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西部文化区与吐蕃地区的生活与宗教特征

唐代西部文化区与吐蕃地区的生活与宗教特征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期西部文化区主要是指吐蕃地区,即今西藏、青海西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糌粑,用青稞炒面同酥油拌和而成。女孩到十五六岁时,为她举行指天为婚的“戴天头”婚礼。(四)建筑吐蕃建筑具有显著的高原文化特征。(五)宗教在佛教传入吐蕃地区以前,苯教占统治地位,影响到吐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311]关于苯教的起源地说法不一,有大食、波斯、羊同(即象雄)、西藏的西部某处等4种。

唐代西部文化区与吐蕃地区的生活与宗教特征

隋唐时期西部文化区主要是指吐蕃地区,即今西藏、青海西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区。吐蕃文化对各地文化兼收并蓄,博釆众长,表现出浓郁的宗教气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风俗习惯

吐蕃男女皆辫发。服装初以牛羊毛皮为原料,除了皮裘外,牛毛、羊毛都用于纺织,被称为氆氇。后来随着与中原地区交往的密切,开始以丝绸作衣料。服装有冬夏之别。吐蕃虽是骑马民族,但无论男女只穿裙不穿裤。骑马时戴上护膝的腿套,并垫上软垫。男子好佩剑。饮食兼有粮、肉,好饮酒。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糌粑,用青稞炒面同酥油拌和而成。饮青稞酒。随着文化的交流,吐蕃人逐步学会了面粉发酵的办法,会制作饼。汉地的白菜萝卜等品种也传入吐蕃。[307]吐蕃人格外重视饮茶,可谓“无人不饮,无时不饮”。

吐蕃的婚姻家庭以男性为中心,并存在强烈的门第观念,嫡庶等级界线严格,婚姻皆在门第相同或相近的家族中进行。吐蕃的贵族实行一夫多妻制,且流行收继婚。吐蕃比较有特色的婚俗是“无偶单婚”仪式,即人神结合婚,在当地被称为“戴天头”。女孩到十五六岁时,为她举行指天为婚的“戴天头”婚礼。通过这一礼仪,使女子通过向天神献身这一象征行仪式,赋予她择偶的合法性。在此之后,成年女子在家庭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是家庭中当然的成员,而且有权在自己的住处接待自己的情侣,生下的孩子属于这一家族而不是男方。此外还有一妻多夫制的风俗。

吐蕃丧葬盛行殉牲习俗,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专门的殉葬坑的形式布置于墓地中,称为“坑沟殉祭”;另一类是供置动物尸体于墓室及附属设施内,称为“墓室殉祭”。用于殉祭的动物种类,最多见的是马,死者的身份越高贵,殉牲的数量就越多,一次宰杀的动物最多可以千计。这一葬俗主要是受苯教的影响而产生,但在佛教盛行之后,这种仪式也未见衰退。[308]吐蕃人以黑为丧色。

吐蕃人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最值得一提的体育活动就是马球。马球在唐代又称波罗球,是藏语的音译。关于这一活动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起源于波斯,另一种认为起源于吐蕃。马球从吐蕃传入内地,风靡长安朝野,唐玄宗李隆基的一大爱好就是打马球,并且成为贵族中知名的马球高手。

(二)教育

吐蕃王朝时期,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传统的口耳相传,以身示范为主要的教育方式;第二阶段重点通过派遣留学生培养翻译人才,吐蕃入唐的留学生主要进入国子学和太学进行学习;到第三阶段正规化的寺院教育,辅之以派遣留学生和私塾教育,成为吐蕃王朝教育的主要途径。[309]吐蕃贵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学习的内容包括天文历算、施政方略法律法规、佛学、文字等无所不包。松赞干布统治时期,以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为基础,制定了道德规范“十六条”,而且把它以法律的名义公布于众,成为吐蕃民众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法律条例。

(三)语言文字(www.xing528.com)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支,起初并无文字。7世纪时松赞干布的文臣通米桑布札创制藏文。通米曾留学天竺(今印度),回到吐蕃后,受松赞干布之托,仿照梵文,结合藏语特点,设计了一套藏文字母和拼音方案,即一直沿用至今的藏文。藏文的出现,对于吐蕃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四)建筑

吐蕃建筑具有显著的高原文化特征。著名的桑耶寺是吐蕃历史上第一座真正具有佛、法、僧的寺院。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又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四周建红、黑、绿、白四塔,意在镇服一切凶神恶煞,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310]桑耶寺的壁画展现了吐蕃时期古朴、敦厚、明快、简洁的特点,其中一幅精细的界画,画师对桑耶寺全境用解析透视的方法,描绘出一幅鸟瞰图。

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筑的,建筑主体既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碉房建筑形式,又吸取了中原建筑中的梁架、斗拱、藻井、歇山屋顶以及屋脊上装饰仙人走兽等特点,并融合了印度、尼泊尔等富有宗教特点的祭坛式入口和装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藏族建筑艺术风格。

(五)宗教

在佛教传入吐蕃地区以前,苯教占统治地位,影响到吐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311]关于苯教的起源地说法不一,有大食、波斯、羊同(即象雄)、西藏的西部某处等4种。苯教的特点是崇拜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尤其是大山,重视杀牲献祭和驱邪安灵,重视丧葬。有三大流派,即笃尔苯、居尔苯和伽尔苯。

5世纪,梵文佛经传入吐藩,但并未对吐蕃社会构成太大的影响。7世纪时,文成公主及松赞干布的另一位妃子尺尊分别从唐朝和泥婆罗带来了佛像和法物,松赞干布为了供养佛像,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同时该时期也有一些中原和印度僧人进入吐藩地区,但由于当时苯教占绝对统治地位,佛教并未得到广泛传播。佛教正式推行始于赤松德赞赞普在位时期(704~754)。[312]763年,在赤松德赞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修建桑耶寺,历时12年完成。此后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了莲花生大师和静命大师,并选送青年学者到中原和印度学习语文和佛法。这批留学生回到吐蕃后,与吐蕃的僧侣一起翻译了大量佛经。由于得到王室的支持,佛教在吐蕃迅速传播开来。

佛教的崛起威胁到苯教的统治地位,于是引发了苯教和佛教之争,最终佛教取得胜利。赞普下令苯教徒改信佛教,佛教因此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并成为吐蕃国教。随着佛教统治地位的确立,佛教徒内部由于对宗教教条的解释各异又发生分裂,产生渐门巴(印度佛系)和顿门巴(汉地佛系)两大教派。这两大教派由于观点不同,并与不同的政治集团结合,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