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军地高校话语主体间性差异研究

军地高校话语主体间性差异研究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间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关系上,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间有所不同,其集中体现在话语权的争夺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间关系,既要平等,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以实效性为目的,又要兼顾主体话语权之间的平衡与制约。

军地高校话语主体间性差异研究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的。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体构造和客体征服,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使得社会科学在认识论方面出现了重大的转向:即从关注主体性和认知上的“主—客体”关系转向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人类最初的具有社会性的交往必然伴随语言的生成,人类语言从一开始便具有相互交往的公共性要求。在交往中实现的对社会关系的区分或认定,也只能借助于语言。因此,话语的存在即是主体间性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可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组织管理者。这里要指出的是,主体身份是相对的,比如教育者在特殊时间段内也是受教育者,或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的双重身份。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于教育主体地位的不对等,教育者一言堂,长期忽视了主体间性的存在,教育过程缺少互动,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而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媒介。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间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关系上,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间有所不同,其集中体现在话语权的争夺上。前文已对话语权进行过剖析,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话的权利,一是话语权的实现。我们在这里主要对话语权的实现进行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是不充分的,话语内容滞后,脱离实际,缺乏互动等,此前已进行过详细的阐述。在向主体间性转向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增强了话语互动和话语实效性,一方面在实际上更好地实现了教育者话语权,另一方面也给教育者话语权带来了新的挑战。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互动的增加以及受教育者话语权的提高,教育者话语权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了受教育者不实言语中伤教育者,教育者不敢得罪受教育者,一味迎合讨好受教育者等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间关系,既要平等,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以实效性为目的,又要兼顾主体话语权之间的平衡与制约。(www.xing528.com)

地方高校与军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存在差异性的。由于军队的纪律性和规定性,军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有体制和制度保证的。再加上军校学员的相对封闭性,教育者话语权的获取是较为容易且稳固的。而地方高校受教育者自由度大,教育者的话语权往往要通过增加话语的信息量和吸引力,增加话语技巧等来增强,由于不同教育者之间能力素质的差异,话语权实现的差异也较大,不稳定性和差异性增加了话语权争夺的难度。军校相对一致的话语间关系,在巩固话语权的同时也增加了话语的单一性,容易出现副作用,即话语的枯燥乏味,文件性和书面化话语脱离受教育者实际,话语权更多的靠制度规定维系,而非话语本身,从而未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间关系还包括教育管理者与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关系,各级督导、教务、分管领导都属于管理者身份。由于地方高校的管理者话语权与教育者话语权基本是平等的,再加上对受教育者评教的重视,这一层面的话语主体间关系是基本平衡的,能够更好地推动实现教育目标。军校的教育管理者与教育者之间是存在上下级关系的,尤其是上级领导与教育者之间。比如三级试讲制度,极大地保证了教育话语的一致性和整齐划一,但由于上级话语的干预,降低了教育者话语的灵活性与创造力。话语对象在不经意间、不可避免地由受教育者转向管理者,直接导致话语脱离受教育者实际,过强的整齐划一也导致了话语魅力与吸引力的减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