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园林景观:源自东方园林体系,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景观:源自东方园林体系,世界园林之母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及造园文化传统,以东方园林体系之渊源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一)中国古代园林从有关记载可知,中国园林的出现与游猎、观天象、种植有关。自然风景苑囿是中国园林的雏形,以自然风景为主体,配以少量的人工景观,有一定的范围或设施。苑囿内山水、台沼、动植物、建筑物等园林的基本要素都已初步具备。

中国园林景观:源自东方园林体系,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造园遗产,从而使中国园林从粗放的自然风景苑囿,发展到以现代人文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地。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及造园文化传统,以东方园林体系之渊源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必先了解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汲取其成果与优良传统,才能继承、创新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园林

从有关记载可知,中国园林的出现与游猎、观天象、种植有关。从生产发展来看,随着农业的出现,产生了种植园、圃;由人群围猎的原始生产到选择山林圈定游猎范围,从而产生了粗放的自然山林苑囿;为观天象、了解气候变化而堆土筑台,产生了以台为主体的台囿或台苑。从文化技术发展来看,园林应该比文字与音乐产生更早,而与建筑同时产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园、圃、囿、庭等象形字。从时代、社会发展来看,在夏、商奴隶社会时就先后出现苑、囿、台。据《史记集解夏本纪》注:“夏桀有宫室无常,池囿广大”之说,公元前16世纪之前夏代已有池圈。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大都按朝代、历史时期来阐述,下面从园林绿地规划角度,按中国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风格来简述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自然风景苑囿、以建筑为主的山水宫苑、自然山水园、写意山水园、寺观园林、陵墓园、府园、庭园等。

1.自然风景苑囿

中国园林的雏形苑囿,起初有区别,分别为两种园。苑,以自然山林或山水草木为主体,畜养禽兽,比囿规模大,有墙围着:帝皇在城郊外所造规模大的园均称为“苑”,如秦汉上林苑,内容丰富,以人工风景为主,已非仅有的自然风景。囿,以动物为主体,乃后世动物园之滥觞,初比苑小,无墙。后据《毛传》注《诗经·灵台》篇称:“囿,所以养禽兽也。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可见当时囿与苑已无大小之别。到了汉代,将苑囿合为一词,专指帝皇所造的园。自然风景苑囿是中国园林的雏形,以自然风景为主体,配以少量的人工景观,有一定的范围或设施。苑囿内山水、台沼、动植物、建筑物等园林的基本要素都已初步具备。其功能是专供天子或诸侯游猎、娱乐等。

从片段史料看,自然风景苑囿有夏桀的池园,商汤的桑林与桐宫,殷纣王的沙丘苑与鹿台,殷末周初的文王之囿,西周及春秋战国时各诸侯的苑囿等。其中文王之囿,在《诗经》中的记述较具体一些。据《灵台》诗所述,文王之囿由人工开凿建造而成。建有灵台、灵沼、灵囿、辟雍四大区。文王之囿是自然风景苑囿发展到成熟时期的标志,也是最有影响的人工造园的开端。从《灵台》诗及注释中反映出当时已有今天所说的园林立意、规划、审美思想,并以其独有的文化载体(《灵台》诗及相关记载)成为中国造园传统思想、格局、特色的典范。

2.以建筑为主的山水宫苑

山水宫苑是以宫廷建筑为主体,结合人工山水、动植物而建成的园,初称离宫别馆,后称宫苑(禁苑)、御园、行宫等。而建筑逐渐与山水(人工山水)景观结合,发展为山水宫苑,与写意山水园仅有建筑物多少的差别。一般造园史将其称作皇家园林,单以“皇家”所属分类,似过宽泛而失园之本体。山水宫苑,按园址处都城内外,又分作内苑、外苑。宫苑及部分御园,均为内苑,离宫别馆、行宫,均为外苑。

以建筑为主的山水宫苑是历代帝王园林经历漫长的发展的过程。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都有宫苑,最有名的是春秋时(公元前433年之前)吴王夫差在今江苏吴县灵岩山所建姑夫台与离宫。之后有战国末期秦惠文王及秦始皇在上林苑所建的阿房宫,始皇所扩建及增建的咸阳宫、新宫、信宫等。而后,有汉代所建的上林苑、建章宫。曹魏所建邺城铜雀园(西园)、芳林苑;魏文帝于洛阳所建芳林苑。东晋时期,南京(建康)造华林园。隋炀帝登基后于洛阳建西苑,于扬州建行宫、迷宫等。唐于长安建内三苑(西内苑、东内苑、南内苑)与禁苑,并在城外东南隅建曲江池、芙蓉园、乐游园,在洛阳将隋炀帝西苑改建为神都苑等。北宋时,都城内园池不下520余座,更有大内后苑。南宋都城建于江南临安,民族灾难深重,而各代帝皇仍大兴宫殿、苑囿建设,宫城内建有南内苑、北内苑,其外亦建诸多御园。明清时期园林分两支:一支为皇家山水宫苑,以三海西苑、故宫、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下面对各历史阶段园林的发展状况作简单分析。

春秋(公元前473年)之前,吴王夫差在灵岩山十余里尽修苑囿,又在宫中建海灵馆、馆娃阁、铜钩玉槛,楹槛饰以金玉,华丽至极。“山中作天池,于池中泛青龙舟,舟中盛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嬉。”可见当时宫殿与人工山水已结合较紧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史记·始皇本纪》中载:“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阁复道,周阁相属。”“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可见规模之宏大,宫廷建筑之盛。同时,咸阳城内,先作咸阳宫,又作新宫,跨渭水南岸,继作信宫。更在上林苑中建阿房宫,以及甘泉宫、兴乐宫、长杨宫等300余处。八百里秦川布满宫廷建筑群。

秦代所建上林苑中离宫别馆与城内宫殿,是汉代宫廷园的基础,汉许多宫廷园苑是据此改造而成的。刘邦建立汉朝,先以秦兴乐宫为朝宫,改称为“长乐宫”,后建未央宫、北宫。未央宫城内建宫殿43处,掘水池13处,堆山6座,以建筑为主的人工山水风景蔚为壮观。汉武帝时又大兴宫殿建筑,建有宫苑12处,以建章宫为首。宫西北筑太液池,池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像海中神山。这种“池三山”的造园手法开创了我国人工山水布局之先河,为后世所仿效。

东汉末曹操在邺城建铜雀园(西园)和铜雀、金风、冰井三台,同时还保留着浓厚的建筑宫苑传统成分。但在邺城北郊建的芳林苑则完全尊重自然,在山川明秀的风景胜地,放养着许多珍禽奇兽,保持了一定的苑囿气息。东晋至南朝末,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造园中心。宫苑以华林园最为著名,此园与洛阳华林园同名,以建筑为主,正殿名“华光”,亦有景阳山、台。东晋始建,宋、齐、梁、陈先后有修建、扩建。

魏晋北魏,洛阳造园一直不断,为我国北方的造园中心。北魏时,帝皇、皇族、越官更是争修宫苑、园宅,乃至互相竞夸,所以建筑目丽华奢,人文与自然景观都有很大发展。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221年)建西游园,筑有凌云台,上建八角井,名“明光殿”。北魏孝文帝元宏在殿北建凉风观,台东建室慈观。魏文帝还于洛阳建芳林苑,后改为华林园,其中人工山水与建筑配置非常协调、紧密,造有景阳山、天渊池诸景,其中以景阳山最著名。

隋炀帝登基后,于洛阳建西苑。西苑周长100千米,墙周也达63千米。苑东与宫城的御道相通,夹道植长松高柳,开行道树之先。全苑规划布局,虽然以水体为主,开有五湖一海,且苑周环水,象征四海环绕,周通天下之意,但是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西苑建筑分为16个院区,北海三岛上亦有建筑,为宿苑,并与写意山水构成一体。隋炀帝还于扬州建迷宫(即迷楼)及随园(又称上林苑)为行宫。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贸易、交流最繁荣、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造园全面兴盛与发展的一个时期。唐代的造园思想、艺术、规划、布局不仅全面继承、综合了前代造园的优秀传统,而且有新的创造、发展,造园普及且类列多样,历史著作、文学作品记载丰富,流传久远,影响巨大。唐以隋朝大兴城为都城,后改名长安,以洛阳为陪都(称东都),长安与洛阳为唐代的造园中心。现以唐大明宫为例作简单介绍。大明宫在城北禁苑之东,唐太宗时建,供高祖李渊避暑所居。前为建筑,有含元殿,后为水体,称太液池,池中有一岛,名“蓬莱山”,上有蓬莱宫,承前宫后苑传统之制。建筑呈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前后分别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两侧排列着对称的配殿,显得高崇庄严。含元殿的地形处理很有特色,殿建在龙首山高地上,前筑一道,逶迤七转,像龙尾垂地,称为“龙尾道”,具有独创性。

宋代宫苑又有新的发展,以改造地形、诗情画意的规划设计为主,写意山水成为显著特色,如艮岳,将在写意山水园一节讲述,此处仅将北宋、南宋城内宫苑略作介绍。北宋时期在汴京的园池很多,有名望的不下20余处,如金明池、芳林园、琼林苑、迎春苑、宜春苑、牧苑、蓬池、迎祥池、方池、莲花池、凝碧池、同乐园、玉津园等。其中金明池、琼林苑、宜春苑和玉津园号称汴京的“四大名园”。金明池位于汴京城西郊门外,池周九里。后周时凿池,引金水河注池,用以习水战。宋太宗时亦用以教习水军或作嬉水之用。宋徽宗时在金明池南门内建有许多殿宇。池中筑方洲,方洲与南岸相连有仙桥,状如彩虹,朱栏雁柱,十分美观。池中建有水殿,池南建有宝津楼于高台之上,宽一百丈(长度单位,1丈相当于今天的3.3米)。宝津楼南还有宴殿,西有射殿和击球场所,池北有船坞,池周有围墙,四面设门,四周陆地芳草鲜美、槐树成荫。皇帝常来此游玩嬉水。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临安成为南方造园中心。宫城内建有南内苑、北内苑。南内苑就凤凰山麓自然地形造园,随山势高低建有聚远楼、远香堂等十余处殿宇,还建有月榭和十余组亭子以及梅坡、芙蓉冈和松菊三径等。北内苑挖有大水池,引西湖水注池,池内叠石山象征飞来峰,沿池置亭台阁榭十余组。宫城西接凤凰山,此山甚美,状如龙飞凤舞,山上山下开辟许多景点,亭台布列其中,苍松翠柏遍山常青,四时花木分季开放。山景与内苑遥相呼应。

明清宫苑都为建筑艺术水平很高的山水宫苑,以北京为造园中心,向全国普及,是我国古代造园发展的鼎盛时期。自明至清,今存完好的北京故宫,是明清文化的宝库:故宫两边的西苑(今为中南海、北海)是明清著名的山水宫苑;故宫后的御花园,沿袭古代“前宫后苑”旧制,规模不大,都是今存宫苑的精品。

西苑,又称三海(南海、中海、北海)御园,原为元代宫苑,明代开始修建、增建、扩建,一直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西苑面积广大,山水处理自然得体,苑中有园,丰富多变,富有诗情画意。

清代康乾盛世,造园也极其兴盛,仅北京西郊就造有“三山五园”,外地更有许多行宫,尤以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为最。其造园艺术与水平达到了我国古代造园的顶峰,为我国造园艺术之集大成,而且善于、巧于融合南北造园风格及西方造园艺术于一体,有新的发展与创造。今基本保存的有北京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承德避暑山庄,而仅存遗址、遗物的为圆明园。同时,还留有完整而丰富的园诗、园记等著作与园图(烫样)。清代帝皇郊园既是以建筑为主的山水宫苑,又是自然山水园和写意山水园的代表。

3.自然山水园

自然山水园是以自然山林、河流、湖沼为主体的一类园林。魏晋至南北朝,历经360多年混战(220~589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而皇室则不顾人民疾苦,大建宫室,奢侈淫逸,士大夫阶层更是玄谈玩世、崇尚隐逸、寄情山水,从而对于自然美的欣赏水平有所提高,山水画、山水诗相继出现,这些思潮都给中国园林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南朝位于我国江南一带,这里山水秀丽,气候温和,园林植物资源丰富,更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当时,达官贵人们游山玩水之风盛行,为了能随时享受大自然的山水野趣,私家自然式庭院应运而生,并逐步影响到宫室、殿宇,使皇家园林也转向以自然山水题材为主,形成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山水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山水园为南朝宋元帝修建的建康桑泊,即今天南京的玄武湖,以自然山水为主,只有少量建筑做些点缀。

明清皇家园林也沿袭了自然山水园的主要特征,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北,距北京200千米以上。康熙帝出古北口到围场习武行猎途中发现此处风景极佳,于是在1703年“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开始建造避暑山庄,五年之后粗具规模。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90年)建成,前后历经85年。康熙建三十六景,以四字命题;乾隆建三十六景,以三字命题。避暑山庄周围8千米,以高大宫墙围合,占地560公顷。避暑山庄分山岳区、宫殿区、湖泊区和平原区四大区域,其中山岳区占7/10以上,而宫殿区不足1/10,湖泊区和平原区各占1/10左右。自康熙之后,历代皇帝每到夏季在此避暑和处理朝政长达半年之久,因此这里也是清朝的第一个政治中心。

避暑山庄是皇家远离京都的避暑胜地,是造就自然山水清幽的天然地址加人工改造的自然山水宫苑,也是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在水景山景的艺术构思和境界创造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首次把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向北推进到塞外,是一处可游可观可居的寓苑,也是清代重要的朝政场所。在艺术手法和工程技巧方面充分运用了多方因借和对比衬托的组景原则,从而达到情因景出、真假难分的艺术境界。

4.写意山水园

写意山水园的出现比其他园林较晚。是我国造园发展到完全创造阶段而出现的审美境界最高的一类园林。一般为文人所造的私宅园,也有帝王所造的宫苑。南朝梁元帝(525年)以后的湘东,宋、齐、梁增建、扩建的南京华林园,北魏洛阳的西游园、芳林(华林)等都是写意山水园成熟的代表。宋代开封的艮岳为写意山水园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我国江南文人写意山水园发展到了高峰。如南京的瞻园,扬州的个园、何园,上海豫园、彝山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等,这些文人写意山水园不仅具有极高造园艺术水平,而且至今还完整地或有遗迹保存着。下面以实例说明写意山水园的特征。

(1)立意明确意境

讲究造园立意是中国造园的优良传统。造园立意即造园的中心思想与情态,犹如作诗文的中心情意(主题):常以园名、景名、楹联来揭示,以构景的形象、全园意境来表现,是造园者文化、思想、感情及审美观念的自然流露,也是写意山水园的功能特征和美学特征的集中体现,还是区别自然山水园,建筑为主的宫苑及庭园的主要标准。

如拙政园亦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明代御史王献臣用元代大宏寺的部分基地造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之意命名。面积62亩,分中、东、西三区,共有景31处。拙政园以水为主,山水相亲,建筑掩映在林木之间。水复湾环,山重起伏,廊曲回绕。山水建筑有聚有散、有分有合,幽旷明暗变化自然,内外互借或对比衬托,艺术手法极为巧妙,成为江南园林的一秀。

(2)取法自然又高于自然(www.xing528.com)

写意山水园虽取于自然,而非照搬、复制。要从自然中选取模本,然后加以取舍、提炼,并再作改造、创造,将之分布于适宜之处。

取法自然,是“写意”之本,高出自然,是“写意”的创造。巧夺天工,必先“取法”,体物之情,然后化情于物,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园林。如北宋艮岳,取法于杭州的凤凰山,而宋徽宗又以“放怀适情,游心玩思”加以联想、想象,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设计出蓝图,创造出超出凤凰山、规模巨大的一幅立体山水画图。又如传统的以山比仁德,以水比智慧,以柳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比美貌,以松、柏、梅比坚贞、比意志,以竹比清高、比节操,等等。

(3)多学科与艺术的综合运用

写意山水园,从思想角度来看,需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伦理学;从构景角度来看,需综合运用地理学、气象学、植物学、建筑学;从艺术角度来看,需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文学技巧、绘画艺术、音乐艺术、雕塑艺术、书法艺术以及贯穿其中的美学。古代写意山水名园的创作者主持者大都全面具有或基本具有这些综合修养与能力。

在诸多综合因素之中,文化素养是基础,审美能力是根本,尤其对于诗、画、联的制作与雕塑、叠山以及景物、建筑的布局,没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很强的审美能力是难以胜任的。我国古时历代造园甚多,可成为名园的毕竟是少数,其主要的或根本的原因恐怕是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不高。

(4)精于布局,巧于因借

巧于因借,即巧妙的凭借园外景色的园林构图方法,对园外景色应“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构园本无定格,而在于巧变与巧于借景,但园内要协调统一,园外要扩展空间、丰富景观,这是一条基本原则。计成称借景为“园林之最要者也”。

如寿山艮岳对于借景的运用是很成功的,内借外借,远近交辉,层次丰富而深远。主峰介亭四处皆见,临亭四望,远近之景,汴梁城尽收眼底。艮岳完全抛弃了中轴对称的格局,一切景点顺其自然布置,时起时伏、忽明忽暗、不拘常规、变化多端、主次分明、联属统一。宋徽宗在《艮岳记》最后写道:“崖蛱洞穴,亭阁楼观,乔木茂革,或高或下,或远或近,一出一入,一荣一凋,四面周匝”,“真天造地设,神谋化力,非人所能为者!”艮岳有从四面八方搜集而来的奇花异木上千种,放养珍禽奇兽无数。

金兵围城时,宋钦宗曾下令尽取艮岳中的山禽水鸟十万余只放在汴河之中,杀鹿千头供卫士食用。金兵攻破汴京时将艮岳破坏殆尽,还把太湖石北运到中都(北京)构筑琼华岛。一代园林杰作,遂在民族灾难之中化为乌有。

又如,颐和园也是精于布局,巧于因借的写意山水园代表,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占地323公顷。颐和园善用原有山水,发扬了历代宫苑的优秀传统并加以创造,构成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融为一体的写意山水园,为今存中国园林艺术之冠。左宫右苑,三山一池,苑中有园,宫殿取予规则,苑园取予自然,景点依山而筑、依水而设。万寿山南湖岛和玉泉山象征蓬莱、瀛洲和方丈,昆明湖象征太液池,以应东海仙境之说。更在东岸设铜牛,西岸立织女石,佛香阁居高穿云,借以象征天汉。颐和园集皇家宫苑之大成,创诗情画意于自然,展幻想之象于目前,是中华民族智慧凝结成的一块珍宝。

留园也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内容丰满,形式自然,运用多方因借,对比衬托,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既是诗又是画,文风雅气极为清秀,是江南文人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品。

(5)庭园和府园

庭园、府园,又称宅园、府第园,原为私人所建,将住宅与园林景观合为一体,具有栖息与游观功能。一般常住为主的称宅园、府园或山庄,而另外建造的称别业、别墅,或称庄园;游观为主的,则称花园、园池或小园。

庭园、府园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最初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菜园、果圃、林园必有密切关联。有史料记载、墓壁画图像的,汉代住宅已有回廊、阁道、望楼及园林等,宅与园已合为一体,如西汉梁王的兔园(又称梁园、梁苑),巨商袁广汉所建园(袁广汉园)等。魏晋南北朝时,庭园、府园已经兴盛,如东晋石崇(季伦)的金谷园,南朝谢灵运的会稽山庄(又叫山居),而北朝时的洛阳,更是“争修园宅,互相竞夸”,除建筑外,高台芳树,花林曲池,“家家而筑”,“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唐以后至清代,庭园、府园发展更快、更普遍,而且以人文景观、写意山水为主流,名园众多,园诗、园记等作品浩繁,蔚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又一大观。

庭园、府园的风格与艺术特色多种多样,多数庭园、府园的构景与总体风格属写意山水园,以人工景观、创造诗情画意为主,山庄或庄园,基本属自然山水园或乡村田园。按地区风格、特色大体分为北京宅园、江南庭园、岭南庭园、川西园林。

北京宅园:北京宅园为明清两代王公、贵族、达官、文士所建,据载明代著名的有50多处,清代著名的有100多处,今存完整的或留有部分、遗址的有50余处。其基本特点是:第一,设计思想是满足物质、精神享受与追求气派、显示政治地位相结合,与江南园林超凡脱俗有明显区别。但明、清又有所不同。明代以写意山水、借景为主,善用水景、古树、花木来创造索雅而有野趣的意境,如米万钟勺园(今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张维贤英国新公园,都善用水景,并借园外山、水、林、田等景色。清代以建筑为多,趋于繁琐富丽。今存的有恭王府花园,前有中、东、西三组院落,后有萃锦园;院落也以山水、峰石(飞来峰)相配,但建筑为多,且华丽。第二,以得水为贵,郊区近水系而建,城内则缺水源,仅挖小池,叠石多为小品,特置供赏。第三,布局受四合院及宫苑影响,成中轴对称,空间划分量少而面积大,缺乏江南庭园的幽深曲折的变化。

江南庭园:江南庭园特指江浙一带的庭园,而不是一般所称长江以南地区。其地理、气候条件优越,文人名士荟萃,所建园林及其理论、艺术,古今以来影响深远。北宋以后成为我国园林的主流。归纳起来江南庭园有三大特点:第一,建筑风格淡雅朴素,即所谓文人园风格,书卷气较重。厅堂随意安排,结构不拘定格,布局自由而多变化,亭榭廊槛曲折宛转,幽雅而又清新洒脱。这种风格多为寺庙、府衙、会馆、书院乃至宫苑所师法,清代乾隆尤善仿效,如仿无锡寄畅园,建颐和园内谐趣园。第二,以叠石理水为园林主景,形成咫寸山林的意境。叠石,以太湖石、黄石、宣石、锦川石等制作成假山。今存有名的假山,如苏州狮子林的狮子峰、上海豫园大假山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冠云峰、苏州十中假山池塘内的瑞云峰、杭州植物园内的绉云峰都是江南名石叠成。理水,对园中水景的处理,以不同水型配合山石、花木、建筑组成统一的景观。“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我国传统园林的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具有再创性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江南庭园的理水也很著名,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润,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苏州沧浪亭、网师园中的水景等,都是园林中理水的杰作。第三,花木繁复,布局有法。江南雨量丰沛、气候温和,造园植物资源丰富,加上园艺师的精心培育,所以园内四季常青、景色瑰丽。其布局以自然为宗,而又有章法,花、木、竹乔、灌、丛色香味、果,交相配合,巧妙布置,构成或幽雅或清丽或淡朴的景观意境。如苏州拙政园的植物配置,匠心独运,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

岭南庭园:指广东中部、东部的清代古典园林,以岭南三大古典名园即顺德县清晖园、番禹县馀荫山房、东莞县可园为代表。共同特点是具有古典园林的传统风格与地理、气候自然特色和乡土文化息。如可园是“连房广厦”式庭园的典型,其楼房群体有聚有散、有起有伏,回廊逶迤,轮廓多变,多透视角度创造庭园空间、环境,构成意境,堪称古代宅园中罕见的优秀作品。

川西园林: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西部园林,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与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文、秀、清、幽的风貌与飘逸风骨的特色。文,指园林与著名文人有关,蕴涵着浓郁的文化气质。如杜甫草堂,望江楼(为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秀,指园林以清简为胜,小巧秀雅,石山少而水岸直。清,指以水面取胜,水面空间变化与虚实对比得当。幽,指植物繁茂,建筑平均密度小,显得幽深、静谧。总之,川西园林具有相当强烈的自然山水园古朴风格。

(二)中国近、现代公园

中国公共园林出现较晚,自清末才开始有几处所谓的公园,也仅局限于租借地,为外国人所有。北京虽在皇家园林中开辟出一部分为市民游览,也只是古园林而已。杭州西湖虽有广阔的山水,但也主要为禁园、私园。全国各地因受国外城市公共绿地的启发和影响,有兴建公园和改善城市绿地的意图,但在民国前期,由于军阀连年混战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社会处于黑暗之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家不仅无力振兴公共园林,而且明清旧有园林也难以保存下来。真正的现代园林和城市绿化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快速地发展。清末至新中国建立之前半个多世纪,虽然不是我国园林的发展阶段,但却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无论是外国输入或自建的,或者就其形式内容上看呈现着古今中外相混合的园林形式,但终究有了公园这类新型园林的出现,园林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此时也有的官僚军阀或富商巨贾兴建私园别墅,然而此时这种私园别墅已到了尾声阶段,公共园林正逐渐成为主流。

1.中国近代公园

(1)租借地中的公园

这些公园为外商或外国官府所建,主要对洋人开放,已在20世纪初陆续被收为国有。目前还保存的主要有如下几处:上海滩公园亦称外滩花园,在黄浦江畔,建于1868年;上海法国公园,建于1908年,又称顾家宅院,现为复兴公园;虹口公园,建于1900年,在上海北部江湾路,现为鲁迅纪念公园:天津英国公园,建于1887年,现为解放公园;天津法国公园,建于1917年,现为中山公园。

(2)中国政府或商团自建的公园

1906年,无锡地方乡绅筹资在惠山建起了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所建的公园,称“锡金公花园”。随后由中国政府或商团在全国各地相继自建了很多公园。如1910年所建的成都少城公园,现为人民公园;1911年所建的南京玄武湖公园;1909年所建的南京江宁公园;1918年所建的广州中央公园,现为人民公园;1918年所建的广州黄花岗公园;1924年所建的四川万县西山公园;1926年所建的重庆中央公园,现为人民公园;还有南京的中山陵等中国人自己所建的公园。

(3)利用皇家苑园或官署园林经过改造的公园

这一时期在公园和单位专用性园林的兴建上开始有所突破,在引入西洋园林风格上有所贡献,对古典苑园或宅园向市民开放开始迈出一步,这些在园林发展史上是一次关键性的转折。如农坛,1912年开放,现为北京城南公园;社稷坛,1914年开放,现为中山公园:颐和园1924年开放;北海公园1925年开放;还有1927年开放的上海文庙公园等。此类园林绿地都是利用皇家苑园或官署园林改造成向公众开放的。抗日战争前夕全国大致有数百处此类公园,尽管在形式和内容上极其繁杂,但都面向市民。

2.现代公园、城市园林绿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建设事业,在各市建立了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担负起园林事业的建设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普遍绿化,重点美化”方针,并将园林绿化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在旧城改造和新工业城镇建设中,园林绿化工作初见成效,各种形式的公共绿地有了迅速发展。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建成了设施完善的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或植物园、动物园、儿童公园和体育公园等公共园林绿地。如北京的紫竹院公园、杭州的花港观鱼公园、上海的长风公园都是建国初期营建起来的综合性公园。目前我国公园数量数不胜数,仅深圳一个城市就有1000多个公园,园林绿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