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谬误解析:2015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对建筑价值的界定

实践谬误解析:2015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对建筑价值的界定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52015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对于建筑价值的界定,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立足点,必须从现实普遍问题着眼,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落实。

实践谬误解析:2015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对建筑价值的界定

3.3.1 价值观教育观的缺失

城市与历史是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由于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活节奏较快,建筑产业方面人们更多地追求效率科技,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便捷的设计上投入更多精力,忽视了发展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北京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拆除了大量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兴建的是“仿古建筑”与“欧式建筑”,还出现了一大批所谓的“现代建筑”。对于生活周围的环境过于冷漠,对于历史的、传统的事物不予保护,人与物之间的潜在作用很难达成。对于“家”“老北京”的向往逐渐淡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市提出了“保护古都”的口号,到了1993年,相关部门又提出“夺回古都”的宣誓,但是已经破坏的建筑难以再复原,只能将已有的建筑罗列添加老北京的元素,例如小亭子垂花门等。这种做法可以归纳为,先是迫切地将风貌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实施“大改造”,效仿发达国家城市的规整形式尽可能地获取土地最大化效益,而后又希望通过建筑个体将历史寻回来,这样的循环。导致了仿传统与仿西洋并存的尴尬局面。完全忽视了要尊重历史建筑本身的文化与“家园感”的情怀。由于现代社会的需求所改变的居住空间产生了变化,中国人家庭结构也有很大程度的调整,根据2015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调查发现,人们对于现代家庭观念、家庭关系理解上都大不如前(见图3-5)。新建的居住空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过于追求便捷、快速、高效的方式,这就导致了当下中国居住区建筑行业面临的复杂问题,如何建设具有“乡愁”意味的“家”。忽视城市建筑历史价值,将其物化,看作是地皮来处理是最大的错误所在。

图3-5 2015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

对于建筑价值的界定,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立足点,必须从现实普遍问题着眼,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落实。当下建筑缺乏文化性,更多注重的是“权利主义”,一栋建筑或一个建筑群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名利、土地开发最大化成为了关键词。把理应当作建筑根基的传统因素丢弃,形式化并不能取代人们对于“家”的认同。在价值观与教育观上要树立明确的方向。在教育里不排斥学习西方建筑理论思维,通过文化之间的碰撞可以有效地促进理论研究者与青年设计师的思考,从中辨别在中国因地制宜的建筑需要哪些文化理念作为支撑,用批判审视的视角有所借鉴。(www.xing528.com)

3.3.2 整体布局

居住空间整体布局怎么设计才合理,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设计,必须要注意的几点因素就是该地块的所属地区特征、周边环境、城市文脉等进行整体综合分析。其次还要注重建筑格局、空间环境、交通道路、使用人群等方面进行考虑。

但是,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只关心最终效益成果而忽视居住区设计必要因素等设计比比皆是。建筑缺乏文化,功能分区不合理,环境设施不完善,景观绿化程序化,忽略了建筑规划本质的因素,导致了现代居住区的诸多问题。例如,建筑密度过大、楼层数越来越高、建筑之间没有区分,毫无特色、识别性降低、不看楼号门牌号分,不清哪个是自家门等。规划前期的思考过程都会对整体空间产生影响,考虑不周全,调研不具体,都会对之后建成的居住区产生影响与使用者的不便,这些问题在建成后再修缮难度极大,不易实现。

当代居住区整体布局上以并列样式为主,形式纵向、横向的模块化空间,每个部分的建筑结构与造型材料基本一致,建筑之间没有明显的特征作为区分,缺乏辨识度。由于现代城市住房用地资源有限,致使设计以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主,在光照问题、防火防震预留用地等方面有所欠缺。居住区内楼房的高度与间隔间距都开发到最大限度,导致使用者的压抑感增多,忽视了使用者的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