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美学的匪夷所思原则

中国美学的匪夷所思原则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卦第四爻为阴,爻辞说:“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这里所说的“匪夷所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匪夷所思,就是不可逆料,本无心以相求,不期然而相会;就是自然而然,不劳人力;就是在艺术创造中反对机心,强调自然天成之趣。“匪夷所思”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深刻的表现。“匪夷所思”并非排除“思”,而是排除机心,排除人对自然的“暗算”,排除人对自然秩序的强行解释。

中国美学的匪夷所思原则

《周易》有涣卦,下为坎,上为巽,坎为水,巽为风,风在水上,故演绎出“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道理。此卦第四爻为阴,爻辞说:“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大水冲刷,冲散了众人。水的冲击,最后居然聚为山丘,颇有《诗经·小雅·正月》中所说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意味,真是不可思议。

这里所说的“匪夷所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匪夷所思,就是不可逆料,本无心以相求,不期然而相会;就是自然而然,不劳人力;就是在艺术创造中反对机心,强调自然天成之趣。董其昌说得好:“字如算子,便不是书。”所反对的就是机心。

“匪夷所思”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深刻的表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代园林艺术家计成的话,也是中国园林乃至整个中国艺术的一条重要准则。它所强调的就是“匪夷所思”。所表达的意思是,一切艺术都是人的创造,但艺术的创造必须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创造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创造得就像自然本来的样子一样,不露一丝人工的痕迹。

这里包含着两个关键点,一是效法自然,二是对人工秩序的规避。为什么艺术创造要效法自然?为什么对露出人工痕迹保持如此的警惕?这便关乎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一切艺术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艺术所说的“心师造化”,与西方思想中的模仿学说有根本差异,它不认为外在自然物比人所创造的美,师法造化也不是效法外在物象的形态,而是追求一种“天趣”,即创造的活力和精神、自然原初的节奏和韵律。中国艺术家醉心于这自然的秩序,以自然的秩序来矫正人工的秩序。

中国艺术的主导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工秩序的逃遁。此一思想在先秦时即露端倪,真正全面影响艺术领域则在中唐五代之后。我们知道,儒家哲学是讲究天理秩序的,而道禅哲学则反对一种先行的秩序。道禅哲学认为,一切人工的秩序都是“人为”的,人为即伪,“人为”是一种知识的行为,人以自己的知识去诠释自然,其实是出于一种“大人主义”的盲动,是人类中心思想作祟的结果,人对世界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是脱略自然秩序的行为。传统艺术论对此有丰富的论述。如论者所云:古人“不作”,一“作”即有人工气,有匠气;要有“化工”之妙,而不能有“画工”之嫌,“化工”即融入自然秩序、出神入化地体现。人的创造不能露出人工痕迹,一露痕迹,即为下品。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自然天成之妙,也就是“天趣”,“天趣”是对人工痕迹的消解,对人的知识行为的规避。“匪夷所思”并非排除“思”,而是排除机心,排除人对自然的“暗算”,排除人对自然秩序的强行解释。

熟悉中国瓷器的人都知道,很多瓷器上布满了不规则的“开片”。开片又称冰裂纹,本来是瓷器制作中的缺陷,唐代瓷器中就有开片,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吴越时的一把壶,其上就有裂纹。但五代之前并没有追求开片的风气。瓷器追求开片是从北宋开始的,一种缺陷竟然变成一种时尚。这一风气一直流传至今。开片是中国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南宋 哥窑 灰青葵口碗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www.xing528.com)

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是由瓷器内部应力作用所产生的,当釉面的伸缩程度超出它的弹性区间极限时,就会出现釉层断裂和位移现象,进而产生裂痕。瓷坯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瓷器烧焙后,在冷却的过程中,釉层的收缩率比坯料大,内部应力不平衡,这也是导致瓷面出现裂痕的重要原因。

两宋时期,南北诸名窑中多有追求开片的风习。其中哥窑可以说是一个典范。哥窑产品根据大片和小片的不同,号以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百圾碎和鱼子纹,冰裂纹尤为难制,被视为瓷中珍品。哥窑瓷出产于浙江龙泉,宋时有章姓兄弟二人,二人各有其窑,所造瓷器都有很高水平,风格也不同。后人将哥哥做的瓷称为哥窑,弟弟做的瓷称为弟窑(或龙泉窑、章窑)。兄弟二人的瓷器都追求裂纹。哥窑开片十分讲究,追求多而密的裂纹。弟窑则更强调连续的纹理,没有断纹。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哥窑瓷,开片很美,都是宋代作品,一件是葵口碗,一件是轮花碗,碗口自然如花,开片细密,纵横有致。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米色三足炉,也是一件著名的作品,是南宋时的作品。釉质不透明,纹理纵横,古朴天然,如同一件远古时期的法器。

除哥窑之外,像汝窑、钧窑、官窑宋瓷的极品,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开片的现象。前人以“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四句来形容汝窑,“蝉翼纹”指的就是开片。蝉翼纹,是说汝窑在釉面下有细小的开片,这些开片若隐若现,时断时续,参差交错,没有规则地延伸。汝窑的开片很丰富,还有一些被称为蟹爪纹、鱼子纹的纹理。汝窑中的“晨星稀”,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气泡。汝器釉汁水很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寥若晨星,缀落在青幽的釉面中,与若隐若现的断纹形成一种非常奇妙的景致,使得汝瓷在深幽宁静中有变化,有跃动。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宋汝窑青瓷盘。其色泽厚重,正体现汝窑汁水厚、色如脂的特点,淡青色中隐隐约约有纹理显现,的确有史书上所说的“蝉翼纹”的特点,纹理不规则,如蝉翼,如叶脉。

两宋官窑是开片的有力提倡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迷恋开片风气的形成。北宋时北方旧窑就重视开片,以冰裂纹为上,以梅花片次之,细碎的纹理又次之。南宋两大官窑郊坛下和修内司继承了这传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郊坛下的天青叶式水洗,造型独特,天青单色,内敛而清澄,十分精致。器的内外满布纹理,纹理脉络绵延,自然而然,给纯净莹亮的瓷器带来变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开片,它的观赏性将会大大降低。

开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形成的,一种是人工制作的。这是个粗略的分别。其实,自宋元以来的瓷器发展史上,好的开片应该都是自然形成的。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如瓷器烧制中出乎意料的裂痕、历史流传中渐渐出现裂痕的,这类与人工无关。另一类则是经由人工特殊的处理,而引至自然的裂纹的出现─不是人造出的裂纹,而是人利用自然之势创造出自然的纹理来的。这正是中国瓷器开片中至为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瓷器的开片大都是“做”出来的,蝉翼绵延,冰痕历历等等,都是人所“做将来”。因此,它是一种主动的美学选择,而不是偶然的自然赐予。有意“做”出裂纹和没料到出现了裂纹是完全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