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语冲突:课堂场域透视

言语冲突:课堂场域透视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堂场域中,“讲话并不属于‘我’的领域,而属于‘我们’的领域”[27],因此言语的冲突也指向我们——师生冲突。具体到言语场域中,即指课堂过程中言语的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而“会话”一词则表示开放的、高度个人化的以及受兴趣驱动的人们在其中际遇的事件。于是在一千个读者和一个“场”之中发生了冲突,这就是内容的冲突。

言语冲突:课堂场域透视

根据课堂言语场域的要素,我们把课堂上的冲突行为分为目的冲突、主体冲突、过程冲突、内容冲突四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方面实际上是密切联系的,比如主体冲突往往通过过程和内容反映出来,过程冲突也可能是目的冲突的反映……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这些冲突分别进行界定。

1.目的冲突

目的冲突是指在课堂言语场域中,师生言语主体对课堂言语行为的目的追求产生分歧而引发的冲突。课堂的目的指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界定和解说,但是总体来看,它是教育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想,对全部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但教育目的不等于教育现实。教育目的是一种应然的教育状态。教育现实是现实条件下的一种客观存在。教育目的能否对教育现实真正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一是要看教育目的是否真正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二是要看教育现实的发展还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人的发展为例,本身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评价机制、课堂现实以及其他各种所在社会制度的压制下,课堂教学目的往往会发生偏差,人的兴趣爱好、人的个性、人的价值、人的选择和人的尊严都会从此偏移。这种偏差会发生在教师的身上,比如在教学评价机制上,教师的言语行为会因偏向于评价的尺度而作秀;这种偏差也可能发生在学生的身上,比如学生的跑题、沉默,甚至放弃课堂言语交往等。一般而言,目的冲突是主体冲突和过程冲突乃至内容冲突产生的基础,因目的不同而行为不同,结果自然也会不同。

2.主体冲突

主体冲突是指在课堂场域中,师生言语主体的冲突。在课堂场域中,“讲话并不属于‘我’的领域,而属于‘我们’的领域”[27],因此言语的冲突也指向我们——师生冲突。这是指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师生之间为了维护各自利益而采取公开或隐蔽的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的互动。因为主体之间冲突的种类很多,有建设性冲突,也有破坏性冲突;有人格冲突、人际冲突和认知冲突……这里我们所指的冲突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人际冲突,以区别于后文的过程冲突和内容冲突。冲突之所以会出现,除了教学需要不同这一内在原因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也是由于双方的多种对立造成的。“普遍性和个别性、科层组织的非人格化和初级群体的情感性、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异时和现时、支配与从属,这五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师生冲突的内源性的社会基础。”师生之间的教学价值观念冲突尽管有时是明显和剧烈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隐蔽的、潜在的,主要表现在双方认识的不一致上。(www.xing528.com)

3.过程冲突

过程冲突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冲突。教育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言语对话、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过程。具体到言语场域中,即指课堂过程中言语的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有关冲突的过程,虽然许多学者提出过不同的见解和论点,但普遍认同冲突是一种动态现象,也是一连串的发展过程,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未来课堂的互动关系。如前所述,罗宾斯的冲突过程五阶段说和托马斯的观点就是很好的例证。课堂的言语互动必须要以完成相应的目标为前提,而目标的实现更多地依赖秩序和组织。当组织向着和谐与稳定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言语的理解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然而,由于课堂教学中不能预期的个人、社会、制度等因素,往往会导致教学过程发生意外变化,对课堂教学的进程产生影响,这是课堂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矛盾。从言语的理解上看,人是导致教育过程不确定的根本因素。除去其他不可控因素的社会干扰之外,主要的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于个体的理解与反抗。“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异的绝对运动之中。”

4.内容冲突

内容冲突主要指课堂教学课程的冲突,主要分为知识选择的冲突、知识授受的冲突和知识理解的冲突三种。课程作为制度文本是体现正规的会话与抽象的会话的一种形式。而“会话”一词则表示开放的、高度个人化的以及受兴趣驱动的人们在其中际遇的事件。现在课程如此正规化,脱离了日常意义上的会话,深刻地表现出课程的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与科层化(bureaucratization)。伯恩斯坦(Bernstein)认为:“社会如何选择、分类、分配、传递和评价其公共的教育知识,既反映社会权力分配的状况,又反映社会控制的一些原则。”文艺理论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一千个林黛玉。”大量案例的研究表明,课堂生成虽然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但绝大部分生成的内容都有一个统一的内核、统一的“场”,不可能是虚无的、绝对的、不可把握的。于是在一千个读者和一个“场”之中发生了冲突,这就是内容的冲突。当然,这里的冲突仅仅是动态层面的内容。内容的冲突不仅仅是动态的,更有静态的显现,主要表现为课程文本的静态组织形式上的冲突,比如课程言说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内部的语言等。这些静态的表面更透出言语选择的不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