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各国审美价值的实践解析

世界各国审美价值的实践解析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静观审美模式评价需考察距离、光线、组合类型三个指标。在距离指标中,距离的前景、中景、远景都是审美价值的载体,而能见度、感知度是载体特征。④识别距离分区。距离分区依据一条既定的游览路线上一些观景点来识别,分为前景、中景、远景三个区域。根据风景质量、敏感度、距离分区来确定风景质量等级,进而针对不同等级制订保护措施。

世界各国审美价值的实践解析

1.美国——定量化的风景质量

美国林业局Litton描述法、美国土地管理局风景调查评价VRM法以及美国林业局SMS体系——综合评估法是用以评价审美价值的三种方法。该评价是对风景质量与特征的评价,主要服务于风景道路的选线和观景点的选择,所识别的审美价值主要为视觉观赏价值。

该评价以绘画美学原则和格式塔美学制定评价标准。在评价中主要考虑人与客观自然这两方面的因素。最终的评价结果是风景优美的路线、景点、分区及各自不同的特征。评价从三个层面展开,即:①从画面静观如绘式的审美模式看,引入了距离(前景、中景、远景),光线,组合类型这几个指标来识别,这几个指标是逐层递进关系,距离是光线、组合的基础。②从空间体验审美模式看,在评价时引入观看视点(位置较低、位置适中、位置较高),形式,空间几个指标。同样,这几组要素也是递进关系,视点是形式、空间的基础。③从静观结合空间体验审美模式看,序列是静观画面和空间体验的综合,是连续的体验,是形式、距离、空间、光线和观察者视点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加景观欣赏的丰富度。

静观审美模式载体及特征:上述每个指标都是审美价值的载体,载体有自身的特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人的体验或感觉,二是自然风景的客观条件。例如,“距离”这个指标中,从人的主观体验角度讲,强调距离所造成的能见度、感知度;从客观自然条件角度讲,强调风景距离人的远近,以下对静观审美模式的载体及其特征逐条解释。

静观审美模式评价需考察距离、光线、组合类型三个指标。在距离指标中,距离的前景、中景、远景都是审美价值的载体,而能见度、感知度是载体特征。在三种景深中,前景能见度和感知度最高,有仔细观察微观事物的可能性,并且所获得的审美声音、气味、触觉更为准确;中景能见度、感知度较弱,适当地简化了前景的一些事物,一般能与前景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在中景层,人工设施一般清晰可见,因而是视觉景观较为敏感的区域。远景是能见度、感知度最低的区域,一般只勾勒出轮廓,与前景、中景形成对比。光线指标包含:背光(早晚)、侧光(中午)、面光(中午)这三个载体。这三项载体涉及与人感觉相关的模糊、清晰、缥缈、立体感等载体特征,也包含自然中光线经过散射和空气透视后的色彩、亮度、色调性质,这些客观要素受天气、景观表面肌理等影响。背光会使物体变得模糊,侧光和面光几乎相同,侧光较之于面光更有立体感。在组合类型要素中,采用了艺术画面组合的视角和方式,提炼出七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这七种组合方式即是载体。它们的载体及其特征分别是:①全景式景观为载体时,前景、中景、背景一般是呈水平方式平行排布特征。②特征景观为载体时,景观中有识别度很高的景观。不同形式或形式的组合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为载体特征。③封闭景观为载体。有微妙的外壳和明显的边界,形成穹形视觉影响为载体特征。④焦点景观。⑤顶棚景观为载体时植被覆盖的空间,如林下空间;考虑高速路的车速设置和道路的高宽比、景观的渗透。⑥细节景观。⑦短暂景观,空气和气象条件、投影和反射景观、取代性景观、标志、动物居住等。

空间体验审美模式需要考察观看视点、形式、空间三个指标。在观看视点指标中,分为观者位置较低、观者位置适中、观者位置较高三种不同类型。在审美评价中要比较几种不同的观者位置的景观感受与地形条件的关系。该指标与视角、视距、道路所在景观中的位置相关。在形式要素中,形式一般由对比产生,能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对比显示出主要的形态,与形式最为相关的自然要素为地形与植被。通过比较客观自然要素的分离、大小、等高线的不同、轮廓或表面的变化等来识别出形式。例如,通过地形图,可以找出突然变化的地形和与一般形式形成区别的地方。通过比较表面植被,找到表面的不同。在空间要素中被定义为基于地形的三维的空间凹面或植被的围合,或者两者皆有:①墙体/地板的比例。②封闭的墙面和地板。③树木、地标界面形成的边界,地板上的配置。④绝对大小的差异。

静观结合空间体验审美模式中,序列是审美价值的载体,序列给人的景象丰富度是载体特征。序列中与人的感觉相关的要素为一种连续的体验,特点是能给人丰富的景观感受,增加景象的丰富度,形式、距离、空间、光线和观察者视点所涉及的自然要素在这里都会涉及。总体上说,该评价系统建立了人的感受(生理审美特点)与风景客观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静观、空间、动静结合三种方式识别了审美价值。在评价过程中,距离、光线、组合类型、视点、形式、空间及序列是载体,体验丰富、景象丰富、色彩多样、空间变化丰富、景深层次丰富是载体特征,评价的结果为最优的风景路线和观景点。该评价体系的优势是从画面、空间、序列三个角度去理解风景审美,并且设置了一些与生理审美特点联系的指标,便于审美的评价的操作。但该系统过分依赖于生理审美,尤其是视觉审美,对心理审美方面挖掘甚少;因此得到的识别结果虽然比较客观,但依然不利于判断美学偏好与审美价值。

VRM评价系统建立在形式美学判断基础上。主要关注人们对审美生理的反映,依据形式美学判断标准对审美客体进行判断。评价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风景质量等级单元(Scenic Quality Rating Units,SQRU's),从物理特征,即形式、肌理、色彩、多变等方面识别出相同或相近的景观单元。②识别风景质量,按照专家评价的方法来判定。③识别敏感度的高、中、低三个等级。在敏感度识别环节,需纳入利益相关者要素,需考虑利用类型、使用数量、公众兴趣、相邻土地、空间区域以及其余要素。④识别距离分区。距离分区依据一条既定的游览路线上一些观景点来识别,分为前景、中景、远景三个区域。⑤识别视觉资源分类和对象。调查和分析特定风景单元的视觉吸收力,决定出可接受的视觉污染程度。根据风景质量、敏感度、距离分区来确定风景质量等级,进而针对不同等级制订保护措施。比如:第1级为优先保护的自然景观,绝对保护和进行非常有限的活动。第2级为保持现有景观,景观可接受的改变很小,所允许的活动较之于第1级显而易见。第3级,部分保留现有景观,景观可接受的改变适中。第4级,对现有景观进行一些主要的改变,可接受的改变较高。在第4级也需要划出视点上看见的需要恢复的区域。

审美价值的载体是形状、线条、色彩、质感、变化、和谐、对比等,审美价值载体与客观风景要素相关的是森林、草地、山体、水体、邻近区域、人文影响等。描述载体特征的指标是复杂多变的、多样的、引人注目的、有趣的、清澈的、干净的、对比明快、生动地、处于主景地位、罕见度及和谐度等。风景评价结果为风景景色的等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表1-7)。审美评价识别的单位是景观单元,每个单元都可能包含森林、草地、山地、水体等自然要素。得分较高的景观单元对应的保护程度高,利用强度低。

表1-7 美国土地管理局风景变化等级

(续表)

(来源:翻译自H-8140,《风景质量调查和评价表》Scenic Quality Inventory and Evaluation Chart,1993)

VRM系统按照形式美学的法则对美学价值进行识别,对载体及其特征制定相应的识别指标,通过专家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叠加风景质量、敏感度、视觉吸收力的评价结果,识别出景观单元的风景质量。根据不同质量及敏感度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级别与管理措施。并且对可建设区域进行视觉吸收力评价,对不同特征的景观建设项目进行评价,并得出一些适合建设的图则(图1-1)。

图1-1 VRM系统设施建设方案比较

(引自Scenic Quality Inventory and Evaluation Chart)

风景管理系统(Scenery Management System,SMS)是VRM系统的深化,是国家森林审美价值调查和分析的依据。区别原有风景管理体系,SMS体系提供了在规划中综合美学以及生态学、物理学、社会学、文化资源等的方法。

在分析基本的自然条件、生态单元的条件下,描述景观特征(其中包括风景吸引力)、景观可视度(其中包括距离分区、考虑的级别);根据景观特征和可视度叠加得出风景级别。综合风景级别与风景完整性,得出评价风景开发的多方案比较方案,最终选择符合景观特征发展目标和风景完整性发展目标的最优方案实施,并进行监测,程序如图1-2所示。

图1-2 风景管理系统的过程

(引自《景观审美风景管理手册》,Landscape Aesthetics A handbook for Scenery Management,P:6)

该体系中有三个环节非常关键:①景观特征识别,包括现有的景观特征载体(Landscape Character Attributes),潜在的景观特征,地理单元内的风景吸引度(Scenic Attractiveness)。②使景观具有与众不同的景观特色的识别,视觉敏感的景观,风景欣赏者的感性因素。③景观完整性(Scenic Integrity),包括完整度的连续性、现有完整度、景观中结构的角色,累积景观效果和持续性的风景效果,以及不同的人类活动对风景完整性的影响。

在该评价系统中,景观的价值是依据景观距离分区(Distance Zone)、风景等级(Scenic Class)、风景吸引度(Scenic Attractiveness)、现有风景完整度(Existing Scenic Integrity)、公众关注级别(Public Importance)这五个方面来识别,所得到的风景价值是综合平衡这5个方面后所产生的价值,如图1-3所示。

评价中所涉及的各要素解析:景观特征赋予地理单元视觉和文化图像,并且由物理、生物、文化载体组成,使得每一个景观能够独立地被识别。景观特征与景观属性以及自然属性相互联系,其关系可以解析为景观特征—景观载体—土地特征、岩石特征、水特征和植被特征。

图1-3 景观价值的定义

(引自《景观审美风景管理手册》,Landscape Aesthetics A handbook for Scenery Management,P:8)

进行景观描述的目的是:①考察现有景观,建立留有视觉印象,能帮助场地识别的景观的物理表现。②比较现有的景观特征与理想的景观特征,制定景观特征发展的目标。③识别朝着景观特征目标改变的景观特征。④建立起风景完整性衡量的基线

景观特征的描述通常会涉及:①景观经历了时间的变化是如何发展的。②潜在的景观特征。③现有的景观载体,如地形、植被类型、水、特征和文化要素。④对美学感官有影响的审美体验,如声音、味道、气味。

由此可见,景观特征描述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征。共时性表现在依据不同的自然客观条件,审美感官识别出不同的景观特征。历时性反映在识别景观特征过去的表现,预测未来的表现。

景观吸引力是指整体的景观风景质量对人产生的吸引。景观吸引力暗示了能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满意度和积极心理响应的程度。景观吸引力识别是对已经认知的美和美的组合的审美偏好进行分级,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即有强烈区分、典型或共同、没有强烈区分。景观吸引力的衡量指标建立了景观特征(景观载体)与载体特征的关系。风景吸引力的载体是风景的景像组合,包括:①土地样式与特征,如地形特征、岩石特征以及它们的并置。②水体表面特征。③相对发生和潜在植被及组合的差别。④土地利用形式和文化特征。载体特征是用以描述和形容这些景像组合的特征,有研究表明,人们容易被具有多样的、活力的、秘密的、未受损伤的、一致的、和谐的、完整的、形式的、平衡的这些特点的景观所吸引,且景观吸引是一种比较持久且较为稳定的吸引力。

风景完整性是指风景特征完整、没有受到损害。对完整性识别的结果是从非常高到非常低地评价风景完整性,如表1-8所示,并辅以不同的管理措施。完整性非常高对应风景严格保护;完整性高对应风景保留;完整性中等对应风景可接受稍微改动;完整性低对应风景可接受修改;完整度最低对应风景可接受最大程度修改;最极端的情况是完整性达到非常低,则对应直接用作开发。

表1-8 风景完整性概括

(翻译自《景观审美风景管理手册》,Landscape Aesthetics A handbook for Scenery Management,Scenic Integrity)

景观可视度是指景观的可见性,可视度的评价涉及五个方面:①观察者的背景。②观察的时间。③可辨识的景观细节程度。④季节变化。⑤观赏者的数量。通过总体考虑上述五个方面,形成景观可视度考察三个指标:一是风景道和使用区域;二是可见的级别;三是距离远近。

景观的可视性在国家森林中需要重点被评估的地段为:①线性风景游赏道,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小径、商务飞行路线、河流、隧道以及水道。②面状使用区域,包括游客中心、观景点、小路的尽端、露营地、野餐点、游泳海滩、游船码头、度假村、滑雪区域以及其余游憩区域,此外还包括一些城镇与乡村结合的区域。

风景等级识别是风景吸引和风景可视性的叠加,共分为7个级别,如表1-9所示。风景吸引度为A的景观如果处于前景第一位,则风景的级别就为1,所获得的评价结果最高。评价系统建议将现有景观完整地纳入风景等级中考虑。

表1-9 风景级别划分

注:其中Fg表示前景,Bg表示背景,Mg表示中景。
(引自《景观审美风景管理手册》,Landscape Aesthetics A handbook for Scenery Management,Scenic Integrity)

总之,美国的SMS系统较为全面地认识了风景的价值,在价值识别层面亮出了与价值评价相关的要素。该评价体系识别了景观特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景观吸引力建立了景观载体与载体特征的关系。风景距离分区、风景关注度将人与风景进行了联系。风景完整性是确立风景保护级别的重要指标之一。该评价体系较之于较早的VRM系统更为全面地认知了价值,从客观自然条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了审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价值—载体—载体特征的关系。风景完整性的识别是该评价体系的亮点。该评价的缺点是完整性评价与风景等级评价之间的关系不紧密。

VRM系统在美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利用,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验并且指导了风景保护的实践。敏感度的识别一是为风景可接受的改变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纳入了公众参与,使得利益相关者关于建设的诉求与风景保护在博弈中得到了一定的平衡。但经过近20年的实践,学者也对此系统提出了三项质疑:一是在价值识别层面分级仅分为三级,显得过于粗糙,导致同等级别中的不同类型风景毫无差别,只能为风景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非常概括的原则。二是按照景观分区分出的景观,在每一处景观分区中都可能包括不同的景观类型。虽从等级上能明显看出一处景观分区较之于其余分区的高低,但不能明显看出该景观区域的主要景观特征。这将导致主要景观区域特征识别及相应保护措施的缺失。三是在评价过程中的专家评价法有较为积极的作用,但有可能忽略了地方价值,并且不免有主观性因素过强的嫌疑。形式美法则作为风景评价的重要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形式美主要是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进行评价,是风景的“静观模式”,注重生理对于风景的感受,忽视了风景的动观与心理方面的感受。(www.xing528.com)

2.英格兰——以景观特征为核心的景观评估

英国和苏格兰景观特征评估导则》是2002年在《欧洲景观公约》的框架下编制的,被广泛应用于英国的乡村和自然优美地(Areas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AONBs)这一类保护地的导则。通过该导则进行景观评估,可以较为严谨、系统化地记录景观特征,评估产生的结论可作为区域规划和管理的指导方针(林轶南,2011)。景观特征评估有益于环境保护与资源谨慎利用,因此,该体系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保护或利用,所涉及的价值评价也不仅仅是场地的存在价值,也包含了场地的使用价值。

该评价体系强调景观“特征”(Character),而非风景质量或价值,采用价值中立观点。特征(Character)是指景观中可辨析的要素持续的形式,使得一处景观区别其余景观,而不是简单的更好或更坏。特色(Characteristics)是指要素、要素的组合,可以为不同的景观创造特殊的贡献。要素(Elements)构成景观的个体组成。特点是(Features)特别突出的、引人注目的要素,像团状树、教堂的钟、树木的天际线。特性描述(Characterisation)是识别区域的相似特征,划分和画图。英国景观评估经历了三次变化,20世纪70—80年代中期英国开始关注景观价值,并且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80—90年代中期,英国意识到景观有主客双重价值,开始关注景观的差异性对景观分类评价的影响,将人类对景观的感知纳入研究范围。从90年代开始,关注景观特色,将特色识别与价值判断分开,强调不同层面空间的利用,并且强调纳入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吴伟,杨继梅,2008)。

场地调查是LCA系统进行特征识别的环节,场地调查的目的是收集尽量多的信息:①描述特征。②识别美学和感官的质量。③辅助最终景观特征类型和区域的划分。④更新和拓展基本信息。在调查中,需要在图上标记和提炼景观特征的边界、游览的路线、调查视点的位置、显著和突出的特征及其余相关信息。

载体与特征:在场地调研中,识别了景观特征与载体(要素)的关系。例如,“围合的”景观特征,与现有丛林形成的是景观特征与载体的关系;此外,在现场调研中,识别了对荒野、光质量、对美和风景吸引物的感知以及非视觉的感官要素。在评价中考虑与审美相关的要素有:平衡和比例、尺度(主要观景点、围合程度、高度、距离)、围合度、肌理、色彩、多样性(至少有多少种类型景观、它们之间的组合、变化的好坏)、整体性、形式(场地的形状、森林、线性空间、地形)等。评价:通过LCA系统能够科学地分析出规划区域的景观特征,景观特征评价体系的作用在于以下5个方面:①以案头工作和现场调研结合的方式识别场地的自然文化信息,并且通过载体—载体特征识别的方法,较为客观、严谨地识别出景观特征,以景观特征案头研究、现场划分、档案记录、文字描述的形式展现。②监控场地环境变迁。③识别场地不同景观特征的环境容量和敏感度(张柔然,2011)。④不仅仅只关注了美学形式,也关注了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及人与自然的关系。⑤原住民在整个特征评估及保护措施制定的过程中,参与力度很高,较为充分地纳入了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判断。但此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主要还是从风景资源利用角度出发,并不能完全作为风景资源严格保护的依据。虽然在风景资源识别时分为大区、郡、地区三个不同的层次,对地区景观特征判断时也非常重视地方的价值和纳入利益相关者意见,但评价所关注的还是景观的风貌特征,对于文化价值的判断、社会价值判断较少。

3.威尔士风景评估——地图化的评估

威尔士风景评价是土地评价Landmap系统之一,评价后的结果要与系统中的其余4要素(地理、栖息地、历史信息、文化景观)叠加来决定保护和建设措施。威尔士的景观评估体系与LCA较为接近,主要从视觉以及风景物理属性的角度,如地形、土地覆盖以及特殊区域土地和人工环境的协调来评价风景的美,同时也考虑听觉、味觉、触觉。评价标准为美学和审美感知的标准。

评价分为5个重要步骤:①视觉与感官区域的识别与绘制。②各方面的数据收集、回顾和描述。③根据各方面的数据收集、评价和推荐、识别可接受的改变。④技术报告。⑤质量验证。在第1步视觉和感官区域的识别与绘制中,在4个层级对景观进行识别,4个层级是从宏观尺度到中观再到微观尺度。总体上应该遵循这种分类,但是如果有评价导则列表中有不包含或不完善,而现实中又有实际问题的部分,编制机构可以自行补充,应包含详细的条文说明。在评价体系中,分为客观要素指标和审美判断指标。客观要素所考察的指标有:地形形式、土地覆盖模式、聚居模式、边界类型。审美指标包括比例、围合度、多样性、肌理、线性、色彩和对比度、平衡、单元、样式。此外,还有一些其余指标的要求,如人类可进入度、光污染、建设材料、吸引力以及其余感官要素、特殊性。自然要素、审美要素、其余要素之间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

将自然要素、审美要素和其余要素评价的结果进行叠加后得到风景的评价。评价标准从几个方面考察,风景质量、完整性、特征、稀有性。“风景质量”是有易于观看的场景具有如绘式的效果和一些具有审美愉悦的元素。“完整性”是指区域内一般没有大规模受污染或有碍观瞻或其他不和谐建设和发展。“特征”是指该地区应该有一个鲜明的共性,包括地形和视觉的统一、明确的地方感。“稀有性”指该地区应该展现出对于视觉和感官既罕见又珍贵的特质。综合上述4个分项评分后得到总体得分,分为5个等级。“突出”是指具有国际和国家重要性的。“高”是指具有地区和州重要性的。“中等”是指具有地方重要性的。“略低”是指少量或者没有重要性的。“不清楚”是指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撑评估。

此外,该系统还评价风景可接受的改变。可接受的改变包括:①景观特征、尺度、地形和垂直要素等景观吸收的内在潜力。②从知觉和特殊视点考虑的景观敏感度。③发展的尺度和延伸所造成的影响幅度。经过上述三个步骤,最终形成Landmap视觉、感官评价技术报告,为风景规划保护与开发建设所用。

4.澳大利亚遗产地——注重感官的评价

澳大利亚的遗产审美价值识别在国家层面已有相应的规定。在《巴拉宪章》中这样定义审美价值及其准入标准:“审美价值涉及一个地方感觉和知觉,与视觉和非视觉的要素如声音、气味和其余对人类思想有很强影响的要素相关。”在考虑遗产是否具有美学价值时,通常要问以下几点:

·是否具有激发或唤醒强烈感觉和特殊意义的自然和文化特征。

·场地是否有特殊的特征能成为杰出的视觉标志。

·场地是否有历史感、悠久的历史或时间厚度?是如何表现出的,所体现的范围和程度?

·以审美质量而著称?是否激励艺术或反映文化,表现出艺术、戏剧、照片、文学、乡村艺术、民俗学方法或其余图像。

·是否具有突出的构成,如整体、空间、色彩、声音、形式、肌理、细节、运动、气味等的构成?这些构成和要素如何拓展了审美价值重要性?

此外,在国家层面也规定了地方审美价值的定义和准入标准。社区的审美价值包括感觉、感知(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还包括景观的形式、尺度、色彩、肌理和材质,相关场地的声音和气味。

澳大利亚审美评价的评价哲学、逻辑以及方法都与英国LCA系统非常接近,但近些年来也出现了顺应世界遗产标准vii的识别与评价方法的倾向。这种方法较之于LCA更加注重清晰阐释审美价值、载体及其特征,建立了价值与载体及其特征的对应关系,有较为清晰的识别程序,更加注重敏感度识别。所识别的结果有利于建立保护对象。在识别中不仅重视专家(规划团队)所识别的价值,也非常重视游客、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所识别出的价值。并且通过一些调查方法使得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通过载体特征描述、载体识别等方法,体现在最后的审美价值识别结果中。

识别步骤如下:

第一步:划定范围。

第二步:选择视角(全景、水平面、水下)。

第三步:识别环境载体的类型,识别了物种、生态系统、生物类型等。

第四步:识别体验载体的类型;并对每个载体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做了说明。

第五步:列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数据、数据来源、载体及特征。对不同群体对审美的描述进行排序;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将各利益相关方最终的结果进行呈现。

第六步:列出强烈反映审美价值的场地(特征场地);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专家或社区。

第七步:列出展现突出普遍价值的证据,这里包含一些图纸的绘制。仔细分析证据(包括图像、不同的媒介下所展示的美、场地的案例、环境载体、体验载体)。

第八步:威胁及敏感度识别。

其中敏感度识别的过程为:识别行为—影响因素(威胁)的识别—风险(可能发生的或已经成为结果的)—自然影响—对载体的影响—确定敏感度(运用敏感度)—结合风险和敏感度定义影响级别。整个评价过程概括为图1-4。

图1-4 大堡礁世界遗产地审美价值敏感度识别过程

其中对于某要素敏感风险和敏感度的判断需要借助于风险敏感度综合分析表。识别存在风险的活动类别,并对不同类别的风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风向等级、涉及范围、具体影响的载体进行说明。

5.世界遗产标准vii——逐渐走向定量的评价

世界遗产标准vii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以提名自然遗产时评价审美的一条重要标准。通过对标准vii[8]发展变化历程的研究,发现标准vii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化过程(表1-10),得出以下结论:1983年,将独特的、罕见的修饰词及说明性的“自然特征(如河流、山岳和瀑布),动物聚集呈现的奇观,自然植被所呈现出的辽阔的景色和特殊人与自然的元素”从前标准iii中移除。1994年,将自然和文化的特殊组合从前标准iii中移除,后酝酿形成文化景观标准的指标,放入文化的标准中。1996年大会规定,如果仅满足第vii条标准的世界遗产将不再仅以此标准列入。2005年从自然遗产标准iii变为世界遗产标准vii。

表1-10 标准vii用词的变革

(来源:Thorsell,Initial draft IUCN study on criterion vii,30 May 2012)

6.世界遗产对标准vii的运用状况

截至2012年4月,有131处遗产地以标准(vii)列入世界遗产。其中有8处是仅仅只以唯一一条标准(vii)列入的,其余都是与自然或文化其余标准混合列入的。109处自然遗产和22处混合遗产,中国有10处世界自然及混合遗产列入。有3处自然遗产仅以唯一一条标准(vii)列入,它们是九寨沟、黄龙、三清山。近些年来,标准vii的运用的次数在持续减少并且是下降最明显的。现在已经形成生物地质框架,可以作为最高级别的自然现象的判断标准。

对于标准vii的理解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绝妙的自然现象,“Superlative Natural Phenomena”。在这部分价值识别时,从对已经列入的世界遗产OUV陈述看:①可以进行定量研究。②注意比较研究时要讲清楚比较的背景。从目前已经列入的遗产陈述看,涉及这个描述主要有三个方面:

动物聚集和大规模的迁徙,例如Monarch Butterfly Biosphere Reserve(墨西哥)生物和地质过程,例如Lakes of Ounianga(乍得),复杂的地下水系统构成了“绝妙的自然美现象”。自然特征或多种综合特征(Natural Features or Combinations of Features);如Angel Falls in Canaima National Park(委内瑞拉),世界上最高的瀑布;Lake Baikal(俄罗斯联邦),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Mt Sagarmatha(尼泊尔),最高的山峰,注意在陈述的时候要谨慎,阐明支撑“之最”的依据,陈述切记走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误区。IUCN认为中国丹霞价值的陈述是值得借鉴的。

第二部分:特殊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Exceptional Natural Beauty and Aesthetic Importance”;关注物理景观(地球的表面特征,如海拔、边坡、肌理、水的存在)不同的自然特征以传达审美价值,个性化的特征,特别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呈现出数量多、密度大、变化丰富等,也可以作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之一。与独立的自然特征、景观物理特征以及相关特征(文化、社会的相关性)是紧密联系的。

第三部分:审美的认知途径识别。基于审美价值产生和作用的机制,识别主体及所受文化、社会、历史背景,搞清楚审美价值产生的大背景,并对审美认知的方式进行识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