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渌江书院:山长生活丰富多彩,与士人交往密切

清代渌江书院:山长生活丰富多彩,与士人交往密切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长主一院讲席,除居斋诵讲,指导生童外,还拥有丰富的个人生活。总之,山长的居院生活是十分丰富的。乾隆时的山长周锡溥在掌教渌江书院时,与醴陵士人李炬、鄢正笏交往甚密。君居距书院五十里,岁数至,与语甚洽。来院后,左宗棠负责教学,周汝充则与肄业生童一道,参与书院的日常学习活动。左宗棠之后的山长罗汝怀,则带了长男罗萱与从侄罗德莹共赴渌江书院。

清代渌江书院:山长生活丰富多彩,与士人交往密切

山长主一院讲席,除居斋诵讲,指导生童外,还拥有丰富的个人生活。他们参与士人交游活动,积极融入当地的士人交际圈。为排遣寂寥,也为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他们有时也将家中的晚辈一同带入书院读书,在教学之余享受天伦之乐。此外,他们还可就良辰美景吟风弄月,又可埋首故纸潜心著述。总之,山长的居院生活是十分丰富的。

(一)与当地士人交游

渌江书院山长多选自外地,他们来到醴陵后,虽有人生俗异之困,但仍有与人交际的需要。由于山长本质上仍旧是士人,因此他们更容易融入当地士人的交际网络中。

乾隆时的山长周锡溥在掌教渌江书院时,与醴陵士人李炬、鄢正笏交往甚密。李烜(1727—1795),字明章,一字采彰,号晓斋。其家“称北门李姓,为邑甲族”。肄业城南书院,与周锡溥相识,旋授徒里门。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举,“四上公车不第”。五十三年署嘉禾教谕,又任辰州、永绥厅训导,带教谕衔。遇贵州少数民族起义,力为镇压,赏给五品顶戴。因积劳成疾,卒于任,“赠知府衔,谕赐祭葬”。李烜与周锡溥是同榜举人,中举后居家闭门读书应试。乾隆四十五年,周锡溥来其家乡醴陵掌教,与李炬宅“隔一衣带水”。李烜本性“寡交”,但周锡溥的到来叩开了他紧闭的大门,他“暇则舣棹而至”,每云:“我平日未尝过此溪,今为子来也。”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烜死后,其子李鹏元“扶榇归籍”,将葬,专程前往他乡寻找周锡溥,“匍匐来请铭”,周锡溥为作《朝议大夫李公晓斋墓志铭》。[173]鄢正笏,字方亭,号画村。乾隆时附贡。幼年受业于湘潭张璨,为学宗法汉魏,一洗当时理学空疏习气。晚年考据益精,文章高古,而不随意写作,非有可传之事,不肯执笔,时人公认正笏为醴陵名宿,列为“湘中七子”之首。周锡溥与鄢正笏曾同在长沙读书,来醴陵后更是过从甚密,二人相互作诗唱酬。在周锡溥的文集中仍然保留有《三弟雨苍亡八年矣,承鄢方亭五丈许为立传,赋诗二百五十字以道意》《寄赠鄢方亭六十》等诗作。

左宗棠掌教渌江书院时,则通过肄业生童的关系,结识了生童的父辈。道光十六年(1836),左宗棠初来渌江,邑绅谭士灿遣其子谭重山来受业,二人遂相结识。谭士灿,字光应,号星潢,国子监生。与左宗棠结交后,谭士灿每岁不远五十里,数次从其家来书院与左宗棠交往,二人志趣相投,“与语甚洽”。士灿卒后,左宗棠已任陕甘总督,其子谭重山不远千里来见,左宗棠因命留重山子之铎随营,并为士灿作《大学谭君星潢先生墓表》。这篇墓表原收录在《双富谭氏八修族谱》中,不见于通行的《左宗棠全集》。并且该文颇能反映左宗棠与其渌江门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极具史料价值。

道光丙申,予主醴陵渌江书院讲席。大学谭君星潢先生遣其子重山来受业。君居距书院五十里,岁数至,与语甚洽。予在渌江两载,醴人士为言:君性刚介,敦内行重,孚乡望,里有纷难,居间评曲直,争立解;喜宾客,有学行,著闻者敬礼尤挚,以是知君贤。

咸丰初,予参骆文忠戎幕,旋督师江浙闽粤,便道过醴,而君足不出里巷,不复相见。同治甲子,重山举于乡。予以丁卯移节兰州,重山不远数千里,见予潼关,始知君前卒已七年,感旧叹逝为怅惋者久之,既重山以疾归,予亦督师新疆光绪丁丑,重山长子之铎来肃州。明年重山乃以书乞予表君之墓。呜呼!予之及见君也,君年未五十,又二十五年而君卒。予曩闻君之贤,于醴人士既语焉而不详。而此二十五年中,乌知不更有进于曩所闻者。重山又朴甚,未一尔见述君之行事,以益予所闻。夫乐得师友一言以荣其亲,而又不敢自谀其亲以訾当代,谓非务本立诚之士能然乎?予故叹君之有子而益信君之贤。且可以大君之业者皆于重山,父子券之。因书此寄重山,泐之石,俾后有徵焉。

君讳士灿,字光应,号星潢,自高祖由攸徙醴,遂为醴陵人。以乾隆辛亥十二月二十日戊时生,咸丰辛酉正月初八日寅时卒。得年七十有一。以卒之岁,葬醴南黄甲陀宅右蝠山,枕庚趾甲。配刘氏,庞溪处士定怀公女。子六:长家孚,监生;次家基,同治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次家圻,卫千总衔;次家环,从九;次家垣,詹事府供事,议叙从九;家增,监生。女二,均适士族。孙十一人。之铎,诸生,寄籍大兴县学。

诰授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督办新疆军务、陕甘总督、一等侯爵湘阴左宗棠记。[174]

几乎每位山长在任时,都会与当地士人产生互动,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二)携亲友居院读书

长远赴外地掌教书院,或出于照顾自己生活起居的考虑,或出于找人相随作陪的考虑,或是出于提携后辈的考虑,往往会带上自己的亲友仆从一同赴院。

左宗棠在道光十五年(1835)十二月接到醴陵知县吴炳的聘约后,接连两次给其内弟周汝充致信,嘱托他“定以同去读书为是”[175]。左、周二人遂于次年一同去往渌江书院。来院后,左宗棠负责教学,周汝充则与肄业生童一道,参与书院的日常学习活动。作为内兄,左宗棠时常关心周汝充在院中的生活状况,并经常给家中寄信,向“堂上老人”告知内弟在此“身体安适”,“比在家之日更觉健旺”,聊以慰藉之。作为山长,左宗棠又对周汝充之学业严加督促,周汝充“到此间并未出院一步”[176],学业因而大有精进。左宗棠甚感喜慰,说道:“若终久如此用功,则不患不出人头地也!”[177]周汝充随左宗棠读书一年左右,先于左宗棠离开了渌江书院。周汝充走后,左宗棠极是想念,在给他寄出的信中写道:“思前与吾弟在此间情事,梦魂惘惘,如有所失。日间改文之暇,犹若吾弟尚在后斋读书者,辄相呼唤,既乃悟其未在此间也。独居寂寂,如坐牢狱,至无以堪。”[178]二人情谊之深,可见一斑。

左宗棠之后的山长罗汝怀,则带了长男罗萱与从侄罗德莹共赴渌江书院。道光二十年(1840),时年37岁的罗汝怀已是家族中的长者,此次带子侄来院,大有“老牛舐犊”之意:“亲朋入梦多新鬼,子侄同携作后军。”[179]长男罗萱时年十三四岁,在院中“以九宫格学诚悬真书,为名公所赏,渌江学徒转相模仿”[180]。其从侄罗德莹生于道光四年(1824),卒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为罗汝怀从兄罗云牧长子,7岁失怙,17岁时随罗汝怀来渌江书院,随诸生一同学习科举制艺。[181]他天性颖悟,一经点拨,往往能领会其意。罗汝怀在若干年后追忆此事时,仍对他赞誉有加:“渌江连岁记从游,谈艺常先石点头。”[182]在罗德莹因病早逝后,罗汝怀多次作诗,怀念子侄二人从游渌江时的生活情景。

(三)埋首著述

书院乃名教重地,十分注重营造安静的教学、生活环境,加之书院本就富有藏书,又是学术、文化场所,因而往往成为山长埋首著述的场所。嘉庆时的山长朱霈即是一例。朱霈本是安徽黟县人,长于诗文,更善治经。早岁在其家“望岳楼”中潜心著述,成《望岳楼诗》稿。又著所谓《经学质疑》,书未成而赴京会试,不第,乃“落拓湖湘,穷愁憔悴”。嘉庆六年(1801)春,朱霈曾携其《望岳楼诗》来投湖南按察使秦瀛,但未得拜见,他“进无所遇于时,退不能躬畊黟山之阳”,踟蹰不已。其后来到渌江书院,主山长讲席。此地为朱霈提供了安适的生活环境,在这期间,朱霈不忘其未尽之业,在掌教之余完成了《经学质疑》一书。书成未久,山长任期毕,朱霈乃携其新书再至省府,重扣秦瀛之门。秦瀛得书,“始知其善治经”,慨叹道:“向者竟失之也!”与之谈,始“知井南之能诗”。其后,秦瀛数次接见朱霈,“并见其与人书,晓畅时事,洞悉天下利病,当不仅以诗人目之”,因“喜与之游”,成为知己[183]

朱霈的《经学质疑》一书凡四卷,嘉庆六年成书于渌江书院,同年刊刻,以后又有增补。书前有江西学政汪廷珍序与朱霈自序,正文由《周易质疑》《尚书质疑》《毛诗质疑》与《春秋质疑》四篇组成。是书为朱霈积生平之学,采“先儒之成说,择善而从,间或断以已意,不求同于古人,亦不求异于古人,而惟求合于圣人之经”。因“未敢自以为信”,故名之“质疑”。汪廷珍对此书赞誉有加,称此书“虽不敢谓其尽得圣人之心,而实足以通先儒之邮,广承学之路”[184]

不少士人都是在科场或仕途不顺之后,才退居书院主山长讲席的,因此书院生活有时可以算作是失意士人韬光养晦的“蛰伏期”。在这期间,他们一面潜心著述,充实学问,一面又时刻不忘自己出仕的初心,在书院中得到足够的资本——经济、能力和资历后,一有机会,他们还是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主流”的政治活动中。这样来看,书院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士人跻身官场的“终南捷径”。

(四)吟风弄月

醴陵一地山明水秀,风光绮丽,当地有所谓“渌江八景”、“西山八景”之说。渌江书院的所在更属潇湘盛概,“隔尘市之嚣尘,汇山川之灵气”,此即谓也。山长讲学之余,览天地之胜,诗兴所至,不免泼墨挥毫,一抒胸臆。

漉上九日有感作

陈梦元

宾师迫佳节,舍书无长物。

故园菊盈把,此地向邻乞。

四山空涂泥,秋芜亦轧沕。

堂深人迹寂,风扬净坌坲。

绿樽酒味淡,腕弱指陈屈。

旧事莫重论,新文谁与祓。

滋笑原循环,始忧娱乐讫。

任诞非吾性,平心审贴熨。

阮醉宁毋惩,颜歌动蠁肸。

严杜高轨躅,清裁景拭拂。

试看原头树,枊色悴其菀。

松枝映夕阳,崥下自燔茀。

千秋杜夫子,九日何怫欎。

奉侍严大夫,故人难罗罻。

何如归去来,盘桓道不诎。

怀古多感慨,登临谢勿勿。[185]

又如:

李卫公赐带歌

张九钺

卫公后裔留者谁,卫公赐带今在兹。

崖州刺史好古者,瓣香曾拜祠堂下。

乞观把玩久嗟咨,归来索我赐带诗。

公相武宗平藩镇,君臣一德英谋迅。

唐家太尉止七人,无功可赏尤谦逊。

于阗美玉如肪白,特颁作带良工刻。

十二黄金为銙饰,辟邪篆首螭盘额。

赐出满朝皆动色,彤墀拜舞手捧归。

骑下飞龙高九尺,武宗升遐公谪去。

鍮带兽幋作司户,岁时一上望阙亭。

此带拜擎泪双注,遗骸幸得中原返。

此带飘零榛莽坂,捐金谁赎子孙归。

长抱纶章守蛮蜒,年年蜃雨蛇风急。

精爽不销光蹀躞,启箧如闻委佩行。

悬楣尚想垂绅立,古来贤臣重赐带。

通天犀使莱公待,当时人已畏英灵。

鬼神呵护何须怪,鸡彝龙勺久荒烟。

典册三宫佚不传,谁知伏腊蛮村外,

犹说唐家御赐年。

蒲萄、文锦、飞龙马皆武宗赐卫公物。鸡彝、龙勺,穆宗以赐牛奇章者。[186]

良辰美景,诗文雅兴,丰富了山长的居院生活。以下是整理的渌江书院山长在掌教期间的部分题咏:

表3-2 渌江书院山长的部分题咏

续表

以上作品种类丰富,有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亦有歌、赋、长短句等。这其中有对书院本身的吟咏,有对当地自然风光的赞颂,也有对历史云烟的感怀。这些诗文所反映的山长生活的点滴痕迹,构成了研究山长居院生活的重要史料。

【注释】

[1]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7页。

[2]刘志盛:《渌江书院山长略考》,政协醴陵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醴陵市渌江书院合编:《渌江书院》,1989年,第55—63页。

[3]陈梦元:《庚辰入都不闻桂花香四年矣,金秋主朗江书院,枯寂无花树,小僮自郊外折一枝闻香心喜有赋》,《春江诗文集·诗集》卷1,道光五年刻本。

[4]文自炳:《陈梦元传》,同治《攸县志》卷49《艺文》。

[5]道光《宝庆府志》卷140《国朝耆旧传》。

[6]寻霖、龚笃清:《湘人著述表》第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616页。

[7]《山长姓名》,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首,光绪三年刻本。

[8]陈梦元:《赵者庭寿序》,《春江诗文集·文集》,道光五年刻本。

[9]杨布生:《渌江书院首任山长陈梦元考略》,湖南省书院研究会:《书院研究》第二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80页。

[10]陈梦元:《课诸生》,《春江诗文集·诗集》卷6,道光五年刻本。

[11]刘见龙:《醴陵官溪刘氏三修族谱》,2000年印本,第268页。

[12]嘉庆《新田县志》卷6《户口志》。

[13]据乾隆《钟祥县志》卷7《职官》中的府儒学教授表,刘光墀于乾隆三十九年任,次任朱学泗在乾隆五十年到任,与刘光墀去世时间吻合,故推断刘光墀被取知县未赴后,继续留任府教授。

[14]嘉庆《醴陵县志》卷14《人物志》。

[15]贺天福:《贺氏六修族谱》,2004年儒宗堂胶印本,第84页。

[16]乾隆《河南府志》卷19《职官志》。

[17]《大清缙绅全书》,乾隆二十五年,《河南省》。

[18]同治《沅陵县志》卷18《职官一》。

[19]朱景英:《畲经堂诗文集·诗集》卷6《出山小草》,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20]光绪《湖南通志》卷177《国朝人物·湘阴》。

[21]朱景英:《畲经堂诗文集·诗集》卷6《出山小草》,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22]毕光祖在《安仁县训导学署记》中提到:“余以三十九年春来署于此”,见同治《安仁县志》卷14,同治八年刻本。

[23]同治《衡阳县志》卷5《官师传》。

[24]光绪《湖南通志》卷127《职官志十八》

[25]余廷灿:《孝廉黄华川墓志铭》,《存吾文稿》,云香书屋藏板,咸丰五年重镌本。

[26]唐仲冕:《赐同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兼充三通馆纂修官余公墓表》,《陶山文录》卷8,道光二年刻本。

[27]余廷灿:《昔岁读书城南,游归安吴铁夫先生之门,丙申廷灿繆膺主讲于兹,同人既星散,先生亦捐馆不可复作,先后二十余年,凄然感旧,赋长句一首》,《诒毂草堂诗集·杂诗》,光绪三十四年重镌版。

[28]余廷灿:《孝廉黄华川墓志铭》,《存吾文稿》,云香书屋藏板,咸丰五年重镌本。

[29]光绪《湖南通志》卷175《人物志十六》。

[30]张舜华:《余廷灿掌教渌江书院考》,湖南省书院研究会:《书院研究》第二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89页。

[31]余廷灿:《漉江书院》,《存吾文稿·诒谷草堂诗集》,云香书屋藏板,咸丰五年重镌本。

[32]有关周锡溥的生年,据其自撰的《先大父行略》载:“公早年不育,四十一岁始生府君,六十五岁始生孙男锡溥”(《安愚斋集》卷四)。其祖父周三琏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故推定周锡溥生于乾隆十年左右。周锡溥卒年:据郭嵩焘为周锡溥第六子周鸿琛所撰的《周毖予先生墓志銘》(《养知书屋集》卷二十三),其子周鸿琛卒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十七,推测其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鸿琛“十岁,乡贤公(周锡溥)卒,哀毁尽礼如成人”,故推定周锡溥卒于嘉庆八年(1803)。

[33]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34]光绪《湘阴县图志》卷33《人物传下》。

[35]周锡溥:《朝议大夫李公晓斋墓志铭》,《安愚斋集》卷4,光绪八年刻本。

[36]光绪《获鹿县志》卷10《职官》。

[37]《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454,《清实录》第27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74页。

[38]光绪《湖南通志》卷179《人物志二十》。

[39]张家栻:《陶园年谱》,熊治祁编:《湖南人物年谱》第1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35—572页

[40]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卷26,咸丰元年刻本。

[41]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卷26,咸丰元年刻本。

[42]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卷6,咸丰元年刻本。

[43]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诗余》卷下,咸丰元年刻本。

[44]贺之理:《非其鬼而祭之,无勇也》,贺登魁《贺氏诗钞合选·艺文类》,民国十四年石印本。

[45]贺之理:《南北刚柔论》,贺登魁《贺氏诗钞合选·艺文类》,民国十四年石印本

[46]贺天福:《贺氏六修族谱》,2004年儒宗堂印本,第84页。

[47]同治《醴陵县志》卷9《人物志》。

[48]贺天福:《贺氏六修族谱》,2004年儒宗堂印本,第84页。

[49]贺登魁:《贺氏诗钞合选·石壁山房诗钞》,民国十四年石印本。

[50]光绪《湖南通志》卷129·《职官志二十》。

[51]民国《宁乡县志·故事编·先民传十五·南塘刘氏诸传》。

[52]道光《黟县续志·文苑》,《中国地方志集成》第56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38页。

[53]秦瀛:《望岳楼诗序》,朱霈:《望岳楼诗》卷首,嘉庆六年刻本。

[54]秦瀛:《望岳楼诗序》,朱霈:《望岳楼诗》卷首,嘉庆六年刻本。

[55]朱霈:《望岳楼诗》卷一,嘉庆六年刻本。

[56]同治《沅陵县志》卷19《职官二》。

[57]以上据光绪《湘潭县志》李在青本传与陶澍《内阁中书李君墓志铭》(《印心石屋文钞》卷三十)整理。

[58]王炳照、李国钧、阎国华:《中国教育通史·清代卷》中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1页。

[59]光绪《衡山县志》卷25《职官》。

[60]民国《溆浦县志》卷22《人物志·李胜泮传》记载:“李胜泮,端方白持,邑中公举办理下懈。嘉庆丙辰,楚苗蠢动,胜泮募勇防堵,保全桑梓。邑令周宁远额其庐曰‘义重五溪’(旧志)。”嘉庆丙辰为嘉庆元年。

[61]见同治《临湘县志》卷9《职官》;光绪《湖南通志》卷124《职官志十五》。

[62]光绪《邵阳县志》卷7《官师》。(www.xing528.com)

[63]据《仁宗睿皇帝实录》卷119记载,嘉庆八年湖南巡抚高杞“题请将临湘县知县周宁远调补湘潭县知县”,又陶澍《周若山先生诗集序》:“忆壬戌秋,自翰林假归,过洞庭谒先生于临湘”,壬戌即嘉庆七年,可知周宁远调任湘潭知县前的身份为临湘知县,推测周宁远在担任邵阳知县后又复任临湘。又《仁宗实录》卷125记载,嘉庆九年湖南巡抚高杞“初以历任未满三年之周宁远调补”湘潭知县,可知周宁远复任临湘县未满三年。见《清实录》第2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97、682页。

[64]《奏为遵旨审明参革前署湘潭县知县陆豫、周宁远侵亏仓库钱粮一案按律定拟事》,嘉庆十年三月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朱批奏折》,04-01-08-0118-017。转引自赵亮《清代嘉庆朝地方吏治初探——以嘉庆九、十年间湖南两案为例》,《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65]陶澍:《周若山先生诗集序》,《陶文毅公全集》卷37,道光二十年刻本。

[66]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15页。

[67]陶澍:《醉髯图歌》,《陶文毅公全集》卷56,道光二十年刻本.

[68]光绪《定襄县补志》卷5《秩官志》。

[69]光绪《湘潭县志》卷8《人物》。

[70]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7页。

[71]光绪《湖南通志》卷255《艺文志十一》。

[72]自罗正钧编著《左文襄公年谱》以来,后世多认为左宗棠掌教渌江在道光十七年,误。据刘泱泱《左宗棠主讲渌江书院时间考证》(《益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一文的结论,左宗棠主讲渌江书院的时间为道光十六、十七年。

[73]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74]左宗棠:《上贺蔗农先生》,刘泱泱、岑生平等校点:《左宗棠集》第十册,岳麓书社,2009年,第7页。

[75]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76]罗克进:《皇清诰封通议大夫、太常寺卿衔候选内阁中书舍人、选授龙山芷江等县儒学训导湘潭罗府君行状》,罗汝怀:《绿漪草堂文集》卷首,光绪九年刻本。

[77]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78]罗汝怀:《赴渌江馆舟中漫赋二首》,《绿漪草堂文集》卷首,光绪九年刻本。

[79]光绪《衡山县志》卷30《人物》

[80]光绪《湖南通志》卷128《职官志十九》

[81]同治《临湘县志》卷10《选举志》。《渌江书院志》与《醴陵县志》均作长沙人,误。

[82]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第322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第249页。

[83]袁德宣等编纂,曾主陶校点:《湖南会馆史料九种》,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109页。

[84]《大清缙绅全书》咸丰六年夏《湖南省》,咸丰六年荣录堂重镌本。

[85]民国《南丰县志》卷15《名宦传下》。

[86]同治《长沙县志》卷21《选举一》。

[87]关于张晋本的籍贯,《渌江书院志》、(民国)《醴陵县志》均写长沙人,同治《长沙县志·选举志》亦收有张晋本。而张晋本的个人传记只存于光绪《善化县志》中,且其本人著述《达观堂诗话》卷首写作“善化张晋本浣山著”,故其籍贯当为善化县。

[88]光绪《善化县志》卷24《人物二》。

[89]其生卒年据王啸苏《俞锡爵传》中“光绪辛丑(1902),重游泮水,年七十九卒”推断。王啸苏:《俞锡爵传》,湖南文献委员会编:《湖南文献汇编》(第一、二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16页。

[90]王啸苏:《俞锡爵传》,湖南文献委员会编:《湖南文献汇编》(第一、二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16页

[91]光绪《湖南通志》卷143《选举志十一》。

[92]光绪《善化县志》卷21《选举一》。

[93]《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石刻编年草目》,油印本,第296页。

[94]寻霖,龚笃清编著:《湘人著述表》二,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967页。

[95]光绪《湖南通志》卷176《人物志十七》。

[96]《文宗显皇帝实录》卷208,《清实录》第4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9页。

[97]袁德宣等编纂、曾主陶校点:《湖南会馆史料九种》,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110页。

[98]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5页。按:《大清缙绅全书》作咸丰二年四月,光绪《湖南通志》作咸丰三年。

[99]曾主陶:《湖南会馆往事》,长沙:岳麓书社,2015年,第3页。

[100]李俊义、石柏令:《蕴秀及其〈敖汉纪程〉》,《满族研究》,2013年第1期。

[101]《清代起居注册(同治朝)》第25册,同治六年正月下,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第13914页。

[102]李惟丙《衡山县志序》:“越戊辰(同治七年)夏来莅衡山,间披旧志,盖自道光壬午重修,迄今垂五十年矣。特延文小南部郎总其成,而旷尧臣、王文卿、赵梅卿、宾馆臣、符介臣、胡达卿诸君子辅之,明年秋,余得大去,时属稿未竟也。后文部郎归道山,旷亦捐馆。越四年,书收告竣,以缮本邮示,并索弁言。”见光绪《衡山县志》卷首。

[103]光绪《衡山县志》本传作“己未”,查己未年为咸丰九年,断非修志之时,当属误记,当作辛未,即同治十年。

[104]光绪《衡山县志》卷30《人物》。

[105]李翰章:《重修岳庙碑文》,李元度修纂,王余香、欧阳谦增补,王余香续增,刘建平校点:《南岳志》,长沙:岳麓书社,2013年,第249页。

[106]章学渊:《始建刘猛将军庙记》,光绪《衡山县志》。

[107]《宣宗成皇帝实录》卷417,《清实录》第3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26页。

[108]《大清缙绅全书》咸丰六年夏《京师》,咸丰六年荣录堂重镌本。

[109]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110]光绪《桃源县志》卷7《职官》。

[111]民国《朔方道志》卷13《职官》。

[112]左宗棠:《请以湛宗和署理文县知县折》,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六),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第557页。

[113]李临:《浏东洞溪书院志》,赵所生、薛正兴:《中国历代书院志》第4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09页。

[114]光绪《湖南通志》卷128《职官志十九》。

[115]胡忆红、伍勇富:《湘潭县积谷局略论》,高岚、黎德化主编:《华南灾荒与社会变迁:第八届中国灾害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9页。

[116]胡忆红、伍勇富:《湘潭县积谷局略论》,高岚、黎德化主编:《华南灾荒与社会变迁:第八届中国灾害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9页。

[117]光绪《湘潭县志》卷8《人物》。

[118]张翰仪编:《湘雅摭残》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192页。

[119]何拔秀:《初至渌江有感,兼勉诸生》,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卷2,光绪三年刻本。

[120]光绪《湖南通志》卷128《职官志十九》。

[121]民国《宁乡县志·故事编》。

[122]邓洪波:《湖南书院史稿》,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46页。

[123]同治《安化县志》卷21《选举》。

[124]光绪《湖南通志》卷131《职官二十二》。

[125]光绪《道州志》卷4《职官》。

[126]张颂卿:《石山书院汇纪》卷1,光绪十年刻本。

[127]沈云龙主编,王树枬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六辑,《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议》(光绪三十年八月至宣统元年八月),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4597页。

[128]益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益阳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51页。

[129]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821页。

[130]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第309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第291页。

[131]《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63,《清实录》第5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88页。

[132]隆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隆安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7页。

[133]李有鋆等:《昭萍志略》,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1554页。

[134]本书编纂委员会:《湘东区志》下册,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第1093页。

[135]胡达源撰,胡渐逵校点:《胡达源集》,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403页。

[136]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第326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137]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28,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48页。

[138]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139]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66页。

[140]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141]赵启霖:《山东提学使罗君墓表》,赵启霖撰,易孟醇校点:《赵启霖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8页。

[142]赵志超:《罗正钧行述》,政协湘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湘潭县文史》第5辑,1990年,第245页。

[143]秦炳直为长沙徐崇立题《风雪归舟图》,末署“壬申立冬前日,习冠弟炳直,时年八十”,可知其生年在1853年。转引自申雄平:《萧俊贤年谱》,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147页。

[144]《大清缙绅全书》光绪六年春《京师》,光绪六年荣禄堂重镌本。

[145]朱寿朋:《光绪朝东华续录》卷217,《续修四库全书》第3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19页。

[146]《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65,《清实录》第5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85页。

[147]《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76,《清实录》第5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33页。

[148]朱兴和:《现代中国的斯文骨肉: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392页。

[149]《大清缙绅全书》光绪二十三年夏《湖南省》,光绪二十五年荣录堂重镌本。

[150]湖南图书馆编著:《湖南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91页。

[151]周秋光、张少利、许德雅等:《湖南社会史》第二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340页。

[152]《政府公报》,1915年12月(三),政事堂印筹局发行,第286页。

[153]寻霖、龚笃清:《湘人著述表》第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806页。

[154]《大清缙绅全书》光绪二十五年夏《京师》,光绪二十五年荣录堂重镌本。

[155]张舜徽:《爱晚庐随笔》,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156]王晓天、王国宇:《湖南古今人物辞典》,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63页。

[157]张翰仪编:《湘雅摭残》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352页。

[158]刘志盛:《浏阳洞溪书院纪略》,浏阳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浏阳文史》第11辑,1994年,第162页。

[15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17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14页。

[160]吴德襄:《太山石室藏书书目自序》,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161]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0页。

[162]由此也能看出,尽管是出自书院自编的书院志,也有对本院山长的姓名记录不清的现象。在前文考证的56位山长中,那些信息极少的山长,尽管书院志中明确记载其功名和籍贯,如蒋涵灏、俞廷璋、罗衍渔、林彝尊,但遍查史料也不见蛛丝马迹,这要么是受史料限制,要么是书院志本身的记载有误。

[163]周锡溥:《先府君行述》,《安愚斋集》卷4,光绪八年刻本。

[164]余永贤:《先府君行述》,余廷灿:《诒毂草堂诗集》卷后附录,道光二十七年刊本。

[165]朱景英:《畲经堂诗文集·诗集》卷6《出山小草》,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166]余廷灿:《孝廉黄华川墓志铭》,《存吾文稿》,云香书屋藏板,咸丰五年重镌本。

[167]朱景英:《渌江舟行杂诗十首》,《畲经堂诗文集·诗集》卷6《出山小草》,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168]陶澍:《陶澍全集·文集》,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480页。

[169]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熊治祁编:《湖南人物年谱》第三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46页。

[170]陈鲲、刘谦:(民国)《醴陵县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171]天台野叟:《大清见闻录(中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0页。

[172]《靖兴寺图》,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渌江书院志》,光绪三年刻本。

[173]周锡溥:《朝议大夫李公晓斋墓志铭》,《安愚斋集》卷4,光绪八年刻本。

[174]见《双富谭氏八修族谱》。转引自史铁良《左宗棠的一篇佚文及其意义》,《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75]左宗棠:《复周汝充(十二月)》,刘泱泱、岑生平等校点:《左宗棠集》第十五册,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176页。

[176]左宗棠:《答周汝光》,刘泱泱、岑生平等校点:《左宗棠集》第十册,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6页。

[177]左宗棠:《复周汝光》,四月初六日,左宗棠撰、刘泱泱等校点:《左宗棠全集》附册,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第177页。

[178]左宗棠:《复周汝充》,十月初八日,左宗棠撰、刘泱泱等校点:《左宗棠全集》附册,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第179页。

[179]罗汝怀:《赴渌江馆舟中漫赋二首(庚子)》,《绿漪草堂诗集》卷12,光绪九年刻本。

[180]罗汝怀:《加赠太常寺卿江西补用知府长男罗萱死事状》,《绿漪草堂文集》卷29,光绪九年刻本。

[181]罗汝怀:《哭从侄德莹六首》,《绿漪草堂诗集》卷13,光绪九年刻本。

[182]罗汝怀:《哭从侄德莹六首》,《绿漪草堂诗集》卷13,光绪九年刻本。

[183]秦瀛:《望岳楼诗序》,朱霈:《望岳楼诗》卷首,嘉庆六年刻本。

[184]汪廷珍:《叙》,《经学质疑》卷首,嘉庆六年刻本。

[185]陈梦元:《春江诗集》卷6,乾隆乙已至嘉庆丁已,道光五年刻本。

[186]张九钺撰,雷磊校点:《陶园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2013年,第308-3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