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壶里春秋』:偏见远离真理胜于无知

『壶里春秋』:偏见远离真理胜于无知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三章分别讨论“历史”一词的涵义发展,史学著作的编纂思想。四至六章分析了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概念、类型和各种具体解释等方面的不同见解。七至九章讨论“文明”,包括西方学者关于异型文明特性的争论,关于古老的和近代的九种文明相互关系的见解,以及作者关于西方文明的看法。偏见固然也可以是特见,却如斯宾诺莎所说,“偏见比无知离开真理更远”。

『壶里春秋』:偏见远离真理胜于无知

题为《文化历史的投影》的这部著作,如作者Bagby在导言内所申说的,写作意向在于依靠文化人类学的成果,改进对历史的理解,“即以精确的定义和合乎逻辑的论证,建构出关于文化形态和文化演变的普遍性理论的概念背景,并表明历史规则(或者历史的‘因果关系’)的问题可以用这些术语来系统地阐明,也可能这样被解决”。

通观全书以后,我却感到,作者未免赋予自己一个过大的任务。问题不在于篇幅。在中外学术史上,一本小书,一篇论文,容纳的信息量和产生的学术影响,可能远胜于洋洋数十万言的所谓“大部头书”,这类例证并不罕见。何况本书篇幅不算太小,中译文便有十六万字。问题在于作者涉足的领域虽广,考察的问题虽多,对于若干基本概念或常用术语的分析尤其用力,但读后没有感到对历史的理解有突破性的改进,如作者许诺的那样。

本书包括导言在内,共有九章。导言从历史哲学的涵义写起,回顾了历史哲学在西方的演化过程,着重陈述作者的努力方向和写作意向。二三章分别讨论“历史”一词的涵义发展,史学著作的编纂思想。四至六章分析了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概念、类型和各种具体解释等方面的不同见解。七至九章讨论“文明”,包括西方学者关于异型文明特性的争论,关于古老的和近代的九种文明相互关系的见解,以及作者关于西方文明的看法。(www.xing528.com)

可以看到,全书的结构,在西方史学理论著作中间,属于习见的一类。例如,劈头便讨论历史哲学,而后转向讨论历史学的性质、对象和编纂方法诸问题,就使人想到科林伍德的名著《历史的观念》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当然,平凡的结构可以包含不平凡的内容。但从全书的内容来看,固然不乏作者个人的特见,却以介绍西方学者过去和现在的有关文化的各种见解为主。即使作者个人的特见,倘若联系到他的前人的看法,也就显得未必独特。例如,作者自述他的一般哲学观念大致接受发端于洛克休谟英国经验主义,但除此而外,他反对史学家把目光集中于少数的个人身上,他批评以往的历史哲学总是好作道德判断,他强调客观性应是文化与文明研究的追求目标,都令人想起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早有此等见解。同时,当他用指责的口气偶或提到马克思学说的时候,只会说这是专讲“阶级斗争”或者假定经济决定历史,正好表明他对马克思学说非但少知,而且心怀偏见。偏见固然也可以是特见,却如斯宾诺莎所说,“偏见比无知离开真理更远”。

199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