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运输组织:国际与国内旅客运输的混合编组方案

优化运输组织:国际与国内旅客运输的混合编组方案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穿梭运行模式下,采用国际、国内车厢混合编组形式。4)运输组织优化国际旅客与国内旅客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即两者的高峰出现时段不同。图6-26车站配线方案图此方案中,仅在S1、S2站后设置交叉渡线,满足车辆存车与正线出入车需求。

优化运输组织:国际与国内旅客运输的混合编组方案

1)车辆编组形式

根据浦东机场总体规划,T1—S1、T2—S2之间均有国际、国内的始发、终到和中转客流。因此,需要按照机场国际、国内旅客分开的原则进行列车编组。本次研究分析了两种编组形式:由国际旅客车厢和国内旅客车厢各自独立编组以及国际、国内旅客车厢混合编组。

国际旅客车厢和国内旅客车厢各自独立编组时,双线“穿梭”模式下,列车的发车间隔须增至7min以上,不能满足机场服务水平要求。因此,在穿梭运行模式下,采用国际、国内车厢混合编组形式。

2)车辆配置数量

根据系统运能,采用城轨B1型车时,按照车辆定员110人/辆,发车间隔4min分析,T1—S1线之间采用4辆编组时,小时运能达到6600人/h,T2—S2线之间采用3辆编组时,小时运能达到4950人/h,满足捷运高峰小时客流需求。

采用APM 制式时,按照车辆定员70人/辆,发车间隔4min分析,T1—S1线之间采用6辆编组时,小时运能达到6300人/h;T2—S2线之间采用4辆编组时,小时运能达到4200人/h,满足捷运高峰小时客流需求。

为便于T1—S1线、T2—S2线车辆互为共用,采用城轨制式B1型车时,T2—S2线编组数调整为4辆;采用APM 制式时,T2—S2线编组数调整为6辆。

按照城轨B1型车4辆编组,APM 车6辆编组形式,双线穿梭运行,再考虑备用车、检修车,车辆配属数方案见表6-4。

表6-4 车辆配属数方案

采用城轨B1型车时,须配属7列车,共28辆;采用APM 时,须配属7列车,共42辆。

3)站台形式

捷运车站站台重点要解决旅客上下车的方式,按照机场国际到达旅客与国际出发旅客相分离、国际与国内旅客相分离的原则进行方案研究,结合前述列车编组形式方案,T1、T2、S1、S2车站均应采用“一岛两侧”式站台布置形式。

为适应航班客流突发高峰的可能性,站台长度在满足预测客流需求的基础上预留一定余量。若选择B1型车,站台长度应满足5节编组列车(长度约98m)停靠要求,若选择APM 型车,站台长度应满足8节编组列车(长度约96m)停靠要求。综合上述两种可选条件,考虑列车停车不准确距离2m,站台有效长度应至少达到100m。

4)运输组织优化

国际旅客与国内旅客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即两者的高峰出现时段不同。因此,通过在站台设置国际/国内可转换区,实现捷运车辆运力调配。可转换区所对应的车辆旅客服务属性(运送国际旅客或国内旅客),根据客流需要进行转换。

为适应国际到发与国内到发客流的不均衡性,实现车厢的“可转换”使用,车站站台至少须设置3道“隔离门”。为了隔断国际与国内旅客,每节车厢之间设置隔离门,如图6-25所示。

图6-25 车厢可转换示意图

当需要对车厢的服务属性进行转换时,可以通过控制打开或关闭其中一道隔离门来进行站台的“扩展”,实现车厢的“可转换”使用,提高车厢利用率,控制实际运营的列车编组数,达到系统运能的优化使用。

当站台和车厢均可进行服务属性转换时,共存在以下三种转换模式:

(1)车厢、站台都转换;

(2)车厢不转换,仅站台转换;

(3)仅车厢转换,站台不转换。

当车辆采用APM 制式时,由于列车车厢之间采用非贯通设计,当需要转换车厢的服务属性时,只能靠站台转换来实现。

当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制式时,每节车厢之间设置隔离门。转换时可采用车厢、站台都转换和仅车厢转换,站台不转换两种模式。当采用仅车厢转换、站台不转换时,旅客乘车时的上下客时间延长,服务水平也相应降低。

初步建议采用车厢、站台同时转换的模式,解决列车能力与国际/国内客流不均衡相匹配的问题,后期须根据机场运营部门需求进一步研究具体转换模式。

5)车站配线方案(www.xing528.com)

车站配线设置受系统方案、运行方案的影响,车站配线方案应满足运行模式、运营调度灵活性及维护模式需求。根据前述推荐的双线“穿梭”运行模式,区间设置渡线的必要性不足,同时,从调整运行角度考虑,与轨道交通多站多区间不同,浦东机场捷运项目是两站一区间,没有必要为解决某条线路故障运行,而影响相邻线路运行,因此设置渡线的需求也不高。同时考虑到紧急停车和夜间整备完存车需求,S1、S2站后设置尽端存车线。车站配线方案如图6-26所示。

图6-26 车站配线方案图

此方案中,仅在S1、S2站后设置交叉渡线,满足车辆存车与正线出入车需求。

6)车辆基地

车辆基地是车辆维护的主要场所,基于车辆维护方案(港铁的“均衡修+定期修+互换修”模式)及以下原则制订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地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作用,尽可能控制捷运项目用于维护的投资成本。在保障机场捷运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共享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维保资源,并充分考虑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现有的维保能力。

(1)车辆基地功能定位。具备运行整备和临修功能。采取以“临修”为界面,衔接车辆运营整备与车辆检修之间的关系,临修及以下修程由本项目新建车辆基地承担,临修以上的修程(大修、架修)拟委托专业的轨道交通车辆维护企业承担。

①高级修程(架修、大修)。应尽量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委托专业的轨道交通车辆检修部门进行,提高修车效率

②低级修程(临修及A/B检)。应逐步向状态修和在线修的方向发展,缩短车辆的修车时间,提高车辆利用效率,减少备用车数量。

(2)配套措施。

①大架修。对于车辆架修、大修,拟采用外委模式,可利用上海本地的轨道交通车辆段承担,考虑在车辆基地内设置架修、大修的列位及固定设备设施。对于架修、大修时的车辆外运方式,本项目中拟采用平板车道路运输方式,运至相应的厂、架修段。远期结合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的延伸,再考虑修建本车辆基地与2号线的联络线,实现厂、架修车辆以轨道交通线路外运方式。

试车线。利用S2—T3预留站的区间联络线设置试车线。

(3)车辆基地模块划分。形成的车辆基地布置方案及安检流程如图6-27所示。

图6-27 车辆基地布置方案及安检流程图

方案中车辆基地分为4个模块,分别是安检区、办公区、吊装区和检修区。

①安检区。用于人员或小型工具、设备等安检。

②办公区。包括日常工作办公、文件存放等,工作人员无须进入安检范围内。

③吊装区。用于吊装大型设施设备,如钢轨、车辆、转向架等(非日常工作区,每年吊装1~2次)。

④检修区。位于安检范围内,用于日常车辆检修等。

T3车站和维修基地之间为实际空陆侧隔离线,在此设置门禁门,结合CATV和报警系统综合考虑,检修人员从车辆基地进出正线的门禁门单独设置,与列车进出通道分离。

(4)车辆基地维护运行方式。根据车辆基地的功能要求和维护运行需求,车辆基地维护运行工况主要有4种:列车正常进出基地、基地内维护调车作业、工程车对区间维护作业、工程车对列车救援作业。按照车辆基地方案中配线及设施布置方式,车辆基地维护运行的方式为:

①列车正常进出基地。当车辆需要进入正线行驶或从正线退出行驶时,车辆通过基地设置的交叉渡线选择相应的线路。

②基地内维护调车作业。当基地内车辆完成一项维护任务时(如A/B检修完成后需要继续洗车、吹扫等),通过交叉渡线进行换线作业。

③工程车对区间维护作业。当工程车需要进出正线维护作业时,通过岔线进行线路转换。

④工程车对列车救援作业。工程车将故障列车牵引至预留站位置后,通过交叉渡线和单渡线转至故障列车后方,推送故障列车入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