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城年糕:宁波独特特色与文化记忆

慈城年糕:宁波独特特色与文化记忆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各地也做上述花色年糕,但做的数量、品种有所区别。这是慈城年糕区别于宁波其他区域年糕的重要特色。即使水磨年糕也不是所有年糕都印花纹的,而是滚圆,直接手一压,就成年糕;而慈城年糕在民国前大多是用年糕模板印过花色品种。另一种却用七成晚粳米和三成糯米燥磨成米粉,然后拌入糖水蒸制而成。又因糖的颜色而呈姜黄色。糖年糕也称状元糕,这是以展示慈城的科举文化为特色的年糕。

慈城年糕:宁波独特特色与文化记忆

从选用的原料分类,宁波慈城年糕分以襦米为原料的糖年糕和以粳米为原料的白年糕。白年糕按制作工序又可分燥粉年糕与水磨年糕。

旧时宁波农村制作的大多是水磨年糕,自家吃不完便挑着夹箩进城叫卖年糕,因而民间常将各地产的水磨年糕冠以地名,如旧时的慈溪年糕(即为现在的慈城年糕)。

同样的水磨年糕,按最后一道工序不同,民间称呼慈城年糕又有所不同,做成如光板年糕、印花年糕、生肖年糕、元宝年糕和糖年糕等。光板年糕搓圆不印花,有的用手压一下,便成了或圆、或方的条。圆条,切片,正如上述的海外年糕被韩国人认作太阳那样。印花年糕因印糕模板有座印和揪印之别,前者称方头年糕,后者称圆头年糕,圆头年糕俗称辟倒蒲鞋[9]。印花年糕还因印糕模板的形状不同,又有定糕、如意糕之别,这些年糕统称为“手工水磨慈城年糕”,简称“慈城年糕”。

■光板手工慈城年糕

慈城年糕的手工制作技艺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又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渐衰退。在悠悠的岁月中,从制作形式和制作规模来分析慈城年糕的发展历程,至少可以分为合作制作、作坊制作和工厂制作的三个阶段。

旧时的慈城,每年腊月城乡居民家家户户大多做年糕,即使经济窘迫的人家也要买几斤年糕过年,因为年糕既可作为祭品敬神供祖,又可当饭作菜,是实惠的春节食品。最初的年糕制作是几户人家合伙制作,大多以居住相近的自然村为合作单位,三五户人家商定后,各自浸好大米,然后联合做年糕。

■邻居相约做年糕

如上图中所示的那种形式是慈城年桂的原始制作阶段,即合作制作。

合作制作的年糕大多是水磨年糕,其系列有印花年糕、元宝年糕、生肖年糕等。其中印花年糕的外形尺寸有大、小两种,形状分圆头和方头,而元宝年糕和生肖年糕则按需制作,形状却是五花八门。宁波各地也做上述花色年糕,但做的数量、品种有所区别。据老人冯一敏回忆:旧时慈城人家要么不做年糕,要做非做印花年糕不可。这是慈城年糕区别于宁波其他区域年糕的重要特色。上面已提到,慈城年糕全是水磨年糕。而同期的宁波年糕有燥粉年糕,也有水磨年糕。即使水磨年糕也不是所有年糕都印花纹的,而是滚圆,直接手一压,就成年糕;而慈城年糕在民国前大多是用年糕模板印过花色品种。因此,合作制作的慈城年糕具有花色多样性,加工专业性的特点。

■慈城年糕的样式

■“状元及第”年糕模板(局部)

■一套两侧分别标有天干和数字的年糕模板

合作制作阶段,大户人家也制作一些糖年糕。糖年糕分两种,一种与水磨年糕制作相同,在操碎的年糕粉中掺入糖,然后做成约12厘米长、9厘米宽那般大的糖年糕。另一种却用七成晚粳米和三成糯米燥磨成米粉,然后拌入糖水蒸制而成。比较一般狭窄长条形年糕,状元糕为长方形,如左图所示的印状元糕模板。又因糖的颜色而呈姜黄色。糖年糕也称状元糕,这是以展示慈城的科举文化为特色的年糕。

作坊制作阶段的年糕制作就有了专门的工场,虽然没有史料表明慈城年糕的作坊制作始于何时,但从笔者对年糕模板、地方文献和口述材料的对比考证发现,慈城年糕的作坊制作(最迟)始于清末民初。表5是部分座印年糕模板的置办年代与模板花样主题。

表5中的“李协大号”是慈城地区一年糕作坊,其中李协大号(1)的两侧分别以“甲乙丙丁”等天干和“一、二、三”中文数字标号,如左图,虽然这套年糕模板没有标明制作的年号,笔者的收藏也不全,只有六副,其中一副标“九”与“壬”。

表5:部分表印年糕模板的置办年代与花样主题

按照清朝以前多用天干标数习惯,进入民国后渐用数字标数习惯的常识分析,李协大号置办这套年糕模板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末民初,而且这套年糕模板数量应有9-10副。李协大号(2)的一面以中文数字标数,另一面则是空白,如下图,两套同一作坊的年糕模板却有不同标法。据此推断,李协大号(2)的制作年代比李协大号(1)晚一些,但按上述思路这套年糕模板应该也有9-10副。表5的序3、4也佐证李协大号(1)的年糕模板置办的时间为清末民初。序3、4年糕模板分别为方姓和林姓两户人家自家置办的年糕模板,时间分别是1861年和1907年,这两套年糕模板与李协大号的年糕模板不同的是,前者上了漆,而后者没有漆。一年用一次的家族年糕模板通过油漆一下加以保护,而使用频繁的作坊年糕模板不上漆,也是常理

■同一作坊的两套年糕模板不同标记法

比较序1、2、3、4的年糕模板外观还发现,3号的方裕兴年糕花样棱角分明,而1、2、4号年糕模板的花样棱角已磨损得很圆润,如四种年糕模板磨损对比图所示。这是因为序1、2是作坊年糕模板,使用频繁,而序4林永X年糕模板虽是一家一户独用,但因置办的年代比序3早46年,使用次数自然要比方裕兴年糕多得多了。据此也可推断李协大号(1)制作时间可能是在清末民初。这样,根据李协大号的两套年糕模板所记载的信息可以得出结论:

一、清末民初,慈城地区已开设了年糕作坊;

二、同期,年糕作坊已成一定规模,制作旺季作坊的印糕人员至少在18—20人左右。

■四种年糕模板磨损对比图

再比较前面所示的《做宁波年糕图》与烟画《做年糕图》,前者图中的制作者为两男一女,另一图中是三个男人,年糕制作人的组合方式不同,按上述慈城年糕制作阶段推断,认定《做宁波年糕图》中为合作制作年糕,而烟画《做年糕图》则是自由搭配作坊式制作年糕。同时,这两幅画刊登的日期分别是晚清与清末,这说明清末前的宁波年糕已进入作坊制作阶段,并走出宁波,风靡上海及附近地区。实物与史料相互印证了慈城年糕的作坊制作(最迟)始于清末民初并具一定制作规模。

关于“清末民初慈城地区已开设了年糕作坊”的推断还可以从庄国平先生的口述资料中得到印证。

口述者:庄国平,55岁,宁波粮机厂厂长

口述时间:2010年8月

口述地点:慈城日新路

我家祖籍在镇海庄市,有祖传做面食手艺。太公将其一家从庄市迁到慈城(时称慈溪),在下横街租房,一年四季做面食生意,主要是做成广饼,每年腊月雇几个帮工带做年糕。

到了阿爷这一辈,赚了些钱在直街观音堂(今解放路245号附近)买了间店面房子,是前店后作坊,这辰光还是清末年庚,取名“莊永大”专做、卖成广饼,腊月仍做些年糕。据大伯(97岁)回忆,他出生在新店,十五、六岁去上海学生意,父亲从小做阿爷帮手。(www.xing528.com)

买年糕时,大多数顾客要印花年糕。做印花年糕工口大,价钿大;有的顾客贪便宜就要白条年糕。过年前年糕生意好,做印花年糕慢,一听有人要白条年糕,阿爷就让伙计做得大些,比印花年糕稍阔,四根并放刚好一根年糕那么长,这样四根一层,每幢五层正好20根大年糕。新中国成立后,“莊永大”入社了,但阿爷还要做。后来家里条件蛮好,阿爸,大伯,奥松[10]要阿爷关门养生,阿爷还不肯歇,一直做到1962年,阿爷已经八十多岁。

■冯恒大食品有限公司的杨师傅讲述蒸年糕诀窍

我从小跟阿爷做过年糕。阿爷传下来的年糕(模)板有二十多副(块),印糕(模)板一火油箱,还有一面印有“荘永大”三个字的旗子,可惜几次翻修新房子,一点点都丢掉了。

类似“荘永大”这样的年糕作坊生产的年糕谁消费呢?一是怕自己做太麻烦的城里人,一是难以承受做年糕开销的家庭。此外就是销往外埠的上海等地,关于这一点,有地方文献的记载佐证。民国十年(1921年),慈溪县出现机器碾米厂,后增至8家,分别是南门的慈兴、东门的同德昌、西门的元升、北门外的向生记、东门外的大生、砖桥头的芳号、西门外的丰大、庙山桥的生大。[11]同期,慈城地区的交通状况良好[12],也赭山严家附近的官河、前江、后江开通航船、轮船帆船,当时船舶为宁波对外物流的主要运输工具,四通八达的水上运输为慈城年糕走出慈城创造了物流条件,自然将作坊制作的年糕运到浙东各地。

有关慈城年糕的作坊制作状况也可以从口头记忆中得到印证。据慈城老人回忆:慈溪的赭山严家在清朝末年起,开办酒坊、糕饼作坊。每年入冬,严家人利用糕饼作坊专业制作年糕。因所做的年糕外观洁白、光滑,口感糯韧,又具煮而不糊、炒而不腻、水浸不混的特点,故而慈溪严家年糕很有名气,被上海、杭州等地的宁波人视为慈溪年糕的代表。有商人瞄准了这一商机,就到赭山严家订制年糕。

上述机器碾米厂是慈溪县工业文明的萌芽。由此,慈城人也看到了年糕的商机,从原来合伙上门制作年糕渐渐变为寻找专门的场地开办年糕作坊,如城外的阿四年糕,城内的哑子[13]山年糕,只有一些原来做面食、糕点生意的作坊还季节性做点年糕出卖,如上述的庄永大。阿四年糕,就是一个叫阿四的农民牵头的一帮做年糕人。阿四是温州人,初到慈城时是割稻人客。一般割稻人客像候鸟一样,夏天来,秋收后即离开。而阿四看到做年糕的商机,约了几个老乡,组织了一个年糕会,像民间互助储金会一样,以一年为一轮,每人轮流执头,先上门为人家代做年糕,后在居住的庙湾村专门做年糕,将做好的年糕敲上阿四字样的红印到下横街的集市出售。这样年复一年,阿四年糕和他的年糕会风靡小城。哑子年糕店与阿四年糕不同,是前店后作坊那种形式,位于直街上(今解放路)太阳殿路斜对面,是一家人开设的年糕店,站柜台卖年糕的是母女俩,因其女儿为聋哑人,所以慈城人直呼其“哑子年糕店”。

民国时期的慈城,除了直街市心口弄堂对面的孝东合作社被租赁做年糕外,年糕作坊大多集中在可称“农工商之街”的下横街。这些年糕作坊多由周边农民合伙经营,采用边做边卖的传统方式,买卖灵活,流动性大,一般秋收后开始租屋,门市营业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五关门,到下半年秋收后又张罗租屋做年糕卖年糕。有些年糕作坊营业时的每天早晨还兼卖年糕团。尽管城里有专门的作坊或做年糕人,但一些有乡下亲戚的城里人还是到乡下做年糕。

口述者:沈元魁,79岁,宁波天一阁博物院书法家

口述时间:2010年3月

口述地点:宁波市柳翠街

我家原住在(慈城)县衙门左边的老房子,后来因日本人扔炸弹,房子被烧了,我们才搬家。介辰光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阿姆带我们去姚家外婆家做年糕。

那时我约莫五六岁大,姚家外婆是我外婆的亲妹妹,家在应家河塘那边(现为慈城新城,即应修人故居的所在地)。那时,城里已经有专门的年糕店铺,但阿姆总以为城里的年糕不如姚家外婆家的年糕做得好。挑家外婆家是农民做年糕,他们力气大,就将米粉操得透,搡得韧,操得糯。每年新米上市后,姚家外婆就会来问我家做多少年糕。当时我家有8口人,阿姐、阿弟、阿妹,还有阿娘等长辈,这样一般每年做100斤米的年糕。吃过祭灶果以后,我们就去姚家外婆家。我们出城,过夹田桥进入应家河塘,那时小河里有毛草郎、弹涂[14],很好玩的,我们从后门进入,穿过长弄堂就到姚家外婆家的大堂前,大堂前有一大道地。姚家外婆种几亩田,家展有长年,做年糕的事情全由姚家外公和长年张罗。做年糕在大道地。大道地是泥地,上面长有一层草皮子,冬天草枯了,淡黄黄的一层像铺了一层毯子。入冬,人们就在大道地晒太阳、聊天,腊月做年糕的桌板也搁在那儿。

在作田野调查时,笔者还收集到了两条有关慈城年糕作坊的信息,一是钱文华口述的资料:“民国年间,一位名叫魏敦兴的慈城人在上海开办过慈溪年糕厂”;一是冯岳祥口述的资料:“20世纪50年代,浦丰村冯家在下横街的文星帽店旁租屋开办年糕作坊”。据此推断,浦丰村冯家的年糕作坊可能是上述经营灵活、流动性大的年糕作坊的代表。

年糕作坊自清末开始之后越来越兴旺,销往外地的年糕也越来越多,这导致每年入冬宁波专署下令严禁年糕出口,而百姓却请求自由流通,因为年糕历来为馈送礼品[15]

综上所述,慈城年糕的制作作坊像一条脱了齿的拉链,虽然残缺不全,但是反映了慈城年糕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年糕作坊的历史。因为年糕作坊的出现,年糕从自给的食品渐渐演变成为一种农副产品,而且是一种可以用货币和实物两种形式交换的农副产品,因为到年糕作坊买年糕除了用钱买以外,还可以用大米调换。大米调换年糕,其实是属于农产品来料加工。由此,慈城年糕商品化了。

制作作坊的慈城年糕在原有的专业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商业性。而且同是专业性,其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即有了专门的年糕制作场地、专业的制作人员。多样性,也是如此,除了原有的几何图形、动物、人物和植物果实四大系列花色外,又增加了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花纹年糕,如右图是以纪念辛亥革命胜利的双色旗为花样的年糕模板。

慈城年糕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制作人员的多层次上。合作制作阶段,制作者均是清一色的农民,而作坊制作阶段制作者除了农民外,还有城里的居民和商人。以状元糕制作为例,莫家巷口的穗芳南货店、市心口的泰昌南货店都做状元糕。下横街的兴化店,店主名叫蒋万兴,也做状元糕。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南货店也兼营状元糕。直至20世纪的50年代,慈城城乡仍有订做、送吃状元糕的习俗。那时,不管谁家孩子启蒙上学,长辈大多要到南货店去订做或买一些状元糕,点完两支蜡烛三炷香,请了菩萨以后,再分给左邻右舍、至爱亲朋,这是意寓读书上进,将来“高中状元”。因为有这样的习俗,状元糕还是慈城人送读书郎的佳品,这一点像宁波人送鸡鸭蛋给读书小顽一样。这样,每年新学期伊始,慈城南货店的状元糕特别热销。

商业性,即是年糕除了传统的自给与馈赠外,还出现了年糕的买卖,而且是批量的流通。商业性使年糕逐渐商品化。商品化以后的年糕又逐渐成了人们的日常主食之一。笔者认为,从年糕作坊制作阶段开始,年糕逐渐成为南方人的稻米制品的第二主食,仅居米饭之后。

■双色旗花样的年糕模板

■真空包装加速了年糕成为南方人的稻米制品主食的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慈城人也是如此。然而无论怎么变化,过年做年糕吃年糕的习俗依旧。所不同的是年糕的制作技艺、贮藏方法、生产规模等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机械化带来的年糕制作技艺的变化,即机械制作替代了手工制作;其次是真空(杀菌)包装年糕出现,饮用水一自来水替代了天落水,民居一高楼套房替代了传统的三间二弄等,缸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真空包装替代了缸甏水浸这一传统的贮藏年糕的方法;其三是年糕制作设备的改良带来了制作规模的扩大,从而形成了年糕的工厂化生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歉收,因而城乡出现了蕨菜根粉或番薯磨粉替代米粉做年糕,民间俗称此年糕为“黑年糕”,随着粮食供应正常,黑年糕渐渐变白,约到1965年恢复到米粉年糕。黑年糕,是特殊年代的特殊年糕。

20世纪60年代中期,位于慈城妙山的宁波专区水稻原种繁殖场[16]利用新置的农机设备,上半年加工盘面、卷子面、长面,下半年用蕉藕、番茗做粉丝,颇受周边农户的欢迎。1971年底,农场增加了年糕的加工业务。由于加工量大,制作慢,职工们每天起早摸黑地做年糕还无法满足供应周边的消费者,当时负责农场加工的胡惠珍产生了用机器做年糕的设想,并于第二年年糕米收割进仓后,利用农场的轧米粉钢磨机,模仿石磨水磨年糕粉的原理,加水试验了机器水磨粉。同时自制蒸筒、压榨箱和压注式定距切刀配套的年糕机等设备。新做的蒸筒仍然是木筒,但容积扩大三分之一,因而蒸粉也改用土制锅炉的蒸气。年糕机是用拖拉机轴承改制而成的,运用机械螺旋挤压原理制作年糕。初次试制时,机制年糕虽然口感没有手工年糕那么韧,但经过反复试验,二次改进年糕机的结构,终于在那年年底成功制作出了机制年糕。这种机制年糕的口感与手工年糕相差无几,甚至略高于手工年糕。之后,由于制作技术不断成熟,生产效益成倍提高,妙山良种场的年糕几乎替代慈城年糕之名,并名扬宁波城乡。

机制年糕的试制成功,首先是改变了年糕的样式。因手工年糕的传统制作技艺比如磨粉、舂操、印花等工序被机器所替代,做出来的年糕是没有任何花纹的光板年糕。有的地方在年糕出口处开一小槽,这样做出年糕的一面就有了直线纹。为了增加年节的喜庆,农场职工采用细竹竿或细木棒在光溜溜的年糕上点个红印,一般花纹是细竹竿或细木棒的自然形状,竹竿点的是空心双圆圈,木棒点的是实心单个圈,但无论怎么敲红印,也没有手工年糕的花纹和吉祥意寓与祈盼了。机制年糕同时也使年糕交换出现了新形式。作坊制作阶段,作为商品的年糕的交换不外乎是买卖或大米调换这两种形式。而机制年糕试制成功后,慈城人自发合作做年糕的逐渐减少,而是直接购买妙山良种场的机制年糕或到周边的生产队加工年糕。当时的慈城设有不少宁波市企业的分厂,在慈城工作的宁波人看到慈城人热衷于买妙山良种场年糕,也跟着购买并带到宁波。同时,宁波城区的年糕供不应求,而且宁波人又有点邪火倒气[17]的从众心理,听说妙山年糕好,就纷纷慕名到良种场买年糕,或托慈城人来买妙山年糕。到改革开放前,全国的粮食制品全部凭粮票供应,这就出现了粮票“调”年糕的新形式。这种口口相传的宣传,广而告之的连锁反应,使得妙山良种场的年糕——妙山年糕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一年,宁波市在上海举办展销会,其中设有妙山年糕专柜,结果刚开市展销柜台就被闻名赶来的上海人轧塌。

■工厂机器制作的慈城年糕

妙山年糕还改变了慈城年糕的传统制作工序,即用机器的动力替代了手工的人力,创新了年糕的机械化生产,上述的“二改变一创新”使慈城年糕制作进入新的工厂制作阶段。

工厂制作阶段的慈城年糕呈现出了“一大两少”的现象。“一大”,即是年糕制作数量增加,初露慈城年糕规模化生产的端倪。“两少”,一是因机器年糕替代手工年糕,所以手工制作的年糕越来越少;二是因白条年糕替代了印花年糕,因而慈城年糕的样式越来越少。尽管如此,工厂制作的慈城年糕仍是人们过年节的吉祥食品。此外,因为规模化生产,尤其是真空包装年糕的出现,年糕逐渐成为人们一年四季的主食。因此,工厂制作阶段的慈城年糕保持了作坊制作的专业性、商业性特点,并由统一规格替代了多样性。

综合上述的年糕制作所历经的合作、作坊和工厂三个发展阶段,不难推出手工慈城年糕具有大众性、多样性和专业性的三大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