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三五最珍贵艺术品:风流千古说慈城

十三五最珍贵艺术品:风流千古说慈城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慈城地区现存的艺术珍品其范围之广、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令人惊羡。这两座雕刻精美的牌坊不仅是难得的艺术品,而且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各家族盛衰兴替的历史。这些艺术珍品,历数百年的风霜而不朽,更显出其内在的价值。冯家收藏的几十块书法大家碑刻,更是国内罕见的书法艺术精品。因为劫后余生的艺术珍品既珍贵又脆弱,而且已承受不起任何的破坏。

十三五最珍贵艺术品:风流千古说慈城

向往美的生活创造美的艺术,热爱美的结晶,是人类的天性。在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河姆渡人在为生存而作巨大的努力之时,就已创造着美的艺术。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所发出的嘹亮而又婉转、激烈而又清柔的乐音,仍向我们倾诉着先民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他们巨大的欢乐和不可抑制的悲伤。

普济寺唐代经幢局部

几千年的岁月,将代又一代的欢乐和痛苦带进了坟墓,但凝聚着他们的希望和智慧的艺术品却穿越岁月的帷幕,展现远逝的一切。慈城地区现存的艺术珍品其范围之广、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令人惊羡。今试举其大端,便可知其无可估量的价值。

其一是历代所建的牌坊。牌坊是历代统治者为表彰显宦节妇、功臣世家而建立的。巨大的石牌坊往往是一个综合艺术体。精美的雕刻、绝妙的书法、严整的布局、神奇的构件……因此牌坊是无数无名工匠智慧和创造的物质载体,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慈城城内现存的牌坊较完整的就有8处。特别是民主路向宅门前连立两座石牌坊,里侧是赵家立于明弘治年间的冬官坊,外侧是清顺治年间向家立的恩荣坊。这两座雕刻精美的牌坊不仅是难得的艺术品,而且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各家族盛衰兴替的历史。德星桥边的世恩坊是近代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的祖上在明代所建。牌坊高5.92米,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有丹凤朝阳、双狮舞绣、双龙抢珠、白鹤云彩等图像。整个牌坊结构奇妙、气势恢宏、雕刻精巧,是慈城石牌坊中的精品。太湖路完节坊中的冯岳彩绘台门则是明代木质台门的代表。这些艺术珍品,历数百年的风霜而不朽,更显出其内在的价值。

第二类各类石雕。当石块变成石雕时它就有生命了。霍去病墓前的石虎,罗浮宫中的断臂维纳斯,永远吸引着人们去遐思,去猜想。散布在慈城周围的各个石雕,如金字塔前的斯芬克斯,埋藏着令人寻觅的谜底。慈湖的姜家在宋代石翁仲,为南宋马林棕墓前遗物,至今已近千年。武将肃穆,文臣飘逸,反映了那个国势衰弱时代文臣武将的精神状态。慈湖大庙山东坡的石马、石虎、石羊为明代遗物,栩栩如生,特别是石马扬蹄欲奔之势更令人遐思。若把宋石刻与明石刻相比,宋刻丰腴、明刻清逸,时代特征跃然眼前。其余如石狮、石兽、石户对等大小石刻难以枚举,但其中最珍贵的一块当属孔庙中的鲤鱼跃龙门石刻。这块有千年历史的石刻内容丰富,构图完整,雕刻精巧,寓意吉祥,是无数学子希望寄托的地方。如今安放在孔庙仪门与大成殿台阶中,真是安得其所。其三是石窗。石窗是浙东民居中特有的房屋构件。它不但能采光,同时也为了装饰。但目前各地的石窗已很少见到,而慈城古建筑中仍有大量石窗。这些石窗风格各异,或简练抽象,或繁复生动,雕刻手法或精巧、或粗放,都各具风味。特别是朱贵祠的两个石窗龙飞风舞,且风在龙上,虽相戏于方寸之内,却使人感到遨游于九天之际。这些散布于大街小弄中的石窗形成了今日慈城街弄的又-特色。其四是砖雕木雕。大量的砖雕和木雕是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也是古代建筑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因素。慈城的大型砖雕很多,其中方家砖刻台门、缪家砖刻台门、太平天国公馆砖刻、应氏照壁砖雕最为可观。艺术价值最高的砖雕当属黄山大夫第16块大型砖刻屏风,现山大夫第16块大型砖刻屏风,现珍藏在保国寺内。木雕多为大型建筑中的构件和装饰,如牛腿等,现存的以冯宅保存较为完整。而最珍贵的是清道观木雕,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品种之丰堪称浙东道观之最,而雕刻之精令人叹为观止。美哉之叹,也难以表达精美绝伦的工艺所引起的心灵感受。其余各建筑物和民居都有大量的门窗等木刻构件,这已难以枚举了。其五是碑刻和匾额。由于慈城历代多达官显宦、巨商豪富、艺术大师,因此保存至今的各种碑刻很多。今孔庙中仍有临摹画圣吴道子绘的孔子石刻像碑,王安石撰的慈溪县学记碑和王应麟撰的重建慈湖书院碑等名贵石碑。宝峰书院旧址边仍耸立着钱罕书写的“宝峰埋翠”碑。匾额则有近代书法大师梅调鼎的“寓褒贬”、林则徐的“忠规孝矩”等。冯家收藏的几十块书法大家碑刻(虞世南苏东坡等人的书法精品《滋蕙堂法帖》),更是国内罕见的书法艺术精品。如此众多的从唐到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艺术珍品的留存,不仅使我们自豪,同时也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因为劫后余生的艺术珍品既珍贵又脆弱,而且已承受不起任何的破坏。

明代石刻

普济寺五代飞天石刻(摄于1957年)

民居中的漏空石窗(摄于1957年)

明代石狮(现存孔庙)

骢马桥石雕龙头

方家台门砖雕

现存国内最大的清嘉庆砖雕——黄山大夫第砖雕屏风,每扇砖屏高为2.5米,砖厚4-5厘米,共16扇.为门状组成、而主体而采用16个中国古代的名人故事:高山流水、北海牧羊、博士传经、东坡尝砚、候涛题壁、圮侨受书、写经换鹅敬忠敬宰、东篱采菊、踏雪寻梅、贤母教勤商山四皓、孤山放鹤、君子摹莲、百尺梧桐竹林七贤

方家台门砖雕局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泻岳彩绘台门

清道观神龛木雕(摄于1957年)

清道观戏台澡井(摄于1957年)

清乾隆年间,浙江巡抚曾恒德平生博学,尤好书法。他花费二万两纹银,收集了历代名人书法真迹,精工刻石百方,拟碑流传。因曾动用库银为御史弹劾,削官下狱。

其子为救父出狱,向慈溪冯氏借银垫补。(www.xing528.com)

曾恒德出狱后随即病逝。曾氏了子孙无力偿还借款,就以《滋慈堂法帖》石刻抵冯氏借款。冯氏后人于人于年建醉经阁时就将这些石刻嵌于阁之两壁。

百余年来,醉经阁几经波折,今已拆毁成墟,但两壁的《滋蕙堂法帖》石刻已被江北区文保所抢救,尚有数卜余方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石碑镌刻精美,拓本极为清晰,确为法帖中的精品。

相关链接一 清代王羲之——梅调鼎

清末浙东著名书法家梅调鼎(1839 — 1906),字友竹,号赧翁,是一位在书法艺术上极有造诣的人物。他年轻时曾“补博士弟子员”,后因“书法不中见黜,不得与省试”,深受打击和刺激,从此绝意仕途,发愤习书,终有所成。

梅调鼎的字,早年宗“二王”,旁及诸家,写得既漂亮又朴实,像年轻淳朴的村姑,“不施脂粉,自然美好”。中年后开始掺入欧法,变圆为方,笔力拗拔。晚年潜心北碑,尤得力于《张猛龙碑》及《龙门十二品》,笔势转为沉雄剽悍。由于坚持数十年不断临摹,不断创新,博采众长,遂独树一帜,而楷书行书尤负盛名。

梅调鼎的传世作品较多,后人辑有《赧翁集锦》。天一阁也藏多幅。如上图所示,整幅作品动与静、稳与险、圆与断、瘦与肥得到了较好处理,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非凡的功力。其书风可见一斑。

梅调鼎不仅书艺出众,而且性格孤高,很重节操,宁可清贫潦倒,绝不趋炎附势,人品为人所重。自从以书出名后,官吏、富商登门求字不断,曾出现“为求友竹字,愿出千两银”的盛况。而梅则不愿以字换金,就在门口贴了副“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的对联,以此逐客。同邑钱罕(1882—1950),字太希,本名钱富,曾求教于梅调鼎。梅日:“贪财思富,岂能学书!”太希即易富为罕,遂入梅门,卓然成家。

梅调鼎开创的浙东书风(梅体)对后来的宁波书法界产生极大影响。梅体的第二代传人,除上文所述的钱罕,尚有钱常、魏友模、魏友棐、胡炳藻等,均以书法名世。第三代传人有钱罕先生的弟子沈元魁等,在今日书法界也享有广泛影响,可见其流风余韵至今不散。

梅调鼎是甬上晚清年间开浙东一代书风的书家。沙孟海说:“他的作品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梅调鼎晚年出于文人的爱好,又得当地望族大户,包括在沪的慈溪籍文人等凑趣助兴,在家乡慈城创办“玉成”紫砂壶窑。产品品位甚高,为当今紫砂壶爱好者竭力搜求之物。过去慈城望族家中,皆有几件玉成窑产品。惜几经沧桑,现在已难见实物了。

当时,梅调鼎借用林家大园一隅作为窑址。林家大园在慈城西南角,过德星桥向西转南约一百米的老城墙跟。林家大园主人与梅家是世交。玉成窑聘请名工制坯,名家刻字。玉成窑产品以紫砂壶为主,也旁及文房用品,如笔筒、水盂、笔洗之类,制作粘良,多数有“调鼎”落款。刻者以篆刻家山农居多,因山农也是慈溪人,并有东石、曼生等名家刻件。玉成窑产品都是非卖品,办窑时间不长,传说只开了几炉就停窑了,所以数量不多。停窑后窑址仍复原为林家大园,直至新中国成立,面貌未变。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办慈城粮机厂,原窑址在今粮机厂的西南角。

钱罕,字太希,号觉于居士。生于1881年,卒于1950年,浙江慈溪人。著名经史学家、文字声韵学家和书法家。他早年就读于上海笈旦大学,攻理化,中年时志趣转向研究经史诸子、文字声韵之学,曾授馆于宁波藏书家冯孟颛的伏跗室,后寓居上太希不以书名,故书迹流传不多。初师同乡先辈梅调鼎,后博采汉、晋、南北朝、隋、唐众长,信手挥洒,变化多姿。沙孟海极力推崇钱罕,说他在碑学上“拓基很大,英绝领袖”,并赞日:“生平涉笔碑志文字大小凡百余石,每石皆有特色,古今书家殆无第二手。”

此作品虽非钱之代表作,但其精神风貌也可窥见一斑。

“乃是天机母胸肌,便于禅坐作跏趺”。整幅对联,法度严谨,用笔流转自然,不为法囿。上联“乃”字起笔,饱蘸笔墨,入木三分,气度恢宏。落笔后随顿即行,斩钉截铁,干净利索,折钩一笔犹如千钧拔弩发弓,力度无量。为破平稳呆板,作者顺点划上都悉心处理,避免笔画雷同。行笔浑厚疏宕,方圆并用,但方笔多于圆笔,虽取法六朝,而不着痕迹,并用涨果与线条块作强烈对比,增强作品艺术感应力。特别像“坐”字的左口与中间一竖对比明显。结构上取北碑一路的险劲和逼仄,还巧用挪让的方法,如“肌”字中“月”与“几”在笔画上的相互借用,使字的结构意境为之一新。字与字之间行气连贯,首尾呼应。

1981年,凌近仁在宁波天一阁作画

凌近仁,名讷,字近仁,号公毅,晚号桥叟、桥南老人,生于1909年,卒于1995年,浙江省宁波市慈城人。自幼酷爱书画,以临池为日课,曾转益多,并得到钱罕、诸闻韵、吴昌硕等名师的传授或指点。授画山水、梅兰.竹菊、松、荷及鱼虾虫,偶作人物。他的国画艺术笔墨饱满,浑厚滋润,不受正统拘泥,新颖而富于变化,自成一格。他的书法艺术则正草隶篆皆能,尤以行草见长,笔力遒劲,苍秀清逸,气韵生动。

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又先后担任过宁波书法家和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和名誉主席、宁波书画院首任院长和名誉院长等职。

凌近仁书法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