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俗语渊源:汉语中的生活实践与传统文化

俗语渊源:汉语中的生活实践与传统文化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俗语是汉语中形象精练的熟语之一,究其来源,有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有来自民间传说、宗教故事和历史典故,也有些俗语与诗文名句等有关联。我们以“兔子不吃窝边草”为例,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无需解释,内涵的寓意是指别在自家的门口做坏事,在男女关系中不对身边的异性下手,例如同班同学、单位同事、居室邻居等。如今,当年的那条弯曲的酒巷已经修建成宏伟的国窖广场,而酒源就在泸州老窖的国宝窖池。

俗语渊源:汉语中的生活实践与传统文化

俗语是汉语中形象精练的熟语之一,究其来源,有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有来自民间传说、宗教故事和历史典故,也有些俗语与诗文名句等有关联。

来自民众生活实践的俗语 例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饱汉不知饿汉饥”“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打肿脸充胖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笑贫不笑娼”“死要面子活受罪”等。我们以“兔子不吃窝边草”为例,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无需解释,内涵的寓意是指别在自家的门口做坏事,在男女关系中不对身边的异性下手,例如同班同学、单位同事、居室邻居等。但自然界的确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兔子一般不吃自己窝边的草,而是跑到其他地方去吃。为什么“兔子不吃窝边草”呢?首先,窝边草是用来藏身的,吃了就容易暴露自己,会被老鹰等肉食动物或者猎人发现,窝边草是抵御天敌的天然伪装,兔子不吃窝边草主要是从维护自己的安全来考虑的。其次,兔子一般选择草木茂盛的地方打洞做窝,因为草木的根部深扎泥土,使得土壤中的水分不易流失,而且还能保护土壤层中的温度,同时对洞穴也起着防止坍塌和防止雨水灌入洞内作用,所以兔子不吃窝边草是出于本能的环境意识。最后,兔子在南方还好,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兔子,到了冬天草木凋零、大雪封山,既不便去外面找草,同时也在外面很难找到草吃,这时窝边的草就可以救急,所以兔子一般会有多个窝穴,所谓“狡兔三窟”大概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此外,在社会上也流传着一个“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故事,讲的是:胡雪岩为人仗义疏财,结交朋友重情重义。一次,他的一位好友落难,请求帮助照顾其妻女,但又担心胡雪岩会有不轨行为,所以就旁敲侧击的方式试探胡雪岩。胡雪岩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于是笑着对他说道:“你放心,‘兔子不吃窝边草’,要有这个心思,我也不会叫胡雪岩。”于是朋友放心地离开了胡雪岩,从此一去不复返。之后,友人的妻子与胡雪岩朝夕相处,日久生情,最终还是上了胡雪岩的床,不久被纳为小妾。因此,有人就调侃胡雪岩说“兔子不吃窝边草,窝边有草何必满山跑”。

来自民间传说的俗语 例如“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此地无银三百两”“肥水不流外人田”“狗咬吕洞宾”等。我们以“酒香不怕巷子深”为例,这句俗语的本意是说如果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慕名前来品尝或购买,不会因为路途远、巷子深而却步。比喻有真本事的优秀人才或高品质的商品不会默默无闻,不会因其身处基层或地处偏远而被社会埋没或消费者遗弃。民间传说在明清时代,四川泸州南城营沟头有一条很深很长的酒巷,酒巷里有8家手工作坊,泸州最好的酒就出自这8家。其中,酒巷尽头的那家作坊也就是如今泸州老窖国宝窖池所在地,因为窖池建造的最早,酿造的酒质量最好,所以在8家手工作坊中最为有名,人们为了喝到美酒都不辞辛苦,要走到巷子尽头最远的那家名叫温永盛的作坊去买。清朝同治十二年,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任四川的学政,他乘船饮酒作诗,沿途来到泸州南城营沟头,闻到一股扑鼻的酒香,就让陪同的仆人给他打酒来。两个仆人一去就是一个上午,张之洞等得很不耐烦,直到中午才看见仆人抬着一坛酒小跑回来,正在生气之间,仆人打开酒坛,顿时酒香沁人心肺,张之洞小饮一口,顿觉甘甜清爽,3盅下肚后连称好酒好酒,于是问道:你们这是从哪里打来的酒啊?仆人躬身连忙回答:小人听说营沟头温永盛作坊里的酒最好,所以就拐弯抹角,穿过长长的酒巷,到了尽头的那家温永盛作坊里买来这坛酒。张之洞点头微笑道:“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温永盛”是泸州老窖在清朝的商标名,在明朝时叫“舒聚源”,舒家经历了8代,搬迁时把窖池卖给了温家,温家又经历了14代,所以泸州老窖在明清两代有着22个掌门人的历史,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公私合营。如今,当年的那条弯曲的酒巷已经修建成宏伟的国窖广场,而酒源就在泸州老窖的国宝窖池。“酒香不怕巷子深”用来指代好的东西哪怕寻找起来十分困难,人们都会不辞艰辛地寻找到,引申为优质的产品哪怕不去做广告宣传和营销推广,消费者也会寻找到并购买它。当今社会有人把这句话作为一句营销术语,但也有人认为,商品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引申为东西或产品再好,不去做营销推广和广告宣传,寻找起来也十分困难。

来自宗教故事的俗语 例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男戴观音女戴佛”“解铃还须系铃人”“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等。我们以“不看僧面看佛面”为例,有人认为这是引用佛教典籍中的故事:韦陀菩萨是佛的护法神,佛教把他作为驱除邪魔的天神。传说韦陀手持金刚杵护持佛法,除恶扬善时比较严厉,看见行恶之人就要惩罚,前来悔过的人也往往被他惩处,这与佛家教义相违。于是佛祖就将他置于对面,意在要他在施法惩恶时看着佛祖的面,这样就会高抬贵手,放人一马,给作恶者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有了“不看僧面看佛面”一说。中国从宋代开始在寺院中供奉韦陀菩萨,他常站在弥勒佛像的背后,面向大雄宝殿的佛祖,如果我们进到寺院中见不到一个僧人,只要看韦陀菩萨就知道这个寺院是什么等级。韦陀菩萨手中的金刚杵有四种持拿姿势:一是扛在肩上,说明这是皇家寺院,至高无上;二是杵在地上,说明这是子孙庙,可以在这里烧香拜佛,只是不供香客吃住;三是斜搭在胳膊上,说明这座寺院可供短暂的饮食但不管住宿;四是横放在胳膊肘上,说明这是个十方庙,吃住都可以在这里。所以外来游方的和尚和香客进了寺院后不需要询问僧人,只要看看韦陀菩萨手持金刚杵的姿势,就能对这个寺院一目了然。这是“不看僧面看佛面”的另一层意思。也有人将这句话演绎为一个故事:传说乾隆皇帝私下江南微服私访,有一天来到南海普陀山,只见许多和尚在山门外的路边石上或树下谈天说地,听到敲梆打板的号令,齐集斋堂应供吃饭,饭后又到外边去说笑谈天,安闲自得,优哉游哉。乾隆感叹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那些和尚一看见行人就围过来要人化缘,然后三五成群把化缘要来的钱赌博或吃喝。乾隆很是怒火,准备回宫奏明母后,发兵来捉拿这帮坏和尚,毁掉普陀山上的佛寺。母后劝他说:“皇儿呀!你不能因为看见几个不具僧相的和尚,就去捉和尚、毁名山,也许他们是菩萨化现,佛的功德是不可限量,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啊!”后来乾隆二次下江南又来到普陀山,那些和尚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结结缘”,马上把他围起来要钱,化到钱后这些和尚就吆五喝六、吵吵闹闹、拖拖拉拉,烟抽得乌烟瘴气,酒喝得疯疯癫癫,全无一点出家人应有的模样。乾隆勃然大怒,回到朝廷禀报母后,准备对普陀寺大动干戈。母后劝慰他消消气,不要动嗔心、起杀念,并说没准他们是罗汉变化,有意在试探你的心,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啊!”之后,乾隆第三次下江南又去了普陀山,这次他是带着官兵,准备若发现这帮和尚不改前非的话就一个不留进行清剿。乾隆来到寺院门口看到这帮和尚在大殿前男女混杂,打情骂俏,嗜赌如命,变本加厉,于是命令御林军把寺院围困起来捉拿这帮和尚,当乾隆带着官兵进入山门时,还看见他们说说笑笑溜进大殿,但等他们冲进大殿搜寻时连个人影都不见了,看到的只有慈眉善目的佛祖与菩萨。回京后乾隆将所见一五一十禀报母后,母后对他说:“皇儿啊!那就是佛祖显灵,故意试探你的慈悲之心,以后你如果看见衣帽不整、行为不端僧人,切记不要动怒起嗜杀之心,不看僧面要看佛面啊!”(www.xing528.com)

来自历史典故的俗语 例如“鲁班门前耍板斧”“关公面前耍大刀”“成者王侯败者寇”“各打五十大板”“宰相肚里能撑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寸不烂之舌”“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我们以“大意失荆州”为例,这句俗语指的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因疏忽大意、骄傲轻敌而失去镇守的荆州三郡,常用来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重大损失。三国时期,荆州位于魏国、蜀国、吴国交界的中心地带,经济活跃,水陆交通发达,逐渐成为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叉汇聚点。据考,关羽是在48岁左右前去镇守荆州,痛失荆州时已经60岁了。当时关羽在东吴虎视眈眈荆州的背景下率部出征曹操的地盘樊城,曹操听从司马懿的计策,一面调兵去驰援樊城,一面联合东吴孙权促使其暗袭荆州。东吴大将吕蒙一直是关羽防范的重点,关羽出征前留下重兵守护荆州,因而吕蒙难以得手。此间东吴陆逊向吕蒙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将军装病辞职,关羽一定中计。”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把布防荆州的重兵调来攻打樊城。结果吕蒙乘虚攻破荆州,关羽在魏、吴两国腹背夹攻下全军崩溃败走麦城,被吴军俘虏并杀害。其后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匆忙上阵,大醉之后被部下所杀;刘备报仇心切,以“雪弟恨”为由尽起蜀地七十五万大军讨伐孙吴,结果被一把火烧得一蹶不振,落了个白帝城托孤的结局。为了荆州这块重地,可以说桃园结义的三兄弟或直接、或间接均因此而亡。其实,荆州之失不能单纯归罪于关羽的“大意”,这其中既有关羽的主观原因,更有诸多客观因素,荆州之失应当是势所必然。从关羽的主观原因来看:其一,诸葛亮曾一再告诫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吴”,但他忘记了军师的嘱咐,对外疏于与孙吴交往,对内盛气凌人,对部下颐指气使,引发糜芳、傅士仁、潘濬等部将的不满。其二,孙权曾为联合蜀国对抗曹操将小妹嫁给刘备,为巩固蜀吴联盟,孙权又提出娶关羽的女儿做儿媳,关羽非但不许亲事,反而辱骂前来求婚的使者,竟说出“吾虎女岂配犬子”的话,迫使东吴不顾联盟破裂,下决心夺取荆州。其三,关羽性格刚烈,骄傲自大,自恃有万夫不当之勇,压根儿就瞧不起东吴方面的将士,他曾亲口对儿子说:“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从客观因素来讲:荆州乃蜀、魏、吴三国军事必争的要地,刘备率部取西川使得曹操和孙权对荆州有了可乘之机;东吴的少壮派将帅吕蒙、陆逊并不看重蜀、吴联盟关系,诡计多端,使出连环计让关羽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留守荆州后方的蜀将糜芳和傅士仁,在孙权兵临城下之际临阵变节,开城投降,致使东吴不费吹灰之力夺占荆州;关羽残部败走麦城时,派廖化向附近的守将刘封、孟达请求支援,但二人找借口拒绝出兵解救。当然,刘备与诸葛亮在战略部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注定荆州失守的一个原因。荆州之失是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失去荆州这一战略重地后,蜀国迅速从当时三国中的最强者变成最弱者,而“大意失荆州”也从此成为流传千古的因骄傲轻敌和疏忽大意而导致的惨败或重大损失的反面教材。

来自的诗文名句的俗语 例如“临时抱佛脚”源自唐代诗人孟郊读经》:“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系用其原意。后来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指平时与人不沟通交往、不做联络铺垫,有了事情才仓促求助,祈求帮忙。宋代刘攽的《中山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宋朝宰相王安石,一日他与客人谈经论佛感慨道:“我老了,该与和尚做伴去了。”并随口说出“投老欲依僧”。客人马上附和道“急来抱佛脚”。王安石听后说“我所言是句古诗”,客人又接话道:“我所对的是句谚语。你上句去头(投),我下句去‘脚’,‘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岂非妙对?”众人一听,开怀大笑。再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又见于《汉书·东方朔传》,意思是说水如果太清澈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刻就会失去伙伴门徒,寓指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不能求全责备。“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卷二和《韩诗外传》卷九,字面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得它摇动,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些事情与自己的愿望相背,不能尽如人愿。“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心”是指人的贪心与贪婪;“蛇吞象”见于屈原《天问》的“灵蛇吞象,厥大何如?”和《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后来用来比喻人性贪婪,人心贪得无厌,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最后会被自己的贪欲所害。又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的“炊”是指烧火做饭,这句话出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意思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再有能力的人,做事时如缺少必要的条件也很难成功。“三心一净,四相全无”出自《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和“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百善孝为先”的“孝”古已有之,许多人以为“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其实早在宋代刘克庄的五言诗《别方氏长孙女》就写到“百行孝为先”,意思是说孝为做人之本,孝为百行之首。他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自清代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出自《五灯会元》第十九卷:“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曰:人贫智短,马瘦毛长。”“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讲的是公元前257年毛遂自荐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