含义差不多,但“变一变”是主动地对某一事物进行变动,使这一事物保持常新。“改一改”则带有被动性,常常是在事物缺点暴露出来后,才通过消除这种缺点的方式来进行创造。

“改一改”技巧的应用范围很广,如酒瓶,透明的改为磨砂的,玻璃的改为瓷罐的;原有的注射器改为一次性注射器等。“改一改”就是不断发现缺点,不断克服缺点,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眼镜,原来镜片是用玻璃做的,光学性能不佳,而且容易碎裂;架子是金属的,很沉。于是人们便把眼镜架改为钛合金的,不变形而且很轻;把眼镜片改为树脂镜片,更轻、更安全。

6.缩一缩

“缩一缩”是把原有物品的体积缩小、缩短,变成新的东西。例如生活中常见的折叠伞、微型照相机、浓缩洗衣粉、掌中宝计算机、折叠沙发和折叠桌椅等,都是“缩一缩”的结果。

随身听的发明,实际上就是“缩一缩”带来的结果。电热杯就是热水壶“缩一缩”的结果。

7.联一联

“联一联”就是把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看看能否产生新事物。如手机发短信,一直以来都是通过按键输入的形式完成的,但将其与手写信息联系起来,通过“联一联”开发出了可以手写输入的手机,方便了手机用户。

在澳大利亚,有人发现一片甘蔗田里的甘蔗产量提高了50%。这是由于甘蔗栽种前一个月,有一些水泥洒落在这块田地里。科学家分析后认为,是水泥中的硅酸钙改良了土壤的酸性,从而导致甘蔗的增产。这种将结果与原因联系起来的分析方法经常能使我们发现一些新的现象与原理,从而引出发明。由于硅酸钙可以改良土壤的酸性,因此人们研制出了改良酸性土壤的“水泥肥料”。

8.学一学

“学一学”是指学习模仿别的物品的原理、形状、结构、颜色、性能、规格、方法等,以求创新。如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原理,发明了雷达;研究了鱼在水中的行动方式,发明了潜水艇;研究了鲸在海中游行的情形,把船体改进成流线型,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此外,人们模仿企鹅的运动方式发明了沙漠跳跃机;从恐龙的巨大身躯上悟出建筑学的原理等;王羲之从鹤的滑水动作中悟出楷书的笔法;草圣张旭从公孙大娘的舞剑中悟出草书;等等。

“学一学”不是照搬,而是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学习中有改进,学习中有创造。所以,模仿学习有时能得到更新的技术,使其得以“跳过”创新者,开发出卓越的产品。

9.代一代

“代一代”是用其他事物或方法来代替现有的事物,从而导致创新的发明思路。许多事物尽管使用领域不一样,使用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同一种功能。因此,可以试着替代。既可以直接寻找现有事物的代用品,也可以从材料、零部件、方法、形状颜色和声音等方面进行局部替代。曹冲称象可以说是“代一代”的典型事例。

现在自来水管道再不用铸铁的了,因为铸铁的自来水管道用不了几年就会锈蚀,取而代之的是PVC管,只是这一“代”,水管的使用年限就大大延长了。

10.搬一搬

“搬一搬”就是把这件事物、设想、技术搬到别处,看看会产生什么新的设想和技术。“搬一搬”往往是某项发明创造推广应用的基本方法。如激光技术“搬”到了各个领域,就有了激光切削、激光手术等。又如,原本用来照明的电灯,经“搬一搬”后,就有了紫外线灭菌灯、红外线加热灯、装饰彩灯、信号灯等。同一样东西“搬”了另一个场合就会产生新的功能。

11.反一反

“反一反”就是将某一事物的形态性质、功能以及正反、里外、前后、左右、上下、横竖等加以颠倒,从而产生新的事物。“反一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普遍,如森林动物园一反普通动物园将猛兽关在笼子里供游人观赏的常态,改为将游人关在笼式汽车里,在森林中浏览观赏行动自由的猛兽,从而受到游人的欢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是其典型的事例。“反一反”是一种逆向思维,它一般是指从已有事物或现象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洗衣机脱水缸的转轴是软的,用手轻轻一推,脱水缸就东倒西歪。可是脱水缸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很好。当初设计时,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最后,他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成功解决了颤抖和噪声两大问题。

在国外,有人想发明清扫工具。开始时他把地上的灰尘吹掉,结果灰尘飞扬,弄得一塌糊涂。后来,他“反一反”考虑,把“吹尘”改为“吸尘”,终于发明了现在的“吸尘器”。

12.定一定

“定一定”指对新产品或事物定出新的标准、型号顺序,或者为改进某种东西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和防止不良后果做出的一些新规定,从而导致创新。古代由于没有规定统一的温度起点,市场上有27种不同刻度的温度计出售,给人们带来不少麻烦。1740年,大家协商一致,同意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作为温度计标准刻度的依据。瑞典的安德斯·摄尔修斯以此为依据制造出一种温度计,就是今天大家最熟悉的摄氏温度计。

“定一定”还有许多发明应用,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美国首先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法;药水瓶印上刻度,贴上标签,注明每天服用几次,什么时间服用,服用几格;城市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学校里规定上课时学生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教师允许后才能起立发言;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