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人际认知问题解决能力训练

大学生人际认知问题解决能力训练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pivack,Platt和Shure探讨了在学前、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人际认知问题解决或我能问题解决课程。语言引导要求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问题出现时运用问题解决的程序。效果评价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冲动和行为抑制的学前、幼儿园及一年级儿童,通过在学校对他们进行我能问题解决训练,他们的行为能立即得到改善,并且改善效果持续了一年。

大学生人际认知问题解决能力训练

Spivack,Platt和Shure(1976)探讨了在学前、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人际认知问题解决或我能问题解决(I can problem solve,ICPS)课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认为在理论上,社会适应和社会关系的好坏取决于个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于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Shure,1976))。他们假定如果儿童学会了能在不同情境下运用的认知技能,那么他们将会自主地运用这一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Pellegrini,Urbain,1985)。

(1)准备技能

在我能问题解决(ICPS)中使用的这一训练概念来源于皮亚杰的守恒理论,儿童对词义和语言的使用是必要的前提,例如,在ICPS训练中,要教会儿童配对词(相同—不同、是—否、如果—那么、之前—之后),还有描述情绪的词语(高兴、悲伤、愤怒、害怕、平静)及相应的行为(如,如果他在微笑,那他就觉得快乐)。

除语言技能外,还会进行敏感性训练,运用到涉及他人情感或观点的人际问题,另一个教四年级儿童的准备技能是动机取向,也就是理解他人行为背后动机的能力,以确保儿童做出适当的反应。

(2)备选方法思维

对于那些学前或幼儿园儿童,可以教授他们备选方法思维。年幼儿童(4~5岁)解决人际问题时能想到多种不同的备选方法。比如,他们能理解如果他们的方法不好,就要想到另一种方法(Shure,1997)。教会儿童考虑用他们想到的所有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能逐步使用所教的方法去选择最合适的策略。事实上,Shure(1993)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最有力的调节儿童行为的因素是能想出各种方法的思维技巧。

(3)结果导向思维

年幼儿童形成了备选思维后,可以通过加强他们理解方法与结果的关系,促进其结果导向思维的发展(Shure,1997)。例如,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另一个人的情绪和行动。理解这种因果关系能够让儿童清楚他们实施某种既定的方法之后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Shure,1997)。这种技能最终会发展为思考同一种方法的多重结果,将有利于儿童思考所选的方法适当与否。结果导向思维也涉及方法结果的匹配问题,即:考虑一种方法,儿童要立即想到与之相匹配的可能出现的结果。学会这种技能,儿童就能根据最可能的结果从一些方法中选取最佳方法。(www.xing528.com)

(4)手段—目标思维

Spivack和他的同事们(1976)提出了“手段—目标思维”。Shure(1993)把这一过程描述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去计划实现人际目标的各个步骤,了解阻碍目标达成的潜在障碍,预计目标实现所需的时间等。因为需要更高水平的认知过程,所以在四年级或更高年级进行手段—目标思维的训练才会有效。

(5)训练技术

Shure(1993)总结ICPS训练的技术包括:语言引导和独立解决。语言引导要求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问题出现时运用问题解决的程序。事实证明这种训练能使儿童的行为得到极大的改善。下面是有效语言引导训练的五条原则:①成人和孩子必须都能够明确问题;②孩子的第一个解决方法不一定被运用;③被确定的问题必须始终与孩子有关,而不一定转化为适合成人的问题;④成人必须让孩子去解决问题,或直到孩子自己找出解决方法;⑤重点应放在孩子怎样思考,而不是孩子发现的特定的方法或结果上。

(6)效果评价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冲动和行为抑制的学前、幼儿园及一年级儿童,通过在学校对他们进行我能问题解决训练,他们的行为能立即得到改善,并且改善效果持续了一年(Shure,1993)。无论是在学校由教师教还是在家里由父母教,儿童的技能和行为改善的效果相似。另外,时间与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那些在学校连续训练两年的儿童,在产生备选方法和结果思维方面的技能要优于那些只训练一年的儿童。类似地,在学校和家庭各训练一年的儿童与在学校由教师训练两年的儿童,表现出相似的行为能力,并且技能能从家庭迁移到学校。

研究发现儿童的某些相应的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如,冲动和抑制行为减少,合作和关心、同情他人的行为增加,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Shure,1997)。在学前班和一年级阶段后训练的儿童,在四年级时表现较少的问题行为。备选方法思维是最显著的改变行为的技能,因为能够确定不同备选方法的儿童,更少表现出不耐烦、过度情绪化、攻击、退缩等情绪(Shure,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