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大往事:无私奉献、兴趣广泛的李吟秋教授

云大往事:无私奉献、兴趣广泛的李吟秋教授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吟秋教授性格豁达开朗、风趣幽默,常和年轻人谈天说地,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李吟秋教授学识渊博,爱好广泛。通晓英、德、法、俄四国语言,人们称他“活字典”。他对我国古代的声韵、韵律学,以及古代的数学算法、天文学等都颇有兴趣地研究。李吟秋1977年4月20日退休,1983年3月15日病故。他的一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民主融会贯通的一生;是工程实践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生;是贯穿科教兴国的理念,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一生。

云大往事:无私奉献、兴趣广泛的李吟秋教授

桃李满天下”的他,与学子们的书信来往,是他日常的重要工作之一。信件大都是答复或探讨在工作岗位上碰到的问题或“活思想”,来信他都及时地一一回应,并将信件妥善保存。为防贻误,凡回复过的,在信封上都注明日期,甚至用复写纸复写留底。

几十年过去了,在残存的遗物中,我们还是寻觅到几封幸存的信件,大都是20世纪50年代,来自各地铁路设计、管理系统和煤炭系统的校友来信,提出的问题也大都集中在与各系统专业有关的方面。封封信件,他都用红笔批注、圈点,提示需要答复、探讨的问题;对较长的信或较复杂的问题,他都要归纳出个“一二三”来,有的放矢地“答疑、解惑”,解决问题。

例如一封有关苏联测设线路、枕木应力及道床应力计算等问题的信,父亲就将其归纳成六个方面,做了长达5页的解释、答复,还提供了参考书目、页次、作者以及相关用表,还附寄去吴融清老师编的《指程法应用于铁路曲线及道岔的计算》补充讲义一份,并嘱其细看。另一封信,他分成十一个问题一一作答,并鼓励他们深入工程实践……最后说“总之,一切车站设计先要合乎运输作业的要求,及当地具体情况,宜与车务、机务、电务、工务及商务等部门同志多多交换意见,常到外边大、小车站了解情况,那会对你有很大帮助……”

还有一封特殊信件,来自一位来自杭州的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在市政单位工作的青年赖家名。他迫切需要有关土木方面的知识,并想在房屋建筑方面发展,慕名写信求助。对追求上进的人,父亲总是非常热忱。他迅即回复,大加鼓励,给他提供了详尽的书目,以及作者、出版社,并指出学习的大致顺序。此外,还着重地建议他边工作边进函授班,进行系统地学习为宜,并寄去中南土建学院函授招生简章供参考,提醒他“不能考中南区”,应该报考所在地区的上海同济大学……父亲最后嘱咐他“在工地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勇于请教弄个明白,如此日积月累……”

李吟秋教授性格豁达开朗、风趣幽默,常和年轻人谈天说地,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他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些富于哲理人生世态,听者深感受益,校内、校外的青年都愿与他交往,除了工作、学习的问题,情感的纠结也愿向他倾诉。他认为,除了传授专业和技能,更有责任帮助青年人培育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以利于成才。于是萌发了写一本关于青年思想修养、学习、生活方面的书,以供年轻人和教育工作者参考。这在工科院校里,实属罕见。他认为古人早就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待人们去传承、发展。不管环境如何,他仍义无反顾地拿起笔,夜以继日地辛勤耕耘了多年。

李吟秋教授学识渊博,爱好广泛。通晓英、德、法、俄四国语言,人们称他“活字典”。他为铁道部等部门翻译过许多涉及各学科和不同文种的疑难资料。他工作一丝不苟,一份要译成法文的援建非洲的资料,为使某个词语翻译得确切达意,多次与同济大学、北京交大、广州外语学院、云南师范学院的专家请教、切磋。他还为学院科技情报室翻译了许多资料,如《铁路缓和曲线长度行车试验与分析》《曲线调整的机械化方法》《轨道调整的新方法》等。改革开放后,又为铁道学院新成立的外语系编写专业英语教材。

李吟秋除了爱好本专业,还热衷于研究诸子百家之作,涉猎的学科也较多。他国学功底好,视野开阔。在清华读书期间,曾任校刊总编。他还擅长诗词、对联,在抗战期间,写过许多充满激情的爱国诗词。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和广大知识分子一样,为一片大好的发展形势所鼓舞,写了很多发自肺腑歌颂党和新中国的诗词。他也为一对对新婚的学子、青年教师写诗题词,由衷地庆贺与祝福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他有古典文学和英语的功底,有关组织曾要他翻译毛主席诗词。他十分投入,认真地完成了任务。他对我国古代的声韵、韵律学,以及古代的数学算法、天文学等都颇有兴趣地研究。他还拜西藏藏传佛教喇嘛为师,学习藏文,研究藏传佛教。他较有造诣的,要算对古代《周易》的研究。

由于他贯通中西方文化,融会古今文化,研究过哲学宗教,又掌握现代文、理、工学科之精髓,因而为研究周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思路开阔,别有境界。他深究周易,彰往察来,在破译八卦的奥秘方面尤为独到。运用古代数学算法和当今学科的知识解答八卦,也是他研究的特点之一。他常常在研究现代科学的时候,对周易突有感悟和启迪;同样,在对周易进行探索的时候,往往又对现代学科有所发现。这时,他会坐着转身向着我或母亲,津津乐道起来。只可惜我们在这方面都不是他的知音。积十多年的研究,他用毛笔写就《易经解注》共十二卷初稿,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吴晓铃研究员北大教授任继愈等誉他为首创。(www.xing528.com)

李吟秋教授是幸运的。他看到了“四人帮”的末日,迎来了改革开放,让他的晚年能够舒心地坐在了书桌前,为铁道学院新成立的外语系编写《铁路英语科技文献汉译方法辑要》及专业英语教材,供师生学习、参考。也为铁道部送来的不同文种的国外资料,特别是人们不太熟知的有关工程经济、法律、合同、招投标之类的文献资料进行翻译。他不仅为青年教师开英语课,年近八十的他,还和青年教师一起听日语课学日语,竟然认真地翻译出一本日文的《桩基础》。

活到老,学到老。在开放了的科技百花园地,他又燃起那盏小灯,争分夺秒地弥补着失去的好时光,在书桌上尽情地耕耘着……正应了那句老话“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吟秋1977年4月20日退休,1983年3月15日病故。他的一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民主融会贯通的一生;是工程实践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生;是贯穿科教兴国的理念,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一生。

2018年5月

“文化大革命”后的李吟秋教授重新在书桌上弥补失去的时光

李吟秋教授油画[先生三子李靖寰(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作]

1957年摄于中南土建学院(现湖南大学岳麓山。后排左一为李吟秋,左二、四为苏联隧道专家纳乌莫夫、桥梁专家鲍布利柯夫,左三为魏东明院长;前排左二为姚玲森老师(兼任俄文翻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