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蓟县新城建设进展及发展史

蓟县新城建设进展及发展史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蓟县新城建设办公室,按照“文化古蓟州、京津后花园、健康产业城”的发展定位,着手编制57平方公里《蓟州新城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新城建设开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县级领导一线指挥、新城管委会统筹、乡镇对口支援包村、县直委局对接服务的联动高效的组织推动体系,举全县之力推动蓟州新城建设。

蓟县新城建设进展及发展史

(一)移民迁建

建设于桥水库和加强水库水源保护,自1959年修建至1983年,库区群众经历3次大规模搬迁。

第一次是从1960年春到1967年年底,于桥水库实施第一次搬迁,先后共迁出97个村,1.07万户,5.16万人。1970年水库开始蓄水,水位高程为16.5米。第二次是1973年蓟县划归天津市后,蓄水高程增加到18.65米,于桥水库实施第二次搬迁,共迁出16个村、1827户、9292人。第三次搬迁起因于1978年,于桥水库上游普降暴雨,周围村庄受灾严重。1979年3月12日,国家计委、水利电力部、民政部、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于桥水库抬高蓄水位和移民迁建、救灾问题的报告》。报告建议:“于桥水库正常蓄水高程定为21米,相应库容为4.2亿立方米,移民高程定为24米,第一步先迁22米以下,两三年内迁建完毕。第二步迁22—24米范围,根据当时情况再行安排。”同年3月29日,国务院以国发〔1979〕86号文批复了四部委的报告,并将原属河北省遵化县的22个受灾村全部划归蓟县,组成了西龙虎峪、出头岭、官场3个镇。按照上述文件要求,引滦入津工程后,于桥水库蓄水水位确定为21.16米。蓟县人民政府组织第三次移民迁建工作,共迁出村庄43个、5294户、2.13万人。

上述三次移民搬迁,共淹没土地23万亩,其中耕地17.49万亩,按当时移民人口8.22万人计算,人均失去耕地2.12亩。

(二)库区帮扶

为切实解决库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问题,1985年,市属50多个部门、单位纷纷到蓟县开展对口扶贫,先后扶持生产发展资金500多万元,帮助库区建立针织、服装劳动密集型企业40多个,安排剩余劳力2000多人。在市政府的协调下,联合国为于桥库区投资开发鱼池1700多亩。

1985年,蓟县政府成立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141个于桥库区迁建村和54个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贫困村的脱贫致富工作。从1986年开始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一名县委副书记、一名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各有关部门为成员,一名副县长专抓扶贫工作。市、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到村到户指导考察扶贫工作。

1988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于桥库区生产发展专项基金,一定五年,每年400万元,粮煤价格款258万元,市政府每年安排除迁建村外的扶贫资金100多万元,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于桥库区迁建村和贫困村发展各业生产的优惠政策。

1993年3月22日,县委、县政府召开迄今规模最大的库区扶贫工作会议,制定《关于加强库区扶贫工作的意见》。《意见》确定了库区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决定建立环湖经济开发区,落实各项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库区扶贫工业区,多方面筹集发展基金,吸引选派各类人才投身库区建设,切实加强对库区工作和扶贫工作的领导。《意见》确定,要经过3年的努力奋斗,使库区迁建村和贫困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1000元以上,经过5年至10年的努力,把库区建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产业发达、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型库区。

1994年7月30日,市政府制订了《天津市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到1997年于桥库区迁建村和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确保达到1300元,争取达到1400元,实现基本脱贫。自此,在全市上下打响了以蓟县于桥库区迁建村和贫困村为重点的扶贫攻坚战。1996年,经市政府批准,从于桥水库输水费中每立方米附加3分钱,其中78%拨给蓟县作为于桥库区永久性扶持发展基金,粮煤价格补贴增加到403万元。从1994年10月份开始,市属10个委局单位对口承包扶持蓟县库区10个乡镇的40个重点贫困村,并选派10名挂职干部常年驻村工作。市大专院校对蓟县的科技扶贫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选派农业专家到库区山区常年驻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1996年年底,于桥库区迁建村各业经济纯收入达到2.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69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基本脱贫。这标志着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扶贫攻坚任务,“贫困村”成为天津的历史。为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致电天津市委、市政府祝贺。

(三)新城建设 (www.xing528.com)

为保护于桥水库水质,改善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2009年9月,县委、县政府本着“规划建设新城要与于桥水库保护相结合,突出旅游、文化、生态特色”的基本思路,开始着手组织新城规划设计工作,2011年正式实施。

2010年,结合于桥水库水质保护,蓟县启动实施“南迁北管”工程。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蓟县新城建设办公室,按照“文化古蓟州、京津后花园健康产业城”的发展定位,着手编制57平方公里《蓟州新城建设总体规划》。

蓟州新城

蓟州新城规划总面积57平方公里,其中老城区30平方公里,建新区27平方公里,新城东临翠屏湖,南达大秦铁路,西接盘山景区,北至府君山,规划总人口50万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计划分3期实施、10年左右完成。项目共涉及6个镇99个自然村7万多人,其中需要搬迁50个库区村3.1万人,这也是库区实施的第4次搬迁。

2011年,新城一期项目纳入天津市第四批示范小城镇试点,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涉及85个村庄5.5万人,总投资320亿元(包括投资83亿元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21个村1.27万人)。

2011年,新城建设开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县级领导一线指挥、新城管委会统筹、乡镇对口支援包村、县直委局对接服务的联动高效的组织推动体系,举全县之力推动蓟州新城建设。2018年年底,新城一期工程顺利收官。

征地拆迁方面:累计征收土地2.07万亩,其中1.2万亩已办理转用手续;2018年年底随着拆完扫尾任务的“清零”,4个镇、73个村、1.44万户、4.7万余人房屋腾迁工作全面完成,其中库区44个村、7900余户、2.4万余人。

工程建设方面:从2011年7月工程奠基开工到2018年年底,累计开、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313万平方米,配套商业建筑32万平方米,学校等公建配套15万平方米;州河湾公园和人民公园建成开放,为蓟州新城增添了亮丽风景;道路开工总量为42条54.95公里,累计竣工32条47.22公里,配套设施、管网配套及景观绿化工程同步推进,新城一期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严格招投标制度,狠抓质量安全管理和成本控制。2012年,新城安置区5个标段被评为市级文明工地,20栋单体项目荣获“结构海河杯”奖。

在还迁安置方面:2013年8月起,随着安置住宅的相继竣工交付使用,分9批组织了搬迁群众分房入住。分房采取抓阄抽签形式,在公证处的全程公证和纪检监察机关的全程监督下,顺利完成2.54万套安置房的分配,别山、五百户、渔阳、溵溜四镇73个村近5万人全部实现还迁安置。

就业帮扶方面:为切实解决还迁群众就业、养老等实际问题,建立了就业工作机制,搭建了就业平台并制定了搬迁群众养老保险补贴政策,政府投入6.7亿元,为18—60岁的还迁群众一次性趸缴了养老保险,还迁村劳动适龄人员就业率达到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