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崖门决战:岭南前事,宋军与元军决一死战!

崖门决战:岭南前事,宋军与元军决一死战!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连年在海上征战,宋军将士十分疲惫,当张弘范两路大军进逼崖山时,宋军主帅张世杰不想再入海避战,决心在崖山与元军决一死战。驻守崖山的君臣将士都已抱定与元军决战的决心,视死如归。元军采取水陆南北夹击的战术合围进攻,水军占据出海口,将宋军困在银洲湖,李恒由广州率兵在崖山北与张弘范会合,决议正面对宋军发动总攻。1279年二月二十日是崖门海战的决战之日,大战从清晨直杀到夜晚。

崖门决战:岭南前事,宋军与元军决一死战!

张世杰几番进攻雷州受阻,转移占城的战略无法实施,宋军水师停泊在雷州、化州一带,与元军水师犬牙交错,军情不断,于是选择在新会崖山建立根据地。宋军水师尚有数千艘战船、20万军民。崖山位于西江主要的出海口处,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水面辽阔,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称崖门。张世杰认为这是天险,可以停泊全部船队扼以自固,于是带领全军保护流亡皇室移驻崖山。驻守崖山后宋军开始一定规模的建设。崖山一带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约20万的军民主要在船上居住,陆地上建造了皇室行宫仓库交易场所,大量收购囤积粮草物资,在岸边还建立工场修缮制作战船。在崖山驻扎的约半年时间,是南宋流亡政府转战各地颠沛流离的几年间相对安稳的时期。

张世杰、陆秀夫拥立赵昺为帝,继续领导南宋残部抗元的消息传到元朝军中,张弘范向元世祖上奏道:“张世杰复立卫王,闽、广响应,宜进取之。”[4]蒙古大汗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张弘范为元军蒙古军汉军都元帅,赐宝剑专决军事。张弘范荐李恒担任自己的副帅,忽必烈也予以批准。张弘范到达扬州选拔将校,发水陆之师共二万,分道向岭南进军,又任命达春作为大军的军需官,保障全军供应。

1278年十月,宋将赵与珞与谢明、谢富据守琼州。雷州、琼州、全州永州与潭州属县的义士文才喻、周隆、张虎、罗飞等起兵响应张世杰,在各地攻击元军。阿里海牙击溃文才喻等义军后到达雷州,派马成旺前往琼州招降赵与珞与谢明、谢富,宋将不降,阿里海牙于是率船队过海进攻琼州,与赵与珞等在白沙津(今海南海口市古港口)大战,宋军战败,赵与珞、冉安国、黄之杰、谢明、谢富均被俘,皆被裂杀。

此时张弘范从海上率水军袭击漳州、潮州、惠州。李恒率骑兵步兵越过南岭从陆地进攻广州。

闰十一月,据守广州的南宋将领王道夫、凌震在清远阻击李恒率领的元军步兵,因无法抵抗元军的猛烈进攻,率残部弃广州城而走,元朝大军再次攻陷广州。这时张弘范率领的海路元军谍报在潮州港发现文天祥所部驻扎,张弘范立即派先锋张弘正(张弘范之弟)、总管囊加歹率精锐轻骑五百人追杀,文天祥部且战且退,当到达海丰县北五坡岭山麓中,被元兵追上,宋军大败,被斩首七千余,文天祥和四名主要将领被俘。旋即文天祥等人被押往元大都

十二月,宋将王道夫又带兵围攻广州,兵败被俘。凌震兵又围攻,亦败,又败于菱塘,脱走往崖山与程国秀会合。

1279年正月元军征服了岭南和海南琼崖诸郡,只剩下张世杰部孤军,元朝征服南方的统帅阿里海牙认为岭南大局已定,于是回朝向元世祖复命。

张弘范开始对宋军进行最后的围攻,此时元军尚不知张世杰根据地及主力的具体位置。张弘范由潮阳港乘舟入海,至甲子门,擒获一名宋将,获知行朝所在,于是会合全军进逼崖山。

连年在海上征战,宋军将士十分疲惫,当张弘范两路大军进逼崖山时,宋军主帅张世杰不想再入海避战,决心在崖山与元军决一死战。有幕僚对张世杰说:“北兵以舟师堵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不如先行占据!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张世杰道:“频年航海,何时能已?今须与决胜负。”于是尽焚行朝草市,将千艘大船,用铁索穿连,列队排开,碇列海中,四周建起楼栅,如城堞一般。驻守崖山的君臣将士都已抱定与元军决战的决心,视死如归。[5]

张弘范水军由山东转南,逼进崖山,入大洋时,与张世杰的军队相遇,元军以奇兵切断宋军供给线,点燃载满茅茨涂满膏脂的小船,乘风冲向宋军。张世杰已有准备,将战舰都涂满海泥,使火无法烧及船身,率苏刘义、方兴与元军在海上大战。

张世杰原为河北汉人世候张柔部下,年轻时投奔南宋,屡立战功,成为南宋朝廷最后依靠的栋梁。他在河北亲戚故交甚多,很多加入蒙古的汉军。张弘范于是希望以劝降的方式结束最后的战斗,他派出手下部将张世杰外甥韩某来招降,许以张世杰高官厚禄,张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6](www.xing528.com)

张弘范又派人向崖山士民喊话:“陈丞相逃了,文丞相被捉了,你们还能干什么,不如尽早投降!”士民亦不为所动,无人背叛。张弘范又申请朝廷将俘获的文天祥押往崖门前线,企图劝降张世杰,文天祥在途中经过珠江口伶仃洋时写下《过零丁洋》一诗,到达崖山张弘范要求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劝降,文天祥说道:“我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7]然后递上《过零丁洋》一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尝试各种招降方法无效后,张弘范决定强攻歼灭宋军。元军采取水陆南北夹击的战术合围进攻,水军占据出海口,将宋军困在银洲湖,李恒由广州率兵在崖山北与张弘范会合,决议正面对宋军发动总攻。宋师停泊海上,打柴、汲水的道路全被张弘范占据海口堵死,因而极度困乏。无数疍家小船往来运送给养,张弘范集中围剿疍家,焚烧渔船,宋军的淡水、食物给养短缺,军心浮动,张世杰部将陈宝率部投降,宋将都统张达想乘夜色上岸袭击元军大营,打通给养通道,死伤惨重,也未能成功。

1279年二月二十日是崖门海战的决战之日,大战从清晨直杀到夜晚。

该日张弘范分兵四路,对元军诸将说道:“敌东附山,潮退必南遁,南军急攻勿失之。西北军闻吾乐作,乃战。”又道:“敌有西南舰,闻其将左大守之,必骁勇也,吾自当之。”不一会儿,崖山西面黑气弥漫,张弘范认为是吉兆,下令进攻。[8]

李恒乘早潮从北面进攻,张弘范从南面进攻,张世杰率领精锐水师,殊死抵抗,银洲湖内矢石蔽空,硝烟弥漫。中午时分,海水涨潮,元南路军顺流进攻,宋军腹背受敌,然愈加奋战,双方伤亡惨重。张弘范见势下令奏乐,宋军以为元军将进午餐(闻乐进食是元军的惯例),稍稍懈怠。此时,海水退潮,水流南泻,李恒率兵从北面顺流冲击,张弘范以主力舰队进攻宋将左大的栅营。元军战舰用布障蒙着,将士手持盾牌埋伏在船里,左大下令放箭,矢如雨下,全部射在布障、桅杆上。张弘范待箭射得差不多,下令撤下布障,伏兵四起,矢石俱发,一举夺下左大的战舰。接着,又一鼓作气,连夺宋军七艘战舰,元军士气大振,诸路军并力进击,呼声震天。宋军坚持了几个时辰,直到有一艘战船被攻占,桅杆被砍倒,一个接一个的战船被占领,桅杆跟着倒下。张世杰心知事不可为,将精兵抽调至中军,预备突围而出。

日暮时分,斜风细雨,昏雾四塞,咫尺不能相辨,张世杰派人派船来接小皇帝赵昺到中军舰船突围。当时形势纷杂,时刻护卫宋末帝的大臣陆秀夫既怕被人出卖,又怕被俘受辱,坚决不肯登船。陆秀夫先将自己的妻儿推入大海,然后对宋末帝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罢,背着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赵昺时年9岁。皇室后宫和诸大臣,见皇帝跳海,个个心如乱麻,万念俱灰,他们中的大部分便跟着跳入海中。宋朝兵将、自发前来助战的义民见此情形,也都乱了方寸,战局本来就呈败势,经此巨变,瞬间便已溃不成军,绝望的士兵、百姓纷纷跳海,一发而不可收拾,内翰刘鼎孙等溺者数万。张世杰见大势已去,率领余部保护杨太后砍断绳索在昏雾中夺港冲出重围。七天后,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元军发现其中一具尸体,幼小白皙,身着黄衣,怀带诏书之宝,于是将宝物拿走,尸体抛弃。张弘范再命人去寻找尸体,竟不可得,只好以宋广王溺死上报朝廷。南宋到此正式灭亡。

冲出重围的张世杰还想侍奉杨太后寻求赵氏的后代而立位,再图后举。但听到宋帝赵昺死讯后,杨太后痛不欲生说道:“我忍死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9]说毕,跳海而亡。张世杰收杨太后尸体葬在海滩(今日香港九龙城区马头围道附近有金夫人墓)。宋军残部随张世杰顺海南下,在南恩之海陵岛,遭遇飓风。张世杰道:“无以为也。”他登上柁楼,焚香祷告:“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10]言罢,风涛越来越大,张世杰堕水溺死。张世杰墓位于珠海斗门井岸镇黄杨山。宋少帝赵昺葬于深圳市南山区的赤湾小南山上,后世称宋少帝陵。据《赵氏族谱》记载:“后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飞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偶往海边巡视,忽见海中遗骸漂荡,上有群鸟遮居,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本山麓之阳”。

张弘范战后在崖山海边树立石碑,刻上“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1],然后押着文天祥回元朝大都,文天祥被拘禁在元军船舰上目睹了宋军大败,曾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悼念。元世祖忽必烈派人劝降文天祥三年未果,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元世祖亲自劝降,文天祥回答:“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元朝又请出当时已经降元的南宋大臣,出面劝降,结果遭到文天祥的痛骂,最后元朝派出归降的前宋恭帝赵显劝降,文天祥置之不理,次日被押赴刑场(北京柴市口),文天祥向南方跪拜,从容就义,年47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