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语料库与英汉对比的翻译写作学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语料库与英汉对比的翻译写作学教学模式构建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料库知识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重大,尤其是在翻译教学检视阶段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将翻译写作学中的检视部分和英汉对比理论及语料库知识结合起来应用于翻译课堂检视阶段不仅十分可行,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接下来的章节将把语料库、英汉对比知识和翻译写作学相结合,探索翻译写作课堂检视新模式。有人认为,中国超过八成的腐败事件首先是从节日期间送礼开始的。

基于语料库与英汉对比的翻译写作学教学模式构建

语料库知识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重大,尤其是在翻译教学检视阶段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刘康龙、穆雷,2006)。

针对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问卷(见附录2)显示,98%的同学认为汉语即源发语的负迁移是他们在汉英翻译时的最大障碍,大部分同学认为如果能够摆脱这种束缚,他们的翻译质量可以有所提高。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也发现学生汉译英的作业中最大问题就是“Chinglish”,即“中国式英语”问题,这主要是他们不能将翻译当作一种创作,追求的不是创作性的译文,而是具有明显翻译痕迹、亦步亦趋的译文。而如果将英、汉对比的内容加入检视这一环节,他们就会清楚地意识到汉语和英语在某些方面的差异,看到自己出现的问题,争取下次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以不同语言文化的对比为基础,因为对比直接凸现出对比语言的共性和特性,提供关于双语异同的比较准确的认识,使翻译减少盲目性。”(岑秀文等,2008)而将英汉对比理论应用到翻译教学检视阶段的最佳工具就是语料库。

因此,将翻译写作学中的检视部分和英汉对比理论及语料库知识结合起来应用于翻译课堂检视阶段不仅十分可行,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接下来的章节将把语料库、英汉对比知识和翻译写作学相结合,探索翻译写作课堂检视新模式。

6.6.3.1 自制小型语料库的过程

以下以学生的课外翻译作业为例。先讲解一下语料库的制作过程,原文如下:

送礼习俗的变迁

送礼行为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以礼物的形式交往本身就有很丰富的社会含义,如表示友好、联络感情、互利互惠、扩大影响、加强合作等等,表明人的存在方式就是社会性的交往方式、共存方式。

送礼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是存在于所有社会的一个现象,只是中国人尤为重视。纵观中国人的一生,大概人人都送过礼,从出生、上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乔迁、事业升迁直到去世,无一不是以送礼开始与终结。所以,“送礼”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本不该有什么异议。然而,自古是礼仪之邦的中国,其“送礼”行为发展到今天,早已经成为一种市场交换行为而非自愿,已经完全变了味了。

在中国当前这个转型期送礼涉及的“问题”很多。由于中国社会运作缺乏统一的规定,权力或资源拥有者具有非常灵活的空间。一件事可以这么办,也可以那么办,灵活度很大。由此产生了中国人办事求人、托人找关系的“风俗”,而送礼则成了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式。想升官要给上级领导送礼,找工作要给老板送礼,学生上学要给老师送礼,商人做生意要给官员送礼,病人看病开刀要给医生送礼,当事人打官司要给法官送礼。在中国,送礼不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流行传统,也是商业往来的传统,不过也为贿赂提供了理想的借口。谁会质疑节日的送礼呢?有人认为,中国超过八成的腐败事件首先是从节日期间送礼开始的。

中国人所受的馈赠及给他人的各种礼品,要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多得多,也超过了喜欢送礼出了名的邻国日本人

首先是原文的预处理阶段,对原文的预处理主要是对文本进行断句,并且对断后的句子进行编号。断句后源发语与目标语的文本才能形成一一对应关系。用TextPreProcessing软件对文本进行断句,利用TextPreProcessing和Grep对文本进行编号。处理后的文本如下:

<ch1>送礼习俗的变迁

<ch2>送礼行为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以礼物的形式交往本身就有很丰富的社会含义,如表示友好、联络感情、互利互惠、扩大影响、加强合作等等,表明人的存在方式就是社会性的交往方式、共存方式。

<ch3>送礼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是存在于所有社会的一个现象,只是中国人尤为重视。

<ch4>纵观中国人的一生,大概人人都送过礼,从出生、上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乔迁、事业升迁直到去世,无一不是以送礼开始与终结。

<ch5>所以,“送礼”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本不该有什么异议。

<ch6>然而,自古是礼仪之邦的中国,其“送礼”行为发展到今天,早已经成为一种市场交换行为而非自愿,已经完全变了味了。

<ch7>在中国当前这个转型期送礼涉及的“问题”很多。

<ch8>由于中国社会运作缺乏统一的规定,权力或资源拥有者具有非常灵活的空间。

<ch9>一件事可以这么办,也可以那么办,灵活度很大。

<ch10>由此产生了中国人办事求人、托人找关系的“风俗”,而送礼则成了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式。

<ch11>想升官要给上级领导送礼,找工作要给老板送礼,学生上学要给老师送礼,商人做生意要给官员送礼,病人看病开刀要给医生送礼,当事人打官司要给法官送礼。

<ch12>在中国,送礼不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流行传统,也是商业往来的传统,不过也为贿赂提供了理想的借口。

<ch13>谁会质疑节日的送礼呢?

<ch14>有人认为,中国超过八成的腐败事件首先是从节日期间送礼开始的。

<ch15>中国人所受的馈赠及给他人的各种礼品,要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多得多,也超过了喜欢送礼出了名的邻国日本人。

接下来是将预处理后的文本导入雪人翻译软件中。目前,市面上存在多种翻译软件,例如:TRADOS、雅信、TRANSIT、SDLX。但是,这些软件有的需要收费才能使用,有的操作比较复杂,比较不适合演示、讲解、供学生使用。曾经有学者对TRADOS 7 Freelance、TRADOS MultiTerm 7、Déjà vu X 7.5.303、雪人CAT V1.00(免费版)这几大翻译软件进行了比对研究,主要对比了这几个软件的性能、取词方式、软件稳定性、多文件翻译比较、自动翻译功能、自动搜索功能、软件易用性及术语提取功能,最终得出结论:除了支持翻译的语种较少这个缺点外,国内的雪人CAT软件差不多完胜国外CAT两大软件。[1]另外,国内的雪人翻译软件操作十分简便,也能够达到教师建库的要求。在雪人翻译软件中创建一个中译英项目,将预处理后的文本导入雪人翻译软件,然后另存为STP格式的文件,例如此次的文件命名为“10汉英笔译基础2课堂练习1”,将其上传至网盘,学生即可按照名称自行下载,运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由于雪人软件的一大特点即是容易操作,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十几分钟讲解后基本都可以上手。学生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打开雪人翻译软件后,点击打开教师所建立的STP项目文件,然后单击项目文件下的文件名“10汉英笔译基础2课堂练习1”即可进行翻译,翻译结束后右键单击项目文件,点击导出双语对照文件,文件可以以“学号+姓名+10汉英笔译基础2课堂练习1”命名。导出时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导出的是TXT格式的句子对照文本,不可选择段落对照文本,否则语料库无法进行搜索。学生完成后全部上传到“10汉英笔译基础2课堂练习1”命名的文件夹中供教师下载。

接下来是这个小型语料库创建的最后阶段。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检索软件是英国Mike Scott教授开发、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的经典语料库搜索软件Word Smith。它的功能相对比较全面,包括检索、词表、关键词及网页建库、文本转换等一系列主功能及辅助功能。但是,它主要应用于单语语料的检索,而且应用起来不够简便。本研究利用的是许余龙创建的搜索软件,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易操作,且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将学生的文件全部以TXT的格式放入到搜索软件的“DATA”文件夹,就可以利用搜索软件进行搜索了。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每次作业都可以做成一个小型语料库。不仅可以供教师研究使用,在课堂上运用英汉对比的知识更是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翻译课堂检视,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

6.6.3.2 应用英汉对比知识评价语料库文本

以翻译练习《送礼习俗的变迁》为例,教师应该在课前就将学生出现的受汉语影响的英语译文问题进行归类。以学生的第一次翻译练习为例,教师可以找到译作中受源发语影响而出现的问题:

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带来的问题

汉语是意合语言,更注重意义,尽量省去一切不必要的形式,较少使用连接手段。而英语则是形合语言,较多使用关系词、联接词、介词等手段使句子连贯。这一特点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句子较短,整个句子靠句义连为一体;而英语句子较长,较多使用显性的连接手段将句子整合为长句。表6.1是通过语料库检索出来的学生译文,可以通过<ch2>对译文的首句进行检索:

表6.1 学生的译文(检索<ch2>)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从检索结果中发现,所有学生在做汉译英时基本上都出现了一对多的情况,原本意义粘连的一个长句被切分成了几个短句,而且由于缺乏连接手段,译文往往逻辑不清晰。这说明他们没有注意到英汉形合和意合这一差异,反而将汉语的一个句子切分成了英语的几个短句,译文缺乏形合手段,句子显得拖沓、松散。虽然在语法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毕竟没有发挥译文的优势,使译文劣于原文;虽然勉强达到了“达”及“雅”,但是没有发挥目标语优势的译文在风格上并不能做到“信”,译文并不像原文那样具有可读性。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英汉对比知识来提醒学生在今后的翻译中注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这种差异。

2.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所带来的问题

英语多倾向用名词,因此叙述常呈静态;汉语多倾向用动词,因此叙述常呈动态(连淑能,2005)。英语名词占主导地位,其中一个表现便是英语的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这个结构通常由名词性短语和动词性短语来构成,主语不可或缺。而汉语则是动词占主导地位的语言,主语常常可以省略,即我们常说的无主语句。另外,汉语中主语的缺失会导致动词直接位于句首,形成一种动态感。英语中的名词优势造成了介词优势。学生在翻译<ch4>时,由于忽略了这一差异而产生了一些问题。表6.2是语料库检索结果:(www.xing528.com)

表6.2 学生的译文(检查<ch4>)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通过对句子<ch4>的译文检索可以发现,部分同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认识到了英汉之间的这种差异,在翻译时将汉语中缺省的主语用介词短语来替代,这种翻译方式比较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可以说是发挥了目标语的语言优势。但是也有部分同学无视英汉差异,例如No.5和No.23两位同学就直接用了动词原形做主语,这样不是“信、达、雅”的问题,而是语法错误,不符合英语的表达规范。还有部分同学,例如No.3、5、12、19、23、25、28、29,虽然考虑到了英语中不可以用动词原形做主语的问题,将动词变成ing形式,但是仍感觉句子具有动态感,不如翻译成介词更能突出英语的静态特点,而且这部分同学在译成动名词后没有注意前后主语的一致也导致了部分语法错误。

3.不理解汉语是主题句和英语是主语句所导致的问题

英语是主语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主语不能省略。(2)英语中存在严格的主谓一致原则。(3)只有名词及具有名词特征的成分才能够做主语。汉语是主题句,汉语中做主语的成分既可以是英语那样的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成分,也可以是一个话题。以下译文所出现的问题就是由于忽略了汉语是主题句,英语是主语句这一差异所造成的。表6.3为该句的检索结果:

表6.3 学生的译文(检索<ch5>)

续表

这就是说明同学在翻译时,对句子的主题和主语并没有进行分析,而是把句子的主题错误地当作主语,此时翻译出来的句子不仅没什么优势,而且是个外国人完全看不懂的病句

4.英汉词义不对等、表里不一所导致的问题

“英汉民族对生活经验的体会不同,词义的构成不相同,词汇的使用范围也不同,因此字面意义就有差异。”(唐义均,2011)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汉英语义并不是像表面上那样对等的,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在汉英翻译中,译者不能忽视词汇使用的语境,如若译者将所指意义当作隐含意义,只会导致看似英文、实则汉语的、蹩脚中式英语。例如:“这样一件小事他揪住不放,大做文章”,这里的文章,并非指“article”而是“make a fuss about something”。还有一名同学曾将“小王也就十二三岁”翻译为“Xiao Wang is also twelve or thirteen years old”。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译者将此处的“也”等同于英文的“also”,然而在这个语境下,这个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意思相当于“差不多”“不超过”。汉译英时,译者不能照搬汉语所对应的英语单词,照搬的结果只能是非驴非马,貌似英语,实则汉语。通过语料库显示,学生在语篇翻译作业中也出现类似的问题,照搬词典,不考虑语义差别。表6.4是通过语料库检索出来的句子<ch3>:

表6.4 学生的译文(检索<ch3>)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从语料库检索的结果来看,很多同学将“重视”和“pay attention to”等同起来,但实际上这两个词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对应。例如句子“此事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在此句的语境之下“pay attention to”和“重视”并不等同。“pay attention to”比较侧重的是“关注”,而汉语中“重视”指的应该是“认为某事很重要,很看重某事”,“pay attention to”显然和“重视”的意思不完全吻合。还有部分同学翻译成了“think highly of”,这是网络词典中给出的释义,但是实际上“think highly of”指的是“器重”“欣赏”,和文章中的“重视”的语义也不对等。因此“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是“重视”这个词的最佳释义。

再比如表6.4中这些句子:

表6.4 学生的译文(检索<ch9>)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此句中的“办”到底该如何进行翻译?大部分同学的处理方式是用“do”。这里的“办”其实指的是“处理”,和“do”的含义并不能对应。就算是做事情,英语中也罕见“do one thing”的搭配方式。此处的“办”其实是指“deal with”。英语和汉语不同,和不同主语所搭配的谓语动词总是发生着变化。

6.6.3.3 运用评价结果改正译文

通过以上五例可以发现,在翻译写作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英汉对比知识在课堂检视这一环节借助自建的小型学生作业语料库指导学生进行检视。这种检视方式应以教师为指导、以课堂为主导,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有较为丰富的英汉对比知识及相应的语料库知识的武装,而学生在这种教师指导下的检视之后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研究,发现自身问题,改正译文。从学生最后提交的定稿来看,译文的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在例一译文的最终定稿中,学生基本能够发挥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将译文整合成一句,且行文比较紧凑、整齐、地道,去除了之前松散的句子结构。在例二的译文最终定稿中,学生都能够将原本的动词主语改成动名词形式,或者添加人称做主语,这种修改就注意到了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的差异。在例三的译文最终定稿中,学生都采用了“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或和汉语的“重视”更贴近的词,类似“pay attention to”此类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的词再没有同学使用。通过学生的最终定稿,可以看到学生的译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日后其他的翻译任务中也基本规避了此类错误。

以上便是翻译写作学课堂检视的全过程,教师通过自制小型学生作业语料库、教师指导下的译文评价及学生的改正这一整个检视过程,可以对学生的作业错误进行归类,提醒他们汉英差异给译文带来的影响,使他们有的放矢,在修改的时候提高警惕,且在今后其他翻译练习中规避此类问题。另外,这样长期的熏陶也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检视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