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高校有效资助政策:实现公平教育

新时代高校有效资助政策:实现公平教育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是维持资助工作井然有序的重要保障,是公平公正理念的有效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法制意识。高校落实国家的资助政策,主要聚焦于解决“上不起学”的现实困难,通过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方式进行,以“输血型”无偿资助为主要形式,为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必备的保障。

新时代高校有效资助政策:实现公平教育

传统粗放型资助工作大多以简单的无偿资助或直接资助为主要形式,以解决生活困难为主要目的,在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上重视不够;关注资助发放的结果,资助过程的教育力度不够;强调资助工作的程序规范,对资助对象的心理感受尊重不够。将资助沦为简单的物质化、事务化的现象弱化了资助的教育价值。精准资助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和把握资助的育人要义基础上,强调从微观层面对学生个体的经济、心理、情感道德等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细致的把握,通过合情合理、润物无声的资助方式,渗透资助的教育目的,实现资助的价值引导意义。精准资助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首先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资助制度。要实现资助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要以求真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为指导,加强对资助行为的现实分析和规律研究,围绕资助理念和资助目标,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修正各项方案,使资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在学生资助的申请、认定、公示、发放等各个环节要有明确的规定、严格的要求和清晰的标准,使工作有条有理、有依有据、有章可循,杜绝随意性和主观好恶性。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是维持资助工作井然有序的重要保障,是公平公正理念的有效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法制意识。

其次,应注入人文关怀思想。制度的初衷是为人服务,资助的最终目标是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资助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不仅要关照困难生的生活,规范受助学生的行为,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赋予其资助选择的权利,注重其情感体验,帮助其持续发展和价值实现。如在家庭经济困难生评定时,摒弃公开哭穷的传统方式,采用更加客观可信、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获取学生家庭情况和实际经济水平;在公示中,要注意遵守国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公示身份证件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做好信息安全防范工作,在秉承公开公正理念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使学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在典型宣传时,尊重学生的知情权,涉及受助学生的相关事项应当事先征得本人同意。

坚持科学规范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建立有序有情的资助工作体系,打造良好的资助环境,让学生在受助中感受到人间关爱,感受到社会的公正,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让学生享受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幸福,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和终极追求。

2.经济扶贫和扶智扶志相结合

对于困难家庭的子女来说,教育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途径,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仅要求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而且对教育的品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困难生入学后,最迫切的难题是经济困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大学的学杂费和读书期间的生活费、交通费、通讯费等基本费用是一笔高昂的支出,对于很多困难家庭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若没有外来的帮助,学生可能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因此,高校资助工作本质上是通过经济资助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支持,通过资金补助或物质援助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克服经济困难,改善生活条件,继续享受高等教育。(www.xing528.com)

然而,仅仅提供经济层面上的资助无法解决困难生的所有问题。困难生除了经济之困,还有可能有精神之困,因经济困顿而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感、对未来的自信心不足、人际沟通或表达能力不强等。俗话说:“人穷最怕志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要激发困难生的志气,培养自尊自强、自信乐观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增强学生的内生动力,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行动起来,追求改变与进步。扶智就是扶知识,扶能力,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精神扶助可以让人的情绪得到抚慰,心灵得到充盈,斗志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精准资助要坚持物质和精神扶助相结合,在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重视精神关怀和激励,让困难生“心热起来、行动起来”,促进精准资助政策与困难生自我奋斗协同发力。

3.共性统一和个性差异相结合

困难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最大的共性在于“贫”,有着最基本的需求——生活关照。这个群体在收入水平、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心理状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共同点。这有利于为资助工作提供经验和理论研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规范的制度和模式。同时,每一名困难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其不同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发展诉求等因素,决定了其被资助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实施精准资助,要坚持共性统一和个性差异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群体“面”上的共同需求,坚持高效率解决最普遍、最基本的问题,又要注重“点”上的个性需求,立足于困难生的个人发展,具体分析和研判他们思想、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愿望和诉求,量身定制个性化资助项目,做到因人施策、因需施策,切实推进资助工作的精细化和准确化。

4.短期需求和长期发展相结合

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事关个体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命运。高校落实国家的资助政策,主要聚焦于解决“上不起学”的现实困难,通过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方式进行,以“输血型”无偿资助为主要形式,为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必备的保障。这种“输血型”资助方式虽然能够缓解一时的生活困难,但资助资源相对有限,不能满足困难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精准资助首先要立足当前,不断完善保障性资助方式,加大资助经费投入,提高资助分配精准度,确保困难生教育机会均等。同时,还要着眼长远,从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需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着重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发和提升,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科学安排“造血型”资助项目,采取学业辅导、职业规划、科研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水平、拓展视野,获得发展的持续动力。困难优秀人才培养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部分,要为他们针对性地制定资助和培养方案,把信念坚定、学习成绩优秀、才华出众、潜力较大的优秀困难生作为重点资助对象,尽可能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资源,实现对优秀人才的重点激励和持续扶助,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能力突出的卓越人才。

坚持短期需求和长期发展相结合,可以有效贯彻教育公平理念和教育精准扶贫要求,帮助困难生提升素质、增长才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大量优秀的大学生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