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载体的发展概况

科技创新载体的发展概况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以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载体不断涌现、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引擎和平台。(一)国家高新区发展概况经过30年的发展,截至2018年3月我国总计成立了168个国家高新区。

科技创新载体的发展概况

1985年,我国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成立;1987年,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设立;1988年,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批复设立;1991年,出现第一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1994年,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成立;2009年,创新工场成立;2014年,众创空间概念出现。改革开放以来,以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载体不断涌现、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引擎和平台。

(一)国家高新区发展概况

经过30年的发展,截至2018年3月我国总计成立了168个国家高新区。“十二五”期间,纳入统计的146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年均增长17.4%,其中有18家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16年,纳入统计的146家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1.8%,其中42家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GDP比重超过20%,22家超过30%,10家超过50%;实缴税费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2.0%;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出口(货物及服务出口)的比重为18.6%;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3%。国家高新区的规模经济总量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在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是我国推动“双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主要的战略力量。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国家高新区成为中国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国家高新区集聚了4.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企数量的39.4%;国内外上市企业1 40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近3 800家;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96家诞生于国家高新区,全国131家独角兽企业中有104家在高新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404家,超1 000亿元的企业10家。形成了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杭州等为代表的全球创新高地,诞生了一批以华为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加速优化。80%以上的国家高新区建立了创业投资引导机制,新型创业载体在高新区蓬勃有序发展,集“研发、孵化、服务和投资”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组织持续涌现,各类创新服务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创新创业逐渐成为国家高新区的价值导向和本质特征。

三是国家高新区成为中国推动“双创”的核心载体。国家高新区是全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强度最大、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区域。全国经备案的众创空间40.5%在国家高新区内。2016年国家高新区新增注册企业达到28.2万家。高新区内企业R&D经费支出达5 379.9亿元,占全国企业的44.3%,全部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1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倍。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219.3件,是全国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9.6倍。技术合同成交额3 051.7亿元,占全国26.8%。吸纳1 805.9万从业者,其中54.8%为大专以上学历。

四是国家高新区辐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国家高新区已成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高新区开始建设海外孵化器、海外产业园,探索产能合作、技术溢出和成熟模式形成国际辐射。国家高新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各地依托高新区建设了一批产业科技新城,比如苏州工业园、成都高新区等都是其中的典范,高新区在引领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方面作用凸显。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概况

从1987年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湖北武汉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热情关怀和各级政府的合力支持下,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基础设施支持,开展创业辅导、技术转移、人才引进、金融投资、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一系列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助推科技创新,促进就业,创造税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核心阵地,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5-1 1986―2016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增长情况

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到2016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增加到3 25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863家,孵化器数量跃居世界第一;孵化面积达到1.07亿平方米,孵化服务人员达到5.38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达到88%;在孵企业达到13.3万家,解决就业212.3万人,其中留学生创办企业数量为9 493家;在孵企业总收入达4 782亿元,研究与开发投入415亿元,累计获得风险投资共1 480亿元;在孵企业共申请专利13.9万项,累计拥有的有效知识产权22.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5.2万项,占全国有效发明专利的5%;毕业企业达到8.9万家,毕业后上市和挂牌企业达到1 869家,涌现出了软能动力、科大讯飞等知名科技上市企业。

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建立创业导师体系,提高创业成功率

中国孵化器建立了“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的三级创业辅导体系,辅导创业企业和创业者更好地完善和实施创业计划,提高创业成功率。到2016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形成了3.2万余人的创业导师队伍,2万余人的创业辅导员队伍及2.3万余人的创业联络员队伍。创业导师在2016年共指导企业81 236家,占到在孵企业总数的61%。

2.形成链条式创业孵化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围绕创业企业需求,中国孵化器构建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链条式服务体系。专业孵化器与综合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大学孵化器、国际孵化器等面向不同创业主体的孵化器类型深入发展,国有企事业孵化器、民营孵化器等社会公益性与营利性孵化器协同发展,众创空间和加速器等新型孵化服务机构诞生并迅速发展,形成了服务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等“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与原有各类孵化器共同成为面向不同创业群体、不同技术领域、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孵化体系,为创业者提供360度全方位服务。

3.强化“孵化+投资”功能,孵化投资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孵化器孵化基金与天使投资已初具规模,目前拥有孵化基金的孵化器2 368家,已占全部孵化器的72.74%,孵化器自身拥有的孵化基金总额达687.75亿元,2016年获得孵化基金投资的在孵企业11 619家,累计获得投融资企业27.46万家;2016年获得风险投资385.78亿元,累计获得风险投资额1 480.34亿元。孵化器“孵化+投资”能力不断强化,孵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4.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运营绩效大幅提升

经过30年发展,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收入达308.05亿元,服务收入116.75

亿元,占37.89%,服务收入超过房租物业收入(97.26亿元)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孵化器上缴税金总额23.78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了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社会不断输送大量成功企业,光伏、小核酸、石墨烯、光电、物联网、纳米等新兴产业的代表性企业都诞生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中。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新的就业机会的发生器。

(三)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概况(www.xing528.com)

大学科技园一般由大学建立,依托大学的技术、人才、信息、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资源,并结合其他社会优势资源,面向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的培育。大学科技园在本质上属孵化器性质,不断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向社会上输送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化科技成果,辐射和带动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991年,东北大学率先创建了东北大学科技园。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纷纷建立科技园。随着科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政府和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科技园建设,国家级、省级和高校自办的三级大学科技园体系日趋成熟。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15个,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场地面积达到745.9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 118家,其中当年新增孵化企业2 837家,孵化企业总收入277.2亿元,在孵企业从业人数14.6万人,累计毕业企业8 219家。

通过大学科技园,科技和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大学科技园把产、学、研的优势聚集在一起,帮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园区的商业模式将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平台、学校的重大项目与市场实现对接,也提升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大学科技园还通过自建孵化器的方式,吸引师生和校友在园区内创业。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政府也纷纷从组织协调、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给予了大力支持,并相应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例如,上海杨浦区政府先后投资近1亿元,为复旦科技园建设了国定路7 000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和国康路1.8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2 000平方米的复旦科技园商务楼也得到了杨浦区的资金支持。

表5-1 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

续 表

(四)众创空间发展概况

在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双创”进入新阶段。在多次调研创客空间、创新型孵化器的基础上,科技部总结各地经验,在2014年12月提炼出“众创空间”概念,提出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整合资源,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几年来,众创空间发展整体健康,势头良好。

1.众创空间的出现解决了创业早期孵化难题,形成了从创意到产业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

到2016年底全国有4 298家众创空间,与3 20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余家的企业加速器共同形成接递有序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2016年当年共服务的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近4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180万人,实现了创新、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与良性循环。

2.众创空间打开了投资与孵化相结合的大门,大量民间资本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中

“投资+孵化”已成为众创空间发展的重要模式。2016年众创空间帮助1.5万个服务的团队和企业获得投资,总额约539.6亿元,其中民间社会资本投资444.6亿元,众创空间自身投资创业企业约78.8亿元。另外,众创空间还帮助2.2万家在孵企业获得27亿元的政府资助。

3.众创空间促进了创业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全国众创空间内国有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的众创空间共1 142家,占众创空间总数的26.6%。2016年众创空间为4.9万家常驻的企业和团队提供了技术支持服务,常驻的团队和企业目前共拥有有效知识产权达7.9万项,其中发明专利约1.8万项。带动了中国电子、普天集团、大唐电信、腾讯、阿里、京东等多家央企和大型民企积极参与双创,在全国建立了多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4.市场化运行的众创空间有效降低了创业和创业孵化的门槛,吸引各类社会机构参与到双创工作当中

截至2016年年底,众创空间已实现全国所有省份的全覆盖,其中民营企业建立的众创空间占总数的65.8%,其他为国有企业、事业、社团、民办非企业、外资及合资等性质,市场力量已成为创业服务的主力军。全国众创空间提供开放式创业工位77.7万个,当年服务的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27.4万个,吸纳就业99.4万人,其中应届大学生30.4万人。

5.众创空间推动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引领我国创业文化发展的主阵地

全国的众创空间内有8.3万专兼职创业导师服务创业者,2016年举办创新创业活动累计达到10.9万次,开展创业教育培训7.8万场,开展的国际交流活动5 721余场。以中关村创业大街、深圳湾创业广场、杭州梦想小镇、苏州金鸡湖创业长廊等为代表的众创空间集聚区已成为区域创业文化高地和创业地标。

6.众创空间顺应科技革命时代浪潮,形成科技服务新业态

2016年,众创空间内的创新创业服务人员达到12.9万人,服务收入和投资收入达39.4亿元,当年有7.2万家服务性的创业团队注册成立为企业,涌现出了美图秀秀、YY语音、饿了么、云洲智能无人船、中科微光红外血管成像仪等优秀创业企业和创业项目,摩拜单车等一批现象级的创业项目也纷纷入驻创业环境良好的众创空间。

7.众创空间发展势头良好,优秀众创空间受到资本的青睐

截至2016年底,共有808家众创空间获得社会资本投资,仅以北京为例,氪空间、创新工场、纳什空间、因果树、优客工场等众创空间累计获得投资已达55亿元。上海众创空间“苏河汇”2015年11月就登录新三板,成为国内首家登录新三板的众创空间,北京“创新工场”“宏福孵化器”“科技寺”“赢家伟业”,上海“莘泽”,广东“新基地”,杭州“东部软件园”,安徽“合肥高创”等十余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陆续在新三板成功挂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