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时期西域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繁荣

隋唐时期西域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繁荣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期,一方面由于西域各族人民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由于隋唐对西域的开发,中原王朝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对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各种因素影响之下,隋唐时期的西域经济呈现繁荣景象。隋唐时期,在西域地区的北部生活着异姓突厥,他们以游牧经济为主,四时随水草迁徙,主要牧养羊、马。西域地区手工业中较为发达的是纺织业,包括棉纺织、麻织业、毛纺织和丝织业。

隋唐时期西域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繁荣

隋唐时期,一方面由于西域各族人民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由于隋唐对西域的开发,中原王朝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对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各种因素影响之下,隋唐时期的西域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一)农业

唐朝在西域地区东部西州、庭州、伊州有大量汉族移民,并在西域地区兴修水利工程,实行广泛的屯田制度,以往屯田较少的天山北部地区也实行了屯田积谷,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221]农作物品种增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还有大麦、粟、黍、高粱等,豆类作物有蚕豆黑豆、豌豆。经济作物中草棉为新疆特产,还有蚕桑、麻等。菜蔬瓜果品种繁多,尤其是葡萄园遍布西州城乡各地。[222]

西域的焉耆、龟兹、疏勒和于阗等国,农业发展也很可观,焉耆“其地良沃,多蒲萄,颇有鱼盐之利”。[223]龟兹“有城郭屋宇,耕田畜牧为业”,“土多稻、粟、菽、麦,饶铜、铁、铅、麖皮、氍㲣”,“有良马、封牛。饶蒲萄酒,富室至数百石”。[224] 于阗“土多麻、麦、粟、稻、五果,多园林”。[225] 疏勒“土多稻、粟、麻、麦”。[226] 焉耆、龟兹的葡萄品质优良,味道可口,屡次成为供应宫廷的贡品。

西域地区是我国古代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之一,在今新疆巴楚县、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等都出土了唐代的棉花种子或棉制品。

(二)牧业

西域三州之地有大量汉人居住,这里的畜牧业与内地有一定相似性。饲养的牲畜有猪、马、牛、羊、鸡等,其中以饲养猪为主。猪为圈养,羊则放牧野外,马远牧于山谷中。[227]于阗、焉耆、龟兹、疏勒等国的畜牧业品种有良马、封牛、骆驼、骡、羊。西域人喜食羊肉、酥油、奶酪,这与当地畜牧业较为发达有关。

隋唐时期,在西域地区的北部生活着异姓突厥,他们以游牧经济为主,四时随水草迁徙,主要牧养羊、马。唐玄宗时,异姓突厥中的突骑施部在安西与唐互市,一次便有马千余匹用于贸易,[228]可见其畜牧业的发达。(www.xing528.com)

(三)手工业

隋唐时期随着大量汉人的迁入,一些汉人工匠也进入西域,如韦匠、支匠、木匠、縋匠、泥匠等。在西州地区出现了纸坊,生产了世界上最早的涂料纸,并采用加淀粉的技术制成了彩画用纸。

西域地区手工业中较为发达的是纺织业,包括棉纺织、麻织业、毛纺织和丝织业。草棉是西域地区特产,在巴楚县出土的白蓝织花棉织品显示了当时棉纺技术的高超,西州的棉织品还被作为贡物进贡到长安。麻布制品较以往更为精细,毛纺织品中也出现了贴花技术。可见当时西域纺织技术有了普遍的进步。丝织业是受中原的影响新发展起来的手工业部门,此时西域的丝织业已经出现了以产地命名的丝织品“疏勒锦”和“丘兹锦”等。[229]吐鲁番曾出土一束唐代绢花,历经千余年,依然质地柔软,颜色艳丽。[230]可见当时西域丝织业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从出土遗物看,隋唐时期西域地区的陶器制造、金属冶炼、金银器加工、木器制作等的工艺在承接前代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两个新特点:一是器物形制、文化特色受中原汉文化影响越来越大,受西方影响逐渐减少;二是器物开始向实用方面发展,装饰作用逐渐退居次要位置。

(四)商业

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为了方便和保护过往商旅,唐朝设置了驿馆和列烽、戍、守捉等。良好的经商环境,促进了西域商业贸易的繁荣,各地商品荟萃于西域市场。如西州市场上不仅有高昌本地出产的织绵、叠布、葡萄干等,还有中原地区运来的各种精美的丝织品、漆器颜料、药材,以及西亚等地转贩来的波斯驼、玻璃碗、玛瑙杯等商品。[231]

在西域经商的各族商人中最有名的当属九姓胡人(粟特人),他们的家乡在葱岭以西的河中地区,为了经商便利而定居西域,他们是丝路贸易的真正垄断者,[232]典合城、新城等就是由胡商兴建起来的。大食商人的活动也很活跃,如史载大食与西域的黠戛斯进行贸易活动,“大食有重锦,其载二十橐它乃胜,既不可兼负,故裁为二十匹,每三岁一饷黠戛斯”。[233]相比之下在西域经商的汉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财力上来讲都是无法与胡商相比的,这应当与中原王朝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