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与拓展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与拓展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充分发挥学校党团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辅助作用学校党团活动主要是党员团员开展组织生活、思想交流和理论学习的重要载体。高校党委、团委要牢牢抓住学生党团活动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党团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辅助作用。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与拓展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与拓展,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渠道向多渠道拓展,由学校教育孤军奋战向社会系统工程拓展,在学校和全社会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多渠道、网络状的大学生理论武装系统。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主渠道、主阵地。一方面,高校党委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重视和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制度上确保党中央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学分不减少,必修课地位不改变,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增强针对性、现实性,提高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真正起到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二)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教育功能

这些年来,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程度不同地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知识化、专业化、非意识形态化;二是有的教师在人文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盲目崇拜和宣扬西方思想文化倾向。在大学期间,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大多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质。因此,在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渗透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教育功能和辐射作用,而不能将其非意识形态化。

(三)充分发挥学校党团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辅助作用

学校党团活动主要是党员团员开展组织生活、思想交流和理论学习的重要载体。但这些年来,学生党团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理论学习功能逐渐淡化和弱化,程度不同地存在把党团活动娱乐化、边缘化、放任自流的倾向,有的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有的则是被冲击,没有保障。高校党委、团委要牢牢抓住学生党团活动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党团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辅助作用。为此,一要强化党团活动的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功能,加强对党团活动开展理论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二要规范党团活动的内容,加强对党团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党团活动的质量和严肃性;三要改进学生党团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努力提高学生党团活动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成才的重要载体,不少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现在的学生社团活动明显存在重学术、重交际、重娱乐、轻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的倾向。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团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主动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占领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自我教育作用。为此,一要积极支持和扶植理论性社团,为其选配好指导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二要引导其他社团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三要防止自由化思潮侵蚀和占领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文化阵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社团提高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识别力、抵抗力和免疫力。

(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校领导要有意识地利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这一载体去营造崇尚理论、学习理论、钻研理论的浓厚氛围,让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给学生以理论熏陶,从而引发和培育学生学习研究理论的兴趣。如利用学校的校报、电台、广播站、网站、墙报、宣传橱窗等不拘形式地开展理论宣传教育;经常组织各种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沙龙、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课题研讨等活动;利用学校的展览馆、陈列室和荣誉室等展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活动与研究成果;在校园设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言警句、名著经典等标牌或雕塑,设置科学家、革命家等名人名家肖像,使其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作用。(www.xing528.com)

(六)充分发挥专家、学者、领导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引领作用

党政机关领导、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关工委”中的老干部、老军人等,有的有工作实践经验,有的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理论水平,有的有非凡的人生经历,请他们给学生讲理论、做报告、谈形势,对学生有新鲜感、权威性和吸引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党委要利用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主动地、经常地邀请他们等给学生做报告,既向学生讲革命传统和红色经典,又介绍理论前沿,传播最新理论成果,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困惑,给学生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和舆论导向

(七)充分发挥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中的舆论引导和影响作用

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和政府网站等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大多展示的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是做好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最鲜活的教材。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和政府网站等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理论教育与熏陶。学校要创造条件转播央视央广新闻节目,并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班级也可以订阅党报党刊,让学生在正确舆论引导下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八)充分发挥电视电影作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思想感化和艺术熏陶作用

弘扬主旋律的电影、电视和政论片等集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和理论性于一体,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载体,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熏陶最具感召力、吸引力,也最受学生欢迎。一方面,国家要多生产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以引领社会,教育国民;另一方面,高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学生播放主旋律电影、电视、政论片等,让学生从中了解更多的红色经典和革命传统,并组织学生谈感想、写体会、开展影评等征文或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受到正确引导和熏陶。

(九)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书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与励志书籍在理论武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影响作用。学校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从优秀文学作品和政论书籍中接受理论熏陶和教育。学校应经常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学生开出指定阅读书目,在学生中开展写书评、写读后感等征文与研讨活动。

(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第二课堂作用

社会是大学生的最好课堂,实践是大学生学习、消化、理解理论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或分散或相对集中时间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乡村、街道社区、军营等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生活、调查研究、挂职锻炼,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经受锻炼、接受教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与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