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心灵成长访谈:解决自我矛盾

学生心灵成长访谈:解决自我矛盾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和不喜欢的自己相处这一话题。如何和不喜欢的自己相处,我好像是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心灵成长访谈:解决自我矛盾

我不喜欢我自己,觉得自己的缺点多于优点,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觉得自己让别人不喜欢,我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当代年轻人的“丧”文化,有时候让人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甚至自己讨厌自己的情况呢?自己喜欢自己,这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不寻常的情况呢?这是认知模式的问题,常常在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认知模式的差异带来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认知错误的恶性循环呢?学会积极暗示,当问题发生时,坚强地去解决它,慢慢培养成就感,接纳和相信自己。

——本期嘉宾狄英杰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学校心理中心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狄英杰老师做客本期《杏苑心理访谈》节目,今天我们将与狄老师一起聊聊自己和自己的那些事。先请狄老师说两句吧。

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心理中心的狄英杰老师,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和不喜欢的自己相处这一话题。

主持人:狄老师,说实话,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有些费解。如何和不喜欢的自己相处,我好像是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您为什么要讲这样的一个话题呢?

狄老师:这个话题其实由来已久,每次和学生谈完心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前几天有一个学生过来找我,她说她想参加我们心理中心举办的“我是演说家”的比赛,想让我给她一些建议。于是,我便问了她参加比赛想要传达的观点,她说:“做自己想做的事。”她给我举了个例子:她在班级做班委,她非常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做一个大家都喜欢但不一定做事、也不会得罪人的老好人班委呢?还是做一个要坚持原则、勤恳办事但可能会得罪人的“傻”班委?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主持人:好像是挺难的,还好我不当班委,不过可能很多同学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吧?

狄老师:的确,很多同学都很纠结。听她说完,我感觉她举的例子并不能直接支撑她的观点,于是反过来问她:“比起做事,你似乎更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让你心累的不是怎么做,而是怎么和别人评价的那个自己相处。”听完我的话,她顿时泪流满面。我知道,我戳中了她的内心。我们每天都会绞尽脑汁想办法怎么和别人搞好关系,如何成为大家都喜欢的那个人,却往往忽视了怎么和自己搞好关系,特别是怎么和不喜欢的那个自己搞好关系。

主持人:狄老师,一般我们很容易判断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好坏,我们是否喜欢别人,别人是否喜欢我们,毕竟有外部的行为或言语表现。但是我们怎么判断自己不喜欢自己呢?

狄老师: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一般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两种应对策略,一种是矛头向外,采取回避策略,最常见的就是怪别人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看似是外界的问题,其实深层次是对自己的不喜欢,因为无法面对内心最脆弱的部分,又不归咎于自己,就只能把矛头对准相关的非己人士。另一种是矛头向内,采取自责策略,怪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明明是个还不错的人,但就是不喜欢自己,其实根本上就是不接纳自己,自我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当然这和自我认知障碍是两码事。这一类人通常伴随敏感和胆小自卑的性格,一出问题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就算不是自己的问题也会习惯性埋怨自己,自己都不了解和相信自己,就算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发光发亮。

主持人:狄老师,怎么分辨自我认知有问题,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表现?您可以给我们举几个例子吗?

狄老师:认知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的见解,包括知觉、注意、表象、记忆、学习、思维和言语等。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第一时间意识到是自我认知出了问题,而最先让我们觉察到的是我们的情绪或行为的变化,这些变化来自我们对待人事物的信念,这种信念向内作用,久而久之产生的结果就是:不认同、不喜欢自己。有几种最常见的认知错误,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1.我走在路上,迎面走来一个同学,他没有和我打招呼,于是内心会想:他是没有看到我还是故意忽略我?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我一定是哪里得罪他了!(非黑即白)

2.快考试了,我复习不完了,我完蛋了。(灾难化)

3.我期末考试挂科了,我以后怎么办,我不适合学医,悔不该当初,我的前途毁了。(以偏概全)

4.我是个失败者,没办法成功的,我哪里都不好。(贴标签)

5.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好,但并不能说明我能胜任,我可能只不过有点运气。(低估正能量信息)

6.张三说我是个粗心的人(还有很多优点),那是不是说明我工作做得很糟糕,他们都这么觉得。(心理过滤)(www.xing528.com)

主持人:听您这么说完,我感觉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那是不是每个人的认知模式都有问题呢?

狄老师:其实不一定的。认知模式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我们接触的方方面面的人事物的影响,是由我们的成长经历打磨而成的,有的时候个人认知的错误只是暂时性、阶段性的,是由于某件事引起情绪的不稳定而影响到个人认知,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消除,这种是比较正常的。一般情况下认知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当认知模式让我们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想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时我们才要引起重视。举个例子,一个东北的同学,他说话嗓门大,很直接,不爱拐弯抹角,高中时他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同学们不会对他有什么看法,因为绝大部分的东北人都是这样,但如果他到了南方,还是用原来的方式和同学们说话,南方的同学就会受不了,于是他们之间可能产生误会和矛盾之类的,这位东北的同学就会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分析下,东北同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什么说什么,不必绕来绕去。在东北的时候,他的认知模式适应当地人的习惯,他没有出现不适,所以就沿用到与任何人的交往中。但在南方的时候,他的认知模式给他带来了不好的体验,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随着问题对当事者的影响,当事者的认知模式就可能会随之改变。同样的认知模式,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根本上是这种认知模式不够灵活,没有把南方人的性格特点考虑进去,只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就不会出现不良的体验了。

主持人:狄老师,听您这么说完,我大概明白了:不良的认知模式容易带来负面的想法,负面的想法会带来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过来会影响我们自己的看法,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如果这个循环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慢慢地我们的自我认知就会出现问题,通常这种问题就以不喜欢自己的形式表现出来。我理解的对吗?

狄老师:你总结得很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之后,就会明白不喜欢自己是事出有因。自我认知的调整要及时,否则久而久之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抑郁或焦虑的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

主持人:那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去调整呢?怎么学会和不喜欢的自己相处呢?

狄老师:其实我们没有人不喜欢自己,只是不懂得如何喜欢自己。今天,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第一,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国大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当自己有焦虑情绪时,学会给自己强有力的自我暗示,如“我可以”“我能行”“我一定能够成功”“我看好我自己”“我真棒”等。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可以增强自信,克服焦虑。

第二,聚焦于解决问题。很多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都反反复复纠结于问题本身,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过多、过早地担心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让人开始自责或一味归罪于他人。只聚焦于问题本身,会不断放大问题,扩大负面情绪。而最好的办法则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解决问题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注意力一旦迁移出来,负面情绪得到缓解,而同时问题解决了,也会带来更多的好处。

第三,寻找积极资源。有时候解决问题,不要只靠自己,单枪匹马不如运筹帷幄,身边的同学、舍友、朋友、亲人、老师、心理中心的朋辈等其实都是我们可以用的人力资源,遇到问题,多一个人帮忙就多一分力量;还有一些物质资源,比如图书馆解压书籍运动场地,安静大医亭,还有安全隐秘的宣泄室,等等。

第四,做简单、容易成功的事情。自己不喜欢自己的那些方面,往往是容易使自己产生挫败感的方面,如果在这些方面能够体验到成就感、价值感,不喜欢自己的想法就会逐渐减少。所以,大胆地去做能增强成就感的事情,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简单容易的事情开始,一两次成功的体验可能会对自己的认知有很大改变,但是切忌做当前对于自己来说难度很大的事情,切不可望而却步,不敢迈出第一步。

第五,和自己和平相处。看清并接纳事情当下的本来样貌,高兴就是高兴,不高兴就是不高兴,不必急于否认、强迫与挣扎,把更多的力气留给理解、释怀、成长与自我疗愈。活在当下,以客观的角度时常审视自身,经常站在自己的对面观察自己当下所经历的一切。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人,你只能期待更充分地成为自己。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狄老师的分享,感谢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懂得如何做了吗?下期见。

/知识窗/

认知障碍: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和社会行为。认知障碍指与上述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的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或失用或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认知异常(例如,一个病人若有注意力和记忆方面的缺陷,就会出现解决问题的障碍)。因此,认知障碍是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焦虑症:焦虑症(anxiety),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