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创业环境:乡镇企业的自主创业浪潮

我国创业环境:乡镇企业的自主创业浪潮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需求深受供给约束,各种需求都呈短缺状态,在灵活的制度、相对自由的资源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刺激下,我国出现了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自主创业浪潮,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来源。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特别是通过新创企业的进入,推动在位企业转型。

我国创业环境:乡镇企业的自主创业浪潮

(一)我国的三次创业大潮

1.中国的第一次创业大潮

我国的第一次创业大潮是民间自发的,如果不创业就没活路,这种理论被称为“生存创业”。中国最早的生存创业发生在安徽省小岗村。那时,农村还很贫困,但安徽省小岗村农民却实行了土地承包到户。后来在政府主持下将土地承包到户推向全省和全国,不仅解决了农民吃饭的问题,也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土地资源灵活的背景下,农村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结合,产生了乡镇企业,许多创业者以集体企业的名义戴着“红帽子”走入了逐渐繁荣的市场。20世纪80年代,城市改革启动,“包”字进城,城市中的国有、集体企业纷纷采取承包经营责任制。与此同时,出现了双轨制,既有计划经济的产品,又有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乡镇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机会,大量的商品需求由乡镇企业来满足。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需求深受供给约束,各种需求都呈短缺状态,在灵活的制度、相对自由的资源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刺激下,我国出现了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自主创业浪潮,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来源。

2.第二次创业大潮

中国的第二次创业大潮是从1992年开始的。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市场经济被中国主流接受,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意识到,市场经济可以致富,也可以消除双轨制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制度随之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私有制经济被认为是公有制的补充,1992年私有制经济的合法性得到认可。

这一年,股份制正式推出,股票交易市场正式挂牌,大量企业以股份制的方式进入市场。不久,国有企业改革也开始启动,1998年,“抓大放小”让国有企业大量退出,进入市场调控,再次掀起国内创业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国企领导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纷纷下海创业。

3.第三次创业大潮

第三次创业大潮是从中国实施“双创”开始的,由国家政策强力推动,借助世界科技浪潮,形成了利用创业推动创新的大潮。此后,中国社会的创业热情不断高涨,全球创业报告(2015)显示,中国的创业指数为79%,远远高于全球(51%)和亚洲(64%)。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2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成都、武汉等各种要素聚集城市的“双创”成果正在呈现指数级增长,中国进入了双创时代,区域经济在双创时代开始均衡,东南西北均有新的中心形成。

(二)双创时代的到来

1.何谓双创

2014年,中国明确了“双创”作为实现转型基本战略,高质量创业作为转型的推动力,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所谓“双创”是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它不是一般的号召,而是国家行动,是新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特别是通过新创企业的进入,推动在位企业转型。

转型是时代的基本要求。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经济体量,但是也在不断积累矛盾和危机,最大的矛盾来自快速增长的物质生产与资源环境的不匹配。

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创办的企业,依赖于产品数量增长,产品式样单一,质量低下,工艺落后,污染约束不够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深度依赖当地政策扶持,在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中以投资规模博得政府青睐,进而不思提升自身素质、经营质量,以透支员工体力、当地环境和能源等来维持,造成了国家推转型、企业不转型的不一致。

企业有两个基本思维,一是不转型等死,这意味着,企业已经能够接受国家号召,认识到未来如果不转型,企业终究会衰亡;二是转型找死,因为在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下,那些不转型也不付出额外投入的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而转型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市场不一定接受那些新的或高质量的产品,产品价格也得不到保障,与这样的企业竞争,转型企业实在无能为力,更何况内部变革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企业在这样的矛盾中挣扎、拖延、观望、等待,那些工艺落后的企业,因为不能快速有效转型而导致政策也逐渐不再支持。

在转型道路上僵持不下,中国启动了双创战略,把经济社会创新的主力军从现有企业转移到新创企业,以高质量的新创企业推动在位企业转型。

2.双创推动转型的机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种社会转型机制,是通过创业推动创新的国家战略。多年来,提升创新能力一直是举国上下的共同追求,然而效果却不明显。政策只局限于创新或者创业,把创新和创业割裂开的政策导向,是政策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在国家创新战略中,企业被视为创新的主体,这是强调国家不可能代替企业,因为创新在本质上是商业活动,然而,多年来的各种创新战略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被看成研发活动,离开了创新是市场的突破这一本质。没有从市场角度开拓需求和整合资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在位企业为了获得各种优惠政策,针对国家出台的创新政策展开应对,而真实的行动却与市场脱节,造成了获得牌匾的“创新企业”却在进行粗放的生产和经营的局面。

把创业作为创新的推动力,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从在位企业转移到新创企业再用新创企业影响和推动在位企业转型。

推动创新创业不仅需要创业的政策作用力,也需要创新的政策作用力,这些作用力不能离开市场。其中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股票溢价。如果创业企业能够将自己的投资变成股票在退出投资时能够成倍增长,成倍增长以后的价格减去初始投资就是创业者的溢价。显然,创业企业质量越高,人们购买股票时接受的价格也越高,溢价的机会也越大。决定创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创业企业的创新水平。

也就是说,用股票溢价拉动各类创业投资者参与并寻找、培育创新源,推动他们以创业的方式进入市场,以此实现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其中,创业投资者可能是天使投资基金或者是风险投资基金,而股票能够让价格自由地体现供求,需要有专门的股票交易场所。这样,就需要政策支持下述两种工具,第一种工具是创业投资基金,允许创业投资基金创建和运行,中国为此建立了多个金融中心;第二种工具是各种产权交易机构,如深圳股票交易所和上海股票交易所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以及各类地方产权交易场所和机构都包括在其中,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

创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在于寻找并引导创业企业能够成长并且获得溢价,以便它们能在股票交易以后获得收益。当它们找到与它们的理念一致,被它们认可的创业团队或者创业项目,而这些企业又存在着高溢价能力时,创业投资基金会参与创业企业的管理之中,将其培育成为市场溢价企业,从而提升高创业质量的成活率;创业投资基金发现的只是一些创业想法或者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需要把这些科技成果当成种子,为它们注入其他创业要素,使之尽早进入创业状态。

●双创是利益拉动机制,是通过溢价拉动商业创意、科研成果和创业者的勇气,在投资人配合下,预期获得巨大收益的活动。(www.xing528.com)

●双创是培育机制,通过创业投资这种专业化的创业管理能力和资本要素的进入,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得以发芽,提升创业质量,提高创新创业的成活率。

●双创是发现机制,通过参与巨额利益的分配,让创业投资基金去寻找可能的科研成果和那些具有创业素质的个人或团队。

●双创是配置机制,通过各种产权市场,在创业投资的参与下,为创业企业提供合理的要素结构,从而提升创业企业质量。

●虽然双创是政府推动的国家战略,但其主要政策却来自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这等于是借助中国先期发展获得的资金使社会要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经济成分,再影响整体经济和社会转型。

●创新企业本身将改变中国经济结构和整体经济质量。大量的创新企业获得成功,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经济结构、新型服务业和新的业态,提升了国民经济结构与平均质量。将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企业加入经济之中,改善了中国的供给结构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解放了需求。这些企业的成功又带动了新企业的加入,形成了一波以创新为特征的创业浪潮。

●创新企业裂变或失败。那些创业者再次加盟到企业之中,改变了企业的构成,使在位企业悄悄地获得了内部创业的动力。

●外部创新创业的出现,在市场上迫使在位企业不得不加速转型,转型不再是它们等待的目标,而是它们唯一的选择。在位企业可能会通过收购创新创业成功的企业来改变自己的素质和结构,也可能会通过成立新的机构,以内部创业方式获得新生。

●那些不愿意转型的企业在悄悄地退出市场,从而使经济结构获得改善,资源和环境压力得以缓解。

配合双创战略,国家还收缩规范政府权力,与腐败治理相结合,让市场更自由,权力更充分,配置更有效率;还出台或优化了创业者培训、创业失败者救济、创业者补贴等政策,形成了创新创业政策激励与市场拉动共同作用的政策体系。

(三)我国创业环境的特点

中国目前的创业环境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也有可能是未来中国的基本环境,这一环境不只是由创新创业政策主导,还由人们的创业行动构成,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特点:

(1)全球性

所谓全球性,就是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的影响下的创业大潮,即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变革,催生的惠及全球的创业浪潮。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进而改变了交易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引发大量的商业模式变革。全球都在利用它的红利来进行创业,并且在利用互联网科技的过程中,强化全球化

(2)创新性

所谓创新性,是指中国正在从外援经济走向内涵经济或内生经济,从以要素数量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以经济质量驱动的增长,而质量的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成为当今中国创业环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3)全民

所谓全民性,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求全民参与、全民支持,以建设创业型社会为目标。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对创业者给予赞扬,对创业失败者给予宽容,对创业成功充满了渴望。“大众和万众”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分不开,互联网大幅度降低了创业门槛,极大地增进了社会创业的公平性;同时,政府努力主导公平竞争,减少政府权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增加新型基础设施和加大公共设施投入,都成为新时代的社会环境特征,诱发了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

自主创业作为大学毕业生的出路之一,在当前成为部分毕业生的一项选择。权威教育数据咨询研究公司麦可思对中国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1.5%,比2009届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率为0.9%,主要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教育的培训行业、互联网运营和网络搜索行业。调查表明,创业理想是2010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在接受调查的本科毕业生中,对于自主创业的动机一项,有41%的人选择“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18%的人选择“未来收入高”,有14%的人选择“有好的创业项目”,有11%的人选择“受他人邀请加入创业”,因“未找到工作”而进行创业的仅占7%。

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正在形成。相对于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630余万人的规模,以自主创业率1.5%来计算,约有94 500人进行了自主创业,虽然人数偏少,但作为毕业生的出路之一,在自主创新时代也起着引领潮流的作用。海阔凭鱼跃,党和国家正在为大学生创业积极提供良好的环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针对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的特点,依据倍增效应,着眼鼓励劳动者积极创业的现实情况提出来的。

在配套措施上,一方面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政府要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要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扩大扶持创业的范围。另一方面,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加强创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创业培训的成功率。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政府的重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创业活动更多地为社会所接受。

201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发布了《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报告认为,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试点阶段(1998—2002年);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对接阶段(2002—2008年);支持国家“双创”战略、“双创”教育的全面实践阶段(2008—2012年);扎实推进“双创”教育深度发展的实践阶段(2012年至今)。在国家鼓励“双创”的大背景下,国内各大高校积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于“平台型创业学院”整合相关资源成为实施“双创”教育的新探索;“双创”教育与科技产业园孵化联动模式给大学生提供了更接近真实创业实践的体验;一些专业学科优势明显的高校还开发出了“专业纵深化、产教协同性”的创业实训模式等。总体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已经为我国创业教育的总体生态系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尤其是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注册登记、贷款融资、税费减免、创业服务等方面获得扶持。大学生创业可以放宽一定的行业限制,比如,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将不受最低出资金额限制。另外,一些省市还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以下优惠政策,只要从事高科技、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领域的投资与经营,就可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相信随着国家对毕业生创业引导、扶持力度的加大,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在社会各界强有力的推动下,会有更多的毕业生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