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舞蹈:内容丰富,多样表现

宁夏舞蹈:内容丰富,多样表现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的舞蹈,就是在这种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既有在其他省普遍流传的舞蹈,也有本地区独有的舞蹈。我们对舞蹈形式、内容、类目以及演出纪事的梳理,都将体现宁夏舞蹈发展的特点。

宁夏舞蹈:内容丰富,多样表现

宁夏地区的舞蹈历史发展,由于地域和民族的特殊性,也带着历史的传承性、融合性、创新性,民族的主体性、独特性等特点,主体上以各民族舞蹈共同发展为主要特征。在历史的发展与沿袭过程中,一方面传承着各个时代舞蹈形态、舞蹈风貌以及舞蹈文化的重要特点;另一方面有着独特的地域属性和民族特色。通常而言,宁夏地区汉族民间舞蹈同中国北方其他地区汉族民间舞蹈整体风格类目较为一致,秧歌高跷、耍龙、舞狮、旱船等社火一代代传承;而民族舞蹈,由于诸多因素,致使现存的有历史承袭特征的原生舞蹈相对较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作与发展中,宁夏地区的舞蹈艺术工作者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优势,通过不断的实践,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对宁夏舞蹈的研究,离不开以历史时间进程为脉络,以舞蹈本体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基点,以区域文化为底蕴的梳理。

历史进程中深厚文化基础的沉淀。宁夏是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1923年灵武水洞沟遗址的发现,足以证明这个地区的人类活动尚可追溯到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而出土文物的纹饰也说明,这一地区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需求从三万年前延续至今,因此,宁夏地区本身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原始舞蹈所表现出的图腾信仰、太阳崇拜、生殖崇拜等,在象征着史前文明的贺兰山岩画中依旧栩栩如生。随着历史的发展,历史赋予舞蹈的深厚记忆和形象,是在综合的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的。

自然生态地理区位中呈现文化。在空间意义上,宁夏地处中国西北,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气候特征等方面呈现出“综合”的特征。具体来说,宁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寒,不足200毫米的年平均降水量致使这里非常干燥,在宁夏平原四周,受到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威胁,因而形成沙漠、戈壁、平川的地貌特征。北有贺兰山,山势雄伟,状如驳马,阻挡着西伯利亚的寒风和蒙古高原的沙尘;南有六盘山,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两山之间是潺潺缓流的黄河,当时被称为德水的黄河,经过秦渠流向宁夏平原,将荒地旱塬变成塞上江南,这是黄河开辟绝无仅有的巨大工程,也是宁夏人民创造历久弥新的光辉诗篇。“天下黄河富宁夏”,在这片由黄河冲积形成的平原上,稻浪涌金,瓜果飘香,自古就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1]的美誉。

人文生态中体现文化归旨。一个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风貌,同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生态气候等诸多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宁夏这块土地,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特征——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彰显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既展示银川平原的俊秀小巧,又能体现西部的粗犷、豪放与苍凉。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游牧、农耕、经商,既处于内心静谧、享受安逸的悠闲生活状态,又具有性情豪爽、率真直接的个性特质,并且不同的历史时代,来自各地的民族迁入融合,极大地丰富了宁夏地区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特征、精神追求都体现在宁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宁夏地区文化多样,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这些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宁夏大地呈现出雄浑塞上与典雅江南并存的文艺景象。

综上所述,在时间、空间、文化这三种主体因素的影响下,宁夏地区的舞蹈发展必然遵循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及民族风格,而新时期创作的舞蹈,更讲求具有民族符号意义、地域特色的舞蹈身体语言,并且这种“体语符号”一定具有唯一性的识别和表达功能。本卷将从宁夏舞蹈发展的古代、近现代和当代这三个主体历史时期进行划分。

史前文明时期,人类就在这片黄河两岸的沃土上劳动、生息、繁衍,从贺兰山到六盘山地区都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古文明的发祥地。贺兰山、六盘山也是驻牧游猎的天然场所,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先后有西戎、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蒙古族回族满族、汉族等十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由于宁夏地处中原边疆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地势险要,史属“关中之屏障,河陇之噤喉”,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宁夏又是“丝绸之路”之要冲,是东西各族文化交流碰撞的绳结之地,也是北方农耕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随着各民族不断地迁徙、流动、互通有无,结下了民族间既相通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渊源。(www.xing528.com)

舞蹈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是一个反映地区各民族人民存在与生活状态的载体,具有突出的动态性和活态性。宁夏的舞蹈,就是在这种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既有在其他省普遍流传的舞蹈,也有本地区独有的舞蹈。宁夏曾经流传的舞蹈有一百二十余个。这些舞蹈在历史变革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融合、分化,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与风尚习俗。

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言,1840—1949年这一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形态和现实,使得舞蹈的发展也呈现出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宫廷乐舞几近消亡,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如火如荼口传身授的民间歌舞,因此我们也将这一时期宁夏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做以梳理;另一方面,宁夏民间歌舞所体现的综合文化特点,也能够零星地在一些民间舞蹈中找到。

就历史时期的断代划分而言,1949—2000年这一时期宁夏舞蹈的发展更多呈现出的是规范化与创作化的突出特征,按其主体发展特点划分为创作探索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舞蹈发展创新期、“文化大革命”后文艺的复苏时期、反思与探索期以及初显的繁荣期。这一时期,宁夏舞蹈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舞蹈创作的探索、发展与创新;舞蹈理论研究的系统建构;舞蹈教育开始兴起,即教育的规范化、舞蹈院团的职业化、舞蹈创作的艺术化、舞蹈风格的民族化等各个方面。我们对舞蹈形式、内容、类目以及演出纪事的梳理,都将体现宁夏舞蹈发展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的这二十年时间,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国家政策的全面改革和导向,放宽和拓展了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之路;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推动和影响着艺术理念、艺术形式、艺术内容的创作和表达;各舞蹈艺术高等教育院校培养了大量从事舞蹈艺术的专业人才;大型原创舞剧的相继问世,使舞蹈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宁夏的舞蹈工作者,在新世纪更加明确和坚定地找准了工作的重心和宁夏舞蹈发展的区域特色定位,随着一批批优秀作品和剧目的诞生,宁夏民族舞蹈逐渐实现建立自己独特语言风格和语言体系的发展目标。

【注释】

[1]出自唐代诗人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一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