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社、郊坛、太庙和原庙的建置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社、郊坛、太庙和原庙的建置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东京的体制略有不同,“郊社”设在尚书省以南的横街西端,“太庙”设在景灵东宫东门大街的东端。这条大街因此又称太庙街。看来这条太庙街和“郊社”所处的横街,都是和宣德门前大街平行的,并且都和宣德门前大街的距离相等。太庙处于太庙街的东端,郊社处于横街的西端,距离虽远,还是相互对称的。太庙规模很大,其南门近于旧宋门后的观音院。北宋另有朝献祖宗于原庙的礼制。北宋向来重视道观的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社、郊坛、太庙和原庙的建置

曹魏建筑邺城为都城,开始在宫殿左右建置宗庙和社稷,即左思《魏都赋》所说“建社稷,作清庙”。北魏洛阳沿袭这种制度,在铜驼街东西两侧的一系列中央官署前,左设太庙,右设太社。唐代设置中央官署的皇城,也采取同样的布局。这都是按照《考工记·匠人》“左祖右社”与《周礼·小宗伯》“左宗庙、右社稷”的礼制而设计的。北宋东京的体制略有不同,“郊社”设在尚书省以南的横街西端,“太庙”设在景灵东宫东门大街的东端。《东京梦华录》卷三《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大内西去,右掖门?庙直南浚仪桥,街西尚书省东门,至省前横街,南即御史台,西即郊社。”说明“郊社”在浚仪桥大街以西尚书省以南的横街以西。同书卷三《寺东门街巷》讲到景灵东宫东门大街一直向东,街南经过第三条甜水巷和第二条甜水巷,“以东审计院,以东桐树子韩家,直抵太庙前门”。可知太庙前门在这条大街的东端,距离郊社很远。这条大街因此又称太庙街。看来这条太庙街和“郊社”所处的横街,都是和宣德门前大街平行的,并且都和宣德门前大街的距离相等。太庙处于太庙街的东端,郊社处于横街的西端,距离虽远,还是相互对称的。杨奂《汴故宫记》说:“遵御路而北,横街也,东曰太庙,西曰郊社。”(《元文类》卷二七)太庙规模很大,其南门近于旧宋门后的观音院。同书卷三《上清宫》:“观音院在旧宋门后,太庙南门。”

北宋沿用古来礼制,祭天用的郊坛设在南薰门外南郊;在郊坛东北一里许,还筑有青城和斋宫,作为皇帝行礼时用的行宫

北宋另有朝献祖宗于原庙的礼制。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以圣祖临降,令择地建宫,遂以锡庆院建,约唐太清宫制度,仍上新宫名曰景灵。神宗元丰中又广其制,尽奉诸帝后御容也”(高承《事物纪原》卷七)。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三又说:“元丰中神宗仿汉原庙之制,增筑景灵宫,先于寺观迎诸帝后御容奉安禁中,涓日以次备法驾羽卫前导赴宫。”所谓汉原庙之制,就是汉惠帝在渭水以北重建“原庙”祭祀高祖的制度,“原”就是“重”的意思,从此西汉一代都在各个皇帝的陵园旁边建庙祭祀。实际上所谓“仿汉原庙之制”,只借用这个典故。宋代盛行在寺院道观中供奉已故皇帝皇后的塑像而朝拜献祭的礼俗,不但在京城中这样,在陵园旁边也是如此,如真宗永定陵东南有罗汉寺,仁宗永昭陵和英宗永厚陵西北有昭孝寺,在神宗永裕陵和哲宗永泰陵东北有宁神寺。宋神宗扩大建设景灵宫,把原来供奉在各个寺院道观中的皇帝皇后塑像集中到这里奉供,并规定每逢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由皇帝亲自率领亲属和大臣前往朝拜献祭,这是寺院道观中供奉皇帝皇后礼俗的进一步扩展。当时太庙供奉木制的神主牌,每年五次祭享,由宗室诸王行礼;而景灵宫供奉祖先塑像,每年四次朝拜,由皇帝亲自献祭,仪式的隆重,远远超过太庙。景灵宫分东西两宫,分别建筑在宣德门前御街两侧十分冲要的地点。这种礼制不仅为南宋临安所沿用,成为宋代特有的朝拜祖宗的隆重礼制,而且后来为金、元等朝代所效法,影响十分深远。(www.xing528.com)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就是北宋在建置景灵宫作为宗庙的同时,还在万寿观中保留供奉祖先的塑像。北宋向来重视道观的建设。太祖改建后周的太清观为建隆观,在里城北墙中门旧酸枣门(即景龙门)外西北地方。真宗崇尚道教,于大中祥符元年把建隆观扩建成玉清昭应宫,规模巨大,营建七年才完成。其中除供奉道教神像外,兼供奉已故皇帝的塑像,塑造都极精美。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宫中大火,大部烧毁,只保住了偏东的长生、崇寿二殿及章献太后本命殿。其中供奉的圣祖像和真宗像“各用金五千余两”,昊天玉皇上帝像“用银五千余两”(王?《燕翼诒谋录》卷二)。后来改崇寿殿为太霄殿,徙奉玉皇铜像,又增修宝庆、延圣二殿及章懿太后御容殿,整个改名为万寿观(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一)。南宋临安沿用这种礼制,在杭城西北新庄桥建设景灵宫的同时,起建万寿观,包括太霄、宝庆、长生三殿,分别供奉昊天、圣祖、长生帝,并于后殿供奉太祖以下塑像,“以存东都遗制”。每当皇帝于“四孟”朝献景灵宫时,兼到此地行烧香礼(《梦粱录》卷八《万寿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