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前龙蛇神话的原型与功能:四重证据法研究

史前龙蛇神话的原型与功能:四重证据法研究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双人首蛇神并珥蛇形玉玦的神话学辨识入手,揭示“珥蛇”母题的深层宗教意蕴,自然涉及龙蛇并称和龙蛇不分的中国文化现象。十二生肖中辰为龙,紧随其后的巳为蛇,又称小龙。由此可见,现实中莫须有的动物龙,无疑和现实存在的爬行动物蛇有密切关系。二里头遗址被学界看成夏代晚期都城所在地,迄今为止该遗址发现的最大一件玉器造型就是这件绿松石“龙”形器。汉字“虹”也是史前虹蛇神话联想的二级编码产物。

史前龙蛇神话的原型与功能:四重证据法研究

从双人首蛇神并珥蛇形玉玦的神话学辨识入手,揭示“珥蛇”母题的深层宗教意蕴,自然涉及龙蛇并称和龙蛇不分的中国文化现象。十二生肖中辰为龙,紧随其后的巳为蛇,又称小龙。由此可见,现实中莫须有的动物龙,无疑和现实存在的爬行动物蛇有密切关系。它们同样在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先民的信仰和想象塑造为神话化的生物。从新石器时代到文明社会的商周时代,龙蛇形玉玦的形制居然能够一脉相承地保留下来,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玉玦(图8—16)。与图8—11展示的石家河文化玉玦一样,虽然当代人倾向于命名其为龙形玦,或干脆称之为“龙”,[29]但是生产和使用这类玉玦的先民究竟怎么看待这样的神话动物形象,他们到底称之为“龙玦”还是“蛇玦”?这显然还是悬而未决的疑问所在。作为专业研究者而非博物馆的讲解员,我们不得不时刻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去接近研究对象,否则很容易被人云亦云的名称和说法误导。

图8-16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龙蛇形玉玦

(摄于殷墟博物馆)

在信仰万物有灵的史前时代,蛇无疑是最神秘的神灵化身之一。与蛇崇拜相关的造型艺术表现一直传承到文明史中,文献中所谓珥蛇者、践蛇者和操蛇之神,皆为其余绪。把史前文化的神话和信仰传承看作源远流长的大传统,则文字记载的书面文化就为后起的小传统。二者的重要区别在于符号的编码方式:图像与文字。21世纪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所谓“绿松石龙形器”,[30]究竟应该命名为蛇还是龙,当然也需要听证会和专家“会诊”。二里头遗址被学界看成夏代晚期都城所在地,迄今为止该遗址发现的最大一件玉器造型就是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其位于一座贵族墓墓主人骨架的上身,由2 000多片绿松石拼合而成,长达64厘米,只有眼和鼻用白玉镶嵌而成。仅从外观上看,无疑更似蛇。若是按照后世区分龙与蛇的简单标准:龙有足而蛇无足(参考成语“画蛇添足”),那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则应改称“绿松石蛇神”。二者对应着古文献上记录的华夏族神话圣物。(www.xing528.com)

如《国语·周语上》记载的“内史过论神”一段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是皆明神之志者也。”[31]注释家多认为崇山即河南洛阳嵩山,靠近夏都阳城。融即大神祝融。《墨子·非攻下》也说“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这两个关于夏代的记录都说融来自上天。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称融、熊读音与龙相同。闻一多则从字形上考察,认为融字从虫,“本义当是一种蛇的名字”;[32]原始的龙即蛇之一种。按照闻一多的看法,从虫的融、蛮、禹等字,均与夏族的龙(蛇)图腾崇拜有关。

“它”字专指世俗意义上的蛇。造字者对来自大传统信仰的圣物之蛇,则又专造一个字“螣”。《说文解字》:“螣,神蛇也,从虫,腾声。”[33]荀子·劝学篇》还说“螣蛇无足而飞”,此一说法中保留的是史前遗留下来的蛇神信仰神话。先秦时代有一个君王(秦文公)梦到黄蛇的事件,该蛇和融一样,也是来自上天。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34]史敦代表当时知识界的权威,在他眼中,来自天的蛇就是上帝的象征,所以他建议秦文公祭祀梦中的黄蛇。神蛇从天上垂下的自然方式就是幻化为彩虹。汉字“虹”也是史前虹蛇神话联想的二级编码产物。要问作为自然现象的“虹”,何以在汉字中要用代表蛇的“虫”旁?离开史前大传统神话联想的一级编码,是难以解释的。

总结以上内容,考古出土史前的神话图像是大传统神话的直观性符号,作为文史考证的“第四重证据”,它们不仅自身承载着初民的信仰、感知和联想,是探求文明之源和思想之源的有效媒介,而且还有助于揭开古书记载的疑难问题,求解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