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创新行为与机制

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创新行为与机制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现代学徒制的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与突破口在哪里,却是一个学术界尚未深入探究但又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保障企业从参与投入职业教育中合理获利是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供给改革的最大挑战,其中,如何在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和治理路径之间有效协调,并适应当地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民众的教育期望,是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是现代学徒制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创新行为与机制

无论是从现实需要角度出发,还是出于宏观政策的要求,供给侧改革都是当下(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也是如此。然而现代学徒制的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与突破口在哪里,却是一个学术界尚未深入探究但又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的供给侧主要是企业及学校所提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容本身,其中,仅仅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是不够的,企业的深度参与对保障其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技术发展水平不足及对“挖墙脚”现象的担心等原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程度不足,加上职业教育的较低的社会声望所带来的生源方面的不足,现代学徒制供给侧的质量存在显著问题。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都表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深度参与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应该是现代学徒制建设乃至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然而这并非易事,很多国家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都曾尝试运用各种措施吸引经济界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但取得的效果却相对有限。这是因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和程度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技术水平、劳动力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与教育程度以及学校教育的质量等,而这些因素又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仅从教育界内部着手难以控制。

尽管有诸多外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吸引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并非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中、宏观层面的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尤其清晰。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训的行为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且这一市场交易兼具劳动力市场及商品服务市场的特点:一方面这是个劳动力市场,企业购买学徒的劳动;另一方面,这也是个以培训本身作为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学徒购买企业提供的培训服务。这一市场交易能否顺利地进行则受到一些外在制度要素的深刻影响。

首先,这一交易本身应由参与交易的学徒和企业等行动主体在市场情境中自主完成。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在这里应发挥基础性作用;制度和政策安排则应协助市场作用的发挥,行政的指令和约束则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而不应取代行动者的自主决策及行为,否则行动者的决策和行为会产生扭曲,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www.xing528.com)

其次,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市场失灵也会发生。诸多实证研究指出,企业间互相“挖墙脚”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不完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则有可能降低“挖墙脚”的概率,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劳资协议和最低工资等方式压缩工资差异,激励企业投入到对学徒和员工的培训以及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中。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国家在这一问题上面临政策权衡的困境:要么追求更加自由流动的劳动者群体,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但这不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要么通过更多的劳动力市场规范和限制来降低“挖墙脚”的风险和所造成的影响,吸引企业参与投入到培训当中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灵活性和透明性。两者难以兼得。

再次,要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一市场交易,则应进一步确定和明晰交易的核心产品,即培训本身的内容及其标准。在这里,开发参与各方共同接受和认可培训标准至关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点,保障经济界、工人学徒以及教育系统的权益的利益代理机制和各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制度保障不可或缺。

上述几点的实现无疑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需要宏观制度与中、微观机制层面共同的保障与支持。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保障企业从参与投入职业教育中合理获利是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供给改革的最大挑战,其中,如何在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和治理路径之间有效协调,并适应当地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民众的教育期望,是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是现代学徒制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制度的建立和演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发生的,也不是完全由人为设计就可以实现的,我们在制度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应当尊重其演化和发展的规律与内在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