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持高职校服务产业能力提升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支持高职校服务产业能力提升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2013年,青海省第一、二、三产业GDP分布呈现出第一产业比例基本维持稳定,第二产业比例逐步增长,第三产业比例不断下降的局面,见表3.29-2。

支持高职校服务产业能力提升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1.专业布局

(1)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契合度较高。2010~2013年,青海省第一、二、三产业GDP分布呈现出第一产业比例基本维持稳定,第二产业比例逐步增长,第三产业比例不断下降的局面,见表3.29-2。青海省立项专业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专业数量分别为1、4和4,占比分别为11.11%、44.44%、44.45%。2013年在校学生数量分别为310人、1572人和823人,占比分别为11.46%、58.11%、30.43%。

3.29-2 2010~2013年青海省GDP的三次产业分布 (%)

978-7-111-51551-7-Chapter03-376.jpg

(2)专业布局对接重点发展产业。青海省十二五期间计划以推进特色发展、循环发展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特色产业扩大规模绿色发展、新兴产业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发展,推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方式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转变,产业链由低端扩张向高端延伸转变,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立项专业为优势支柱产业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优先发展与青海省“十大特色工业”“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十大特色服务业”等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将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学科专业作为重点学科专业进行建设,注重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最终目标。本项目建设是配合优化专业布局调整,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人才紧缺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3)专业区域布局与区域发展规划一致。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加速崛起海西城乡一体化地区,扶持发展环青海湖地区和三江源地区。立项专业的区域布局和青海省发展战略规划基本一致,东部城市群有立项专业9个。

东部城市群的立项专业数为9个,占比100%,很好地呼应了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按照‘一核一带一圈’空间布局,强化西宁‘核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城市群产业合理分工布局,打造西宁夏都、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海东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大区域品牌,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不断提高民生水平,使其成为欠发达地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到2015年,东部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城市化率达到52%,其中西宁市城市化率达到67%。”本地区集中了电子信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立项专业,这些专业有力支撑了本地区先进服务业重点产业的发展。

2.中央专项资金带动效应

本项目中央专项资金的带动效应显著。

(1)政策和机制带动作用明显。青海省高度重视,坚持“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改革创新、提升功能”的原则,落实责任,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推动校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了优化专业布局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了当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觉性。

(2)地方各类经费投入带动作用显著。累计带动各类投入约1579.84万元,是中央专项资金的98.74%。

青海省的9个立项专业,中央专项资金总计16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总计450.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总计512万元;学校自筹总计617.84万元。中央专项资金带动各类经费投入总计1579.84万元,专业平均175.54万元,带动率为98.74%,如图3.29-2所示。

在青海省所有立项专业中,地方各类投入经费总和超过中央专项资金的专业大类有土建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和制造大类。土建大类、制造大类等5个专业的带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药卫生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2个专业大类的带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校企合作成效

和2011年相比,2013年立项专业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质量和规范程度提高。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明显。项目建设按照“依托行业、立足专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的建设思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成立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学校提供订单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了学校、行业、企业三者紧密结合的办学机制,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978-7-111-51551-7-Chapter03-377.jpg

图3.29-2 青海省立项专业平均各类投入情况(单位:万元)

案例:探索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青海省人民政府为支持学院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下发了《关于组建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青政办[2011]193号),组建了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指导和监督职教集团的工作。2011年组建了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2012年组建了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与正平集团共同建立了正平学院,2013年组建了青海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联盟,按照《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实施管理办法》(青交学院办[2011]195号),开展专业建设,基本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青海省育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的设备和师资优势,形成“校中厂”“厂中校”,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实现学生实训教学与试验检测生产任务无缝衔接。每年为省内其他试验检测机构培训试验检测人员,有力地支持了青海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2013年7月,青海省交通厅正式批复以青海省育才公路工程检测试验中心为基础组建青海省公路工程检测鉴定中心,调拨1746.25万元设备供检测和教学使用,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学生实训、双师培养、服务社会、自我造血”六大功能,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2)订单培养学生比例有所提高。青海省立项专业的订单培养学生比例,2011年为1.61%,2013年为2.44%,提高了0.83个百分点。2013年的订单培养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青海省2011年和2013年的订单培养学生比例均低于10%,农林牧渔大类的订单培养学生比例最高,为9.35%,见表3.29-3。

2013年,青海省所有立项专业的订单培养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29-3 青海省立项专业大类2011年和2013年订单培养学生比例 (%)

978-7-111-51551-7-Chapter03-378.jpg

(3)合作企业投入大幅提高。青海省立项专业的专业平均合作企业投入2011年为0万元,2013年为245.22万元。2011年专业平均合作企业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专业平均合作企业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和2011年相比,青海省合作企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其中主要受交通运输大类的影响,交通运输大类2011年的合作企业投入为0万元,2013年的合作企业投入为2017.75万元。交通运输大类和旅游大类的合作企业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项目建设专业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大幅度增加,专业教学团队不断优化,为立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1)双师型教师数有所增加。青海省立项专业的平均双师型教师数量2011年为10.00人,2013年为12.22人,增长率为22.20%。

2013年专业平均双师型教师数量最多的依次为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制造大类的平均双师型教师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运输大类、农林牧渔大类、旅游大类等6个专业大类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29-4。

3.29-4 青海省立项专业2011年和2013年双师型教师数 (单位:人)

978-7-111-51551-7-Chapter03-379.jpg

(2)兼职教师数量大幅度增加。青海省立项专业2011年专业平均兼职教师数量为5.44人,2013年为10.11人,增长率为85.85%。

2013年青海省立项专业大类兼职教师数量较多的专业大类依次为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制造大类等。兼职教师数量的增幅较高的为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制造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和交通运输大类的增长率超过100%。2013年兼职教师数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只有制造大类。

(3)专任教师培训机会显著增加。青海省立项专业的专任教师人均培训时间,2011年为4.33天,2013年为17.12天,增长率为295.38%。

2013年,青海省电子信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土建大类和交通运输大类的专业教师培训机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专任教师科研经费有所增加。青海省立项专业2011年专任教师的人均科研经费到账额为0.11万元,2013年为0.17万元,增长率为54.55%。

2013年青海省立项专业中专任教师科研经费较高的专业大类依次为旅游大类、制造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所有专业大类的增幅都不超过1万元;只有医药卫生专业大类的增长率超过100%。

2013年青海省立项专业的专任教师人均科研经费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是旅游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制造大类、土建大类等6个专业大类的专任教师平均科研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青海省立项专业校内实训室规模扩大,实训工位和设备台套数、设备值、校外实习基地增加,极大地改善了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适应了学生规模扩大对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青海省立项专业总体上实训实习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1)生均实训设备值大幅提高。青海省2011年立项专业的生均实训设备值为1.86万元,2013年为5.54万元,增长率为197.85%。

2013年青海省生均校内实训室设备值超过3万元的专业大类有制造大类、土建大类、农林牧渔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制造大类、土建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和旅游大类的实训室设备均值的增幅超过1万元。制造大类、土建大类、农林牧渔大类、旅游大类的增长率超过100%。

2013年生均实训室设备价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有土建大类、制造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6个专业大类,只有电子信息大类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案例: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www.xing528.com)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专业建设方案进度要求,新建校内实训室包括:3GWCD-MA和4GLTE模拟仿真实训室、通信线路工程实训室、光通信实训室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设备先进、结构合理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训、仿真实训、专项和综合技能训练提供了硬件基础,为强化实践育人、产学结合、开展技术服务创造了条件。校企合作完成了4本实训指导书编制。为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配备了充足的实训耗材,确保每一位学生参与项目实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以前有很大提高。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依托青海省通信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在原有10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了2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3年2月与青海省通信服务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建设合同》,就实训课程建设、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学生顶岗实习的机制建设、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第三方评价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与权力。

(2)生均工位数增加。青海省立项专业2011年生均工位数为3.84个,2013年为6.53个,增长率为70.05%。

2013年青海省立项专业中,生均工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有交通运输大类、土建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制造大类、旅游大类等6个,其他专业大类的生均工位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2011年相比,生均工位数增幅最高的专业大类为土建大类,其次依次为制造大类、旅游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增长率超过100%的专业大类包括制造大类、旅游大类、土建大类。

6.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和2011年相比,2013年立项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得到提高。

(1)实践课时比有所提高。青海省立项专业2011年实践课时比为52.99%,2013年为56.95%,提高了3.96个百分比。

2013年,青海省立项专业中旅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5个专业大类的平均实践课时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信息化教学投入高。青海省立项专业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专业平均投入为46.97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青海省土建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制造大类、旅游大类4个专业大类的专业平均信息化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人才培养水平

和2011年相比,青海省立项专业2013年人才培养水平指标稳中有升。

(1)招生计划完成率有所提高。青海省立项专业2011年招生计划完成率为93.30%,2013年为97.35%,提高了4.05个百分点。

(2)新生报到率有所提高。青海省立项专业2011年的新生报到率为86.82%,2013年为90.99%,提高了4.17个百分点。

(3)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下降。青海省立项专业2011年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为64.54%,2013年为63.34%,降低了1.20个百分点。

2013年青海省立项专业中交通运输大类、制造大类、农林牧渔大类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为100%;旅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增长了超过10个百分点;而土建大类的双证书获取率有所下降,见表3.29-5。

3.29-5 青海省立项专业2011年和2013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 (%)

978-7-111-51551-7-Chapter03-380.jpg

(4)对母校的满意度较高。青海省立项专业2012届毕业生对于母校的满意度为90.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6.46个百分点。农林牧渔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等6个专业大类的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制造大类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学生获奖数量和层次有所提高。青海省立项专业学生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了解社会企业需求,投身于本专业理论、技术研究,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能力,并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比赛,挑战自己,在全国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重要赛事中获奖数量和层次逐年提高。

8.经济发展贡献度

各专业不但通过人才培养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而且通过社会服务、科研服务等途径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毕业生人数减少。青海省2011年共有毕业生922人,专业平均102.44人;2013年共有毕业生809人,专业平均89.89人。2013年毕业生比2011年减少了113人,下降12.26%。

2013年所有立项专业毕业生人均少于1000人;专业平均毕业人数超过200人的专业大类有土建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各专业大类的毕业生人数见表3.29-6。

3.29-6 青海省立项专业2011年和2013年毕业生人数 (单位:人)

978-7-111-51551-7-Chapter03-381.jpg

(2)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有所提高。青海省立项专业2011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4.45%,2013年为96.41%,提高了1.96个百分点。

2013年7个专业大类2013年的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0%。初次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大类依次为交通运输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等。初次就业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交通运输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等6个专业大类,只有农林牧渔大类的初次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29-7。

3.29-7 青海省立项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

978-7-111-51551-7-Chapter03-382.jpg

(续)

978-7-111-51551-7-Chapter03-383.jpg

(3)2012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于全国均值。青海省立项专业2012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86.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1.85个百分点。2个专业大类的平均专业对口率超过90%,依次为医药卫生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制造大类等4个专业大类的专业对口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建大类、旅游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的专业对口率低于全国水平。

(4)2012届毕业生专业离职率高于全国均值。青海省立项专业2012年毕业生离职率为16.1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0.6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大类、制造大类2个专业大类的毕业生离职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建大类、农林牧渔大类、旅游大类等5个专业大类的离职率低于全国水平。

(5)专业社会服务总收入有所下降,科研能力有所提升。青海省立项专业的社会服务大幅度降低,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总体上,2011年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总收入为366.33万元,2013年为304.09万元,下降率为16.99%;2011年专业平均科研经费到款额为1.96万元,2013年为3.98万元,增长率为103.06%。青海省的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科研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3.29-3所示。

978-7-111-51551-7-Chapter03-384.jpg

图3.29-3 青海省立项专业平均科研经费和社会服务收入情况(单位:万元)

2013年青海省平均社会服务总收入排名前三位的专业大类为交通运输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土建大类。2013年青海省交通运输大类、农林牧渔大类2个专业大类的社会服务总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交通运输大类的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总收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29-8。

3.29-8 青海省立项专业平均社会服务总收入 (单位:万元)

978-7-111-51551-7-Chapter03-385.jpg

2013年青海省专业科研经费排名前三位的专业大类为制造大类、旅游大类、农林牧渔大类。2013年科研经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大类只有旅游大类,其他专业大类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29-9。

3.29-9 青海省立项专业平均科研经费 (单位:万元)

978-7-111-51551-7-Chapter03-386.jpg

案例:积极服务区域医学检验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上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青海省唯一的高职类检验专业,青海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实验室(检验科)工作人员63%是本专业毕业生,所以改革和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青海省区域医学检验人员的水平整体提高有很大作用。

(2)在青海省医学检验行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发挥了作用。在项目建设中,转变教育观念,将基层卫生院现状分析与专科层次医学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办学多样化与服务基层医院的意识结合起来,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创新性思维。基层工作医学检验技术的学员们一致认为:“培训很实用,是为我们基层检验人员量身定做的,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比较全面地提升了基层医学检验人员专业能力,我们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此类培训机会。”在完成青海省卫生厅布置的继续教育工作中,结合区域卫生布局,由于有专业和人才优势的依托,带动了青海省基层医学检验服务水平的提高。

(3)利用项目建设的成果主动服务基层。建设期间,充分利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实训基地和师资的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基层卫生院,积极为乡镇卫生院开设培训班、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服务,两年内为乡镇卫生院进行职业技能培训130人次,带头拉开了“送教下乡”的序幕,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发挥了应有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