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精华的鲜明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精华的鲜明特性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为由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的、进步的、革新的内容所构成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信仰是“天人合一”。由上观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鲜明突出,就是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最高信仰的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精华的鲜明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为由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的、进步的、革新的内容所构成的精华。之所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力量源泉,主要是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倡导实践与尊重人本、和合思想与和谐理念、重视伦理道德至上、自强不息与革故鼎新等,这些文化精神本身以及由它们共同呈现出来的文化特征都是今天我们克服前进征途各种荆棘、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实践并尊重人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踏实付出必有所获的理念使中华民族形成了淳朴务实的民族品格,也使中国人非常注重实用,因而在中国产生了能够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典范的“四大发明”。与此同时,支撑和培养实践精神的重要条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人本的“人为至贵”精神。由于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因而使它具有超宗教的情感和功能。例如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作为信条。以致后来“天地之性人为贵”始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调,同时要求人们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来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并通过自我完善来维系社会安定。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思想与和谐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存在着强烈的和谐意识以及求同存异、融会贯通的追求,从而促使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意识和追求可以概括为“和合文化”,它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思想与和谐理念,首先体现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即“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易传·序卦传·下》)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一切活动就要自觉地做到与自然相协调,也就是做到“与天地合德”。其次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贵和尚中”。如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还必须注意做到“求同存异”,因为和谐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不同要素的有机组合。因此,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大同理想”和“中庸之道”。“大同理想”的实质,是一种对和合境界的追求。“中庸之道”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达到和谐境界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境界。[4]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坚持重视伦理与道德至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德”型文化。“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它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的“家国同构”实质。“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倡导道德的根本原因,因为在这种观念下,个人被包围在群体之中,进而形成了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之间一系列的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处理这些人伦关系的首要原则就是遵守“孝道”。推及国家层面,就是个人对权威无条件的伦理服从。推及社会层面,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和他人关系时,就要遵守“能近取譬”原则,做到“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因此,在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文化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就要看他是否以宽厚仁慈的爱心对待他人以及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就是要判断他是否具备设身处地、爱人如己的“仁民爱物”的文化修养。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自强不息与革故鼎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在和平时期,人们在这一精神动力的鼓舞下,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实现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昌盛。而在民族危难之际,人们则在这一精神的激励下,顽强不屈地同一切外来侵略和压迫做英勇的斗争,来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与此同时,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激发中华民族不断增强革故鼎新的自觉性。中国文化的生机勃勃就在于它总是能够通过不断的变通更新、推陈出新而保持和焕发活跃的生命力。(www.xing528.com)

通过革故鼎新,有助于我们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人们的积累意识和时代意识。因此,革故鼎新的变革观念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文化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财富。因此,在这些宝贵精神的深刻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在中国劳动人民身上历代相传的一系列优秀品德和珍贵品质,即热爱劳动、埋头苦干、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淳朴务实、聪明智慧、勇于进取、反抗强暴、至死不屈、改天换地、创造历史、造福人类等,它们共同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第五,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本质和精神内核。钱穆先生在讲授“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和终极理想”时,从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引申到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问题。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信仰是“天人合一”。他说,“性本善”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人性本来都是善的。中国古人说,人性禀赋自天,人人可以善,人人愿向善的路上跑。“人皆可以为尧舜”是说每个人的人格德性都可以做一个理想至高的善人。然而人性至善,要靠“文化融合”,要将其置于“天人合一”的过程当中去。这就从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上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信仰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信仰是天、地、人三者的合一。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天人合一”。正如《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由上观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鲜明突出,就是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最高信仰的人文文化。它擅长思辨,强调运用体悟、直觉等去探索宇宙的自然奥秘,重新从整体上动态地认识事物,并且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生哲学,正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因此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而中国哲学则是伦理型的,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以善为核心,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